小学孩子教育问题
小学是教育孩子品行的重要阶段,那么在小学中我们教育孩子容易遇到怎样的问题呢?由该如何解决?下面请看关于小学孩子教育问题! 关于小学孩子教育问题 1、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人际交往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3、过度依赖问题 在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却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 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意志力薄弱。 4、自责倾向问题 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报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请帮我一起解决” 学校可以怎么做 1、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个案教育 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也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正向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 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 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学会放松 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2)与人谈心 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人知道,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 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善于求助,寻找支持的.意识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等谈。 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 家庭可以怎么做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1.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 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2.要倾听孩子说话 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而在家里,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 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2.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而现实中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在于过宽或过严。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孩子的积极心态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的,而培养有益的习惯需要家长的示范与引导。对孩子的宽容基于充分的理解,这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构成矛盾。
如何看待小学教育(一)
小学是孩子们在人生中接受系统教育、多面领略知识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小学四年级,又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因其学习习惯已基本定格,性格、品行、人生观价值观也都有了自己的一些初步意识等等,如若不及时给予引导或者调整,到了青春期叛逆当道时,就会令家长与老师更加棘手了。所以不能忽视并要特别关注。
大多数家长当然也包括我,曾经认为小学期间,看不出来孩子是不是有多优秀,等大了,知道学了成绩就能提高;懂事了,有些缺点毛病自然会改,树大自直嘛;即使现在如有些问题,家长只要管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他就行。其实不然,这个阶段的孩子明显的有它们的思想它们的社交圈,它们也是社会的一个群体,它们与我们一样同时在这个现实的生活中体验着学习着一切,甚至很多比我们领略的学到的都多。很多时候,家长们会面对它们的成长过程而印发的一系列问题会感到束手无策哭笑不得……
相信家长们都能感受到自己诸如工作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不妨静下心来想想未来的某天,当我们的孩子步入社会时,它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请问它们的压力会比我们小吗?回答必然是远超于我们这代人。因为那个时候更是透明且现实的,你不得不承认丰厚的财力与关系网的优势以及自身的学识阅历会带来更多的机会。我们曾一度说“孩子的健康、快乐、兴趣、幸福比什么都重要,要减少压力,多给他们一些快乐的童年时光”,但人生的道路中,国情不同整个教育体制如此,哪里有多少空间?这是无法强求且还得接受和适应的事实。作为家长的我们又给他们的美好童年和健康快乐幸福创造好的基础条件了吗?这些甚至更多的现实,不禁令家长必须深思,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无钱无权,但是我们是不是能够给孩子们尽可能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他们从小就学会坚强、独立、诚信、善良、合作,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他们”而不是“他”。
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美德。事实上确实要感恩老师们,他们不仅传承了高尚的精神,同时更承载了一份重大责任。正所谓“教书育人”,而何谓“书”何谓“人”。与传统的国学文化已然不能等同,毕竟社会在发展,竞争方式也不同,似乎成绩数字化的考核占了上风。但无论怎样变化,老师们的职责从未变,老师们的愿景从未变,他们一定是希望孩子们都能够有好的未来,他们更是尽全力做一个好的人生导师。剖视现实学生的教育现象,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说现在的老师比以前好当,责任小很多,这都快成家长上学了……,老师们也抱怨过现在的老师难当,孩子不好管,家长不理解,太严了担心孩子太脆弱家长有看法,松了孩子退歩难管甚至影响其他孩子,家长又会反说你不称职不负责,是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这种种迹象也使得制约教育事业更出彩的因素之一。
抛开所有,我们仅谈到底如何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人生平台呢?必须各尽其责的同时家校互助。说到这儿,大家会说到天天学校都给家长发信息啊,其实那只能算是信息传递或告知的一个方式,真正的家校互助是家长与学校共同打造的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全方位成长的氛围。大到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班级,小到班级与家长,家长与家长营造出来的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是当有一些具体事件或问题出现时双方的态度、沟通方式、解决方案及结果等一系列过程。这需要多方有共鸣达成共识用心全力合作才能做到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