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是不是旱傣?
一、“花腰傣”与其他地区的傣族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没有受到南传上部座佛教文化影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是原生型文化特征最鲜明的体现;艳丽多姿、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是最神奇、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古老深邃、自然和谐、承传完整的民风民俗,保留了傣族先民最初的文化特质;红河河谷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傣族聚居区内,令人感受到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壮美。二、“旱傣”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旱傣 ",是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主要指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傣族。“汉(旱)傣、水傣”这个概念最早可以上溯至清初。德宏/版纳等地居住的民族自称“傣”,但“傣”这个字发明还是建国以后的事情,因此当初音译为“摆夷”(可能是彝族音译)。为了指代方便,清朝人把地理上接近内地,采取较多汉族生活习惯的摆夷称为“汉摆夷”,结果以讹传讹成了“旱摆夷”;自然的是,与之相对的,人们就把地理离内地较远、保持傣民族特点较多的就称为“水摆夷”;除此之外,当时由于衣着习惯,还把红河中游的傣族称为“花摆夷”。三、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的一支,自称“鲁傣鲁南”,意为“水的儿子”,故人称“水傣”,亦称“白傣”。居住于云南各地河边,如藤条江畔的水傣即很出名。与“旱傣”相比,水傣以下特点:服饰:妇女爱穿蓝色或白色窄袖紧身衣和彩色花“筒裙”。住房:居住于竹楼中,冬暖夏凉。农业:以水稻种植及捕鱼为主。生活习惯:以亲水著称。
中国水傣、花腰傣、旱傣的区别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傣族已经不分水傣、花腰傣、旱傣了,因此统称为傣族,其舞蹈特点是婀娜多姿,节奏平缓,但外柔内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依照广大傣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称为“傣族”。“旱(汉)傣”、“水傣”、“花(腰)傣”之说,是历史上留下来的一种错误的认识,不能沿用,更不可套用。傣族就是傣族,不能沿用旧时语义不明、歧义颇多且极不科学的说法,硬把傣族分为几种“傣”,造成混乱。傣族舞蹈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傣族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其表演风格为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扩展资料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1、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3、祭祀性舞蹈有“祭祀鼓舞”、“跳龙舞”、“狮子舞”、“跳柳神”、“贝马舞”等,其中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腰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