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第一师范

时间:2024-08-26 02:19:13 编辑:阿旭

中国最早的师范大学是哪间?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钱穆、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有谁知道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民族危机十分严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相继签定。当时,已届中年的张謇高中状元,却毅然决然地弃官还乡,走上了艰难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张謇除了在他家乡南通创办了一系列工业、交通、盐恳、慈善、工益等企事业外,还创办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到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到特种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体系,而师范教育只是其中更加光辉的一页。

张謇极其重视师范教育,"师范为教育之母"是张謇教育思想的核心。创办大生纱厂5年后,初有赢利,他最先想到的便是办师范学校。张謇不仅是一位教育思想家,更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力实现着心中的蓝图。

但是,张謇办师范的道路并不平坦。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张謇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月,向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南通地方官吏正式提出公办师范学校的打算,但遭到拒绝。张謇深感"此事难办,叹思不已,乃谋自立师范学校",遂出资2万余元,加上其兄等亲友资助,共集资9.3万多元筹建私立通州师范,择校址于通州城南千佛寺旧址。1902年8月破土动工,学校占地41亩,建屋104间、楼房172间、廊庑116间,可容纳学生300人。1930年3月,校舍落成,定名为"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简称"通师")。4月27日,通州师范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张謇发表演讲,并题写了校训。嗣后,他还亲自为通州师范作校歌歌词,并请人谱曲,在校内外广为传唱。

建校不易,办好更难。面对种种困难,张謇没有退缩,他曾说:"师范乃鄙人血汗经营之地","家可败,不可败师范"。

当时面临的首先是经费问题。通州师范注重挑选"性淑行端,文理素优者"免费入学,为众多家境清贫的学生提供了就读的机会,但也大大增加了学校的负担。张謇想从大生纱厂的利润中抽出一部分作师范经费,但遭到股东们的反对,后在张謇的据理力争之下,方得以通过,并形成规定:每年从大生纱厂的利润中抽出十四分之一作为办学经费,其中通州师范所得最多。更为可贵的是,张謇总要从自己每年的工资和股息收入中抽出相当数量来维持通州师范的生存与发展。



再次是课程设置问题张。张謇有感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落后,因而对通州师范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另外还有教育管理问题。张謇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教员管理,以及对师范生的教育管理方面,具有远见卓识和独创之处。他认为教育是诸多因素相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将加强组织纪律性作为学校管理的首要问题,强调必须严格管理,才能办好学校,尤其是师范学校。他在教育管理中十分强调德育,提倡教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并把爱国主义置于德育的首位。他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将来报效祖国,为国雪耻。张謇还特别重视师范生的养成教育,认为"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要求师范生除了刻苦学习,注意日常举止行为外,还必须自己打扫教室,整理食堂,养成劳动习惯,并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节俭美德。

解放后,通州师范改为公立,改名为"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并始终坚持“艰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现已列为江苏省重点师范。近百年来,南通师范培养了两万多名合格教师,其中不乏学有所成、贡献卓著的特级教师、劳动模范、专家学者、政界要人,真可谓:"时雨春风勤化育,殷殷桃李遍中华。"如今,这所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雨洗礼的师范学校,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又焕发出青春,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新世纪。


-------------------------------


南通是教育之乡,尊师重教是由来已久的,而南通师范是一个很好的学校,"坚苦自立,忠实不欺"是百年的校训.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几本?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二本院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湖南一师,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湖南“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合作院校,2014年,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8年7月,成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授予单位。 学院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为学校题名“第一师范”。2000年3月学校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4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化传统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校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正确处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远志向;(二)积极传承“知行互发”的哲学理念,培养学生“谦逊明礼、实事求是”的作风;(三)大力发扬“人民本位”的人文精神,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关系。湖南一师的校训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对一师全体师生、对全国党员、干部的谆谆教诲;也体现了他本人谦逊、勤勉和朴素的作风,还是湖南一师多年办学思想的高度浓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现代精神的巧妙对接。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