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故宫太和殿

时间:2024-08-25 09:19:02 编辑:阿旭

太和殿开放吗

太和殿的开放时间:该商户已暂停开放,景点的地址是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内,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拨打官方联系电话:010-85007938,010-85007421。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内。

交通方式:地铁:乘1号线地铁天安门东站、天安门西站下,从天安门广场步行前往即可。公交:乘坐1、2、4、5、10、20、52、57、22、54、120、802、特1路中山公园站或天安门站下车(正门)。

简介: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宝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殿”,大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高台之上,内外装饰了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边角安设10个脊兽,殿内金砖铺地,殿中七层高阶上摆放皇帝精美异常的金漆云龙纹宝座,座上悬挂匾额“建极绥猷”。

太和殿是现存规格最高的古建筑,且仅此一例。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之作,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初建于明朝永乐时期,始称奉天殿,明嘉靖朝改为皇极殿。满清入主北京后改名太和殿,蕴含天下和谐的愿望。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是前朝三大殿的主殿,更是紫禁城的重心所在。如今很多人认为皇帝平时是在太和殿上朝,但实际上太和殿很少开启,只有举办重大典礼的时候才会使用这里,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会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乾清宫还有养心殿,并不是太和殿。


故宫太和殿介绍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研究价值故宫是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宫,为世界五大宫之首。而太和殿位于故宫中轴线上最显要的位置,是故宫的核心。太和殿作为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它见证了影响历史走向的政治事件,也见证了中国的兴衰与新生。它不仅是一幢顶级的木构建筑,还是一个见证者。太和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除了奇异、独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众多的珍宝外,它的坚固程度也较为出名。

参观太和殿要注意哪些细节 盘点参观太和殿的注意事项

1、进去故宫有“游客止步”或用围栏围起来的区域都是不可进入的。在故宫有许多用围栏围起来的区域,这一部分地方是禁止游客进入的,但也有一些游客因为好奇,认为里面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实不让游览是为了保护文物,有些上了年头的文物容易被损坏,还有些是尚未被修复的区域,所以围起来是为了保护,而不是像网上有些人说的有什么灵异事件发生。所以为了避免像问题中那个男子一样,还是老老实实游览开放的区域吧。

2、文明出游,不要用手触碰文物。文明出游需要我们不仅要遵循景区的规章制度,还要自我提醒,不做出毁坏文物的行为。故宫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任何文物被损坏都无法还原为原来的样子。之前就有新闻曝出某个景区的佛像脚部被游客用手触摸,这和滴水石穿是一个道理,在数不尽的游客触摸之后石头也会被损坏。故宫也有些文物是放在外部的,即使有围栏也会有些游客伸长了手去触摸,这无疑是不对的行为,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还是要文明出行。

3、做文明游客,不要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偷偷把明火和烟带进故宫。在进入故宫之前会通过一道安检,打火机这种东西可以被检测出来,故宫里面是禁止出现明火的,但也说不准会有一些不文明的人偷偷把烟火带进故宫,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对文化遗产负责,文明出行。举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有个女士带着她的孩子在故宫一个角落里大小便被保安发现制止了,所以故宫的监控是很多的,不要想着在角落里做不文明的事。

4、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是对无价文化遗产的负责,这也是对我们数千年历史的尊敬。


故宫为什么称为太和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称为故宫三大殿,殿名均有一个“和”字。据儒家学说:“和”就是指人,尤其指君临一切的帝王,生活在天地之间,凌驾万物之上,不受情感支配,要不偏不倚,不过也不及,让万事万物,甚至人的主观世界各得其所;礼、乐、刑、政要“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要“和”;冬夏春秋、鸟兽虫鱼、草木花卉、稻黍芊粮......总之,天地万物都要“和”。如果不“和”就会失去平衡,导致紊乱,也就不能各得其所,更无力让自然和社会按其应有的形态和规律存在并发展下去。关于“和”的观念,其他学派也有评论,如“阴阳不及和”、“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等等。由此可见,古代把“和”看作是一种理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