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6邻国承诺不封锁意大利边境

时间:2024-08-30 17:11:56 编辑:阿旭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三悉则陵国军队与德军对峙的西线和俄军与奥匈帝国和德军对峙的东线是主力战线,西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决定性的作用。这场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这一年,根据战前制定的施利芬计划,德军首先在西线发起大规模攻势。由于法、英睁戚、比三国军队在马恩河等战役中的顽强抵抗和东线俄军的攻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宣告破产。西线交战的双方修筑壕沟,长期对峙,转为阵地战。1915-1916年盯档是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双方都将1916年视为决战之年,这一年发生了三场大规模陆战,分别是西线的“凡尔登战役”、东线的“索姆河战役”和俄军。夏季攻势,海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国牢牢掌握制海权。这一阶段,战争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手中。1917-1918年是战争的第三阶段。 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参战。协约国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失败告终。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战利品分配不均。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不公正的战争。塞尔维亚虽然是为捍卫主权和独立而战,其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正义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与以德奥为首的协约国在主要战区进行了殊死搏斗。在这场战争中,各方都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战争装备,对敌人造成了最大的伤害。战况空前惨烈,伤亡惨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也给所有参战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参战,伤亡3000万人,经济损失3400万美元。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是什么促成了《德国和意大利同盟条约》的签订?

捷克斯洛伐克沦亡后,欧洲局势日趋紧张。1939年4月,英法苏三国开始结盟谈判。日本政府担心,如果英法苏结盟,而日本仍游离于法西斯军事集团之外,处境将会十分不利。同时,德国也可能与苏联结盟对日本施压。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首相平沼于5月14日致函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表示“即使德国遭到苏联以外的一个或数个国家的攻击,日本也决定提供政治、经济援助与军事声援”。但日本仍借口准备不足,拒绝一旦德国与西方国家发生冲突立即提供支援。日本政府对缔结三国同盟的态度抬高了意大利在德国人心目中的身价。虽然德国的高级将领对意大利的军事实力评价很低,但希特勒现在却急于要同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从1939年4月份起,两国最高统帅部参谋人员就开始了谈判。在凯特尔看来,无论是意大利的部队还是它的军备,都情况不佳。他认为,要打仗就得当机立断,不然意大利人就不会参加了。4月15日,苏英法三国开始在莫斯科进行政治谈判;4月16日,苏联正式提出与英法订立“三国同盟”的建议;3月底以来,张伯伦相继对一系列国家的安全提供担保。苏联和西方国家为了建立抵抗德国的防御阵线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使希特勒很恼火,他决定加速德意结盟谈判的进程。5月6日,德意两国外长在米兰会面。由于意大利人估计德国对波兰的行动已“迫在眉睫”,在谈判中,齐亚诺便根据墨索里尼的指示强调意大利至少在3年之内希望避免战争。里宾特洛甫表示,德国也希望能维持这么久的和平。这种德国人不希望马上打仗的表示,显然使意大利人感到满意。双方商定立即缔结一项德意同盟条约。晚饭后,墨索里尼要齐亚诺向报界发表—项公报,宣布德国和意大利已决定缔结军事同盟。希特勒得知意大利领袖的建议后,立即表示同意。5月22日,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在柏林总理府签订了《德国和意大利同盟条约》,即所谓《钢铁盟约》。条约共7条,其主要内容是,如缔约国之一的安全或其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的威胁时,缔约的另一方将给予受威胁的一方充分的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以消除该威胁;如果违反缔约双方的愿望而发生其中一方陷入与另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军事纠纷之中时,则另一个缔约国应立即以盟国的身份以其全部军事力量在地面、海上和空中予以援助和支持;两缔约国一经共同作战,两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得单独停战或请和。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侵略性军事同盟条约。其侵略性质突出地表现在希特勒一定要放在序言中的一句话上:两国人民“因其世界观内在的血缘关系及其利益上的广泛一致性,相互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保障他们的生存空间和维护和平而共同奋斗”。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使两个法西斯国家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法西斯侵略集团在通向世界大战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是欧洲 历史 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该战主要是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协约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战斗,约有6500万人参战,超过3000万人伤亡,最后协约国阵营取得胜利。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The First World War)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 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




持续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波及地区: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亚洲




结果:协约国获胜、同盟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对立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三国同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俄法同盟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