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考 网准备了《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三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四本语文读本(或别的书)、娃娃、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娃娃的照片; 教师:杨桃、从上面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学生照片、若干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生活物品照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学们认识老师手上的这个水果吗?对,杨桃。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画杨桃的故事。 画杨桃的故事:一天,美术老师带来了杨桃让大家仔细观察之后把它画下来,淘气也画了一张。同学们看了都笑话他说:这哪是杨桃啊,分明是颗五角星啊! 老师走过去看了看,不但没有批评淘气,还表扬他观察很仔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杨桃的两端去观察,杨桃看起来就像个五角星) 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不一样,那其他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也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观察物体。 二、 探究体验 1. 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四本语文读本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语文读本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书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我们看看它是谁啊?请出这位同学。请大家猜猜这几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请同学上来站在相应的位置。 先出示一张正面和一张背面。 当第三个同学上台找到位置后问下面的同学:他找的位置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出示第4张照片问:这一张也是侧面,和第三张的拍摄角度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2)小明他们也在给小动物拍照呢,我们去看看!书:67页,例1。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给小恐龙拍照,下面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在照片下写上小摄影师的名字。 这一张照片拍的是小恐龙的哪个面?是谁拍摄的? (3)给小动物拍完照片,他们又被门外的小卡车给吸引住了。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卡车,这辆卡车在他们三个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与下面对应的图片连一连。书70页,完成第一题。 投影订正后收起书。 3.巩固练习 (1)根据照片把具体物体摆到正确的方向: 小动物太可爱了,老师也忍不住给小动物玩具拍了几张照片,每个小组白色信封里都有四张照片,它是汪老师分别从1,2,3,4号位拍摄的,请小组长按照照片背面的序号发给相应的组员。然后请大家根据手上的图片,摆出这个娃娃的正确位置,要保证这个娃娃摆好后,每位同学观察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汇报: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们小动物的脸面对着几号位(小动物的正面对着几号位)? (2)换角度观察:你想从其他的角度去观察一下娃娃吗?那我们来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小组长将这四张照片合起来洗一洗,正面朝上随意的发给每人一张,然后请大家根据组长发的照片找到正确的位置坐下来。三点要注意:1. 娃娃不能移动; 2. 不能看照片背面的数字提示;3. 找好了手放膝盖坐好。看看哪一组找的又快又好。 订正:每个同学是不是找对观察角度了呢?我们可以这样检验,如果你坐的位置和照片背面的数字是一样的就说明你们找对了。翻过来看看吧。四个人全找对了的小组请举手。 (3)转娃娃换座位:小娃娃朝一个方向坐累了,请小组长帮帮忙,帮娃娃换个方向,让他们面向××,现在小娃娃转方向了,同学们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在观察一下娃娃,你还能坐在原地不动吗?想想你该坐在哪?请根据照片找到相应的座位。 说说你的座位怎么变化了? 还原座位,小组长收起照片和娃娃。 三、 巩固拓展 (1)根据照片猜物体(体会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一些物体拍了照片,请同学们根据照片猜猜是什么物体(出示从一个角度拍摄的柠檬照片,有的学生猜橙子)看来有时候,我们从一个角度观察还不好确定,换个角度再来一张。 (杯子)(冰箱、洗衣机)(书包)(笔盒)(河马、大象)……适时问:这个照片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同学们真聪明,说到大象,汪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摸大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1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其实把这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大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四、 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引入 星期天,退休的张爷爷带着他的小孙子欢欢、明明和外孙女晶晶去动物园看大象。一进大门,欢欢他们就把张爷爷拉到了象园,张爷爷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了之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三人连忙答应向大象园跑去。 欢欢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向爷爷喊道:“爷爷,爷爷,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爷爷,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 晶晶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外公,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哎呦呦”张爷爷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据我所知,大象长得都差不多,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孩子们,他们看到的都是大象,为什么他们向爷爷介绍得不一样呢? 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那一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掲题:虽然都是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察物体。(板书: 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1 谈话:(出示玩具水杯)这是什么? 生1:水杯(杯子) 师:对了,这是水杯, 首先我们观察一下水杯 指到主体部分,这是水杯的身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杯身。 指到把手,这是水杯的杯把。 老师给每组的孩子都准备了一个水杯,老师在这里规定面向黑板坐的这个孩子的位置是水杯的前面,也就是贴有小鱼图片的那面,你能说说水杯的后面在哪里,水杯的侧面在哪里? 生1:…… 生2:…… 生3:…… 师:非常好,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站在水杯的哪面,看到了水杯的什么? 生1:…… 生2:…… 生3:…… (2)换位观察1: 请孩子们记住你刚才看到的杯子的样子记在脑子里,相对的两组孩子交换你们所站的位置,指导其中的一组孩子换位,其他孩子跟着换位。 换位要求:安静、快速。 现在孩子们再次观察水杯,你看到了水杯的什么?和刚才看到的有区别吗? 生1:看到了水杯的身子和把手,但杯身和把手位置和刚才看到的相反。 生2: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身,没有看到杯把。 生3: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把,没有看到杯身。 师:闭上眼睛,想想前后两次观察的区别。 (3) 本位观察 2 你们真是能干的孩子,下面请一号位的孩子到2号位,3号位的孩子到4号位,这是杯子的哪面?侧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现在看到了杯子的什么? 生:看到把手像一条线,同时也看到了杯身。生2:我只看到杯身。 师:为什么你没有看到把手? 生:当我正对杯子的时候,杯身挡住了杯子的把手。多请几个孩子来说。尽量让孩子把话说完整,描述清楚。 (4)换位观察2 师:了不起,这些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孩子,你们还想到对面孩子的位置上去看看吗? 生:想 师:看哪组的孩子换位最快而且安静。这几组的孩子很不错,快速按老师的要求换完了位。已经开始了仔细的观察。能说说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吗? 生1:…… 生2:…… 生3:..... 通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对观察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5)游戏,抢位置 师:孩子们,想做游戏吗? 生: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做一个找位置的游戏。师宣布游戏规则。 出示杯子的方位图,请孩子迅速找到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位置。(依次出现四幅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看到的图形。) 师小结游戏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一辆漂亮汽车, 引来多多、贝儿、姐姐、杨扬洋的围观,请指出1.2.3.4幅图分别是从汽车的哪面看到的,是谁看到的?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抽学生汇报完成情况。 2、独立完成数学书例题1。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完成情况,并说理由。 四、活动 1、请一个孩子当小摄影师完成摄影工作。 师:这个叔叔在干什么呢?生:照相,摄影。(课件出示摄影图) 师引导:孩子,你想当摄影师吗?如果你是摄影师,我要正面的照片你应当站在哪里照呢?后面呢?侧面呢? 生:正面的照片要站在正面照,后面的照片要在后面照,侧面的照片要在侧面照。 请上一个小模特,再请一个孩子当小摄影师, 按刚才提出的要求完成照片,看他的位置是否正确。可以多让几个孩子来扮演这个角色。 2、说一说,以下这些照片是在哪面照的? 出示孩子们熟悉的班主任照片,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面拍摄的。 五、小结 师: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用张珂老师的课堂实录最后一段话来启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 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评析: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二、 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 、给小熊拍照。 (1) 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 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 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评析: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照片的样子并把这些照片印在自己的脑子里,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3) 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评析:让学生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而且也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注意让学生带着困惑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 2、给小猫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评析:有了上面给小熊拍照的经历,学生不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在书上连一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他们利用在上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想象并作出判断。] 3、观察茶壶。 (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评析: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后,通过观察对象的变化,让学生再次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视图。] 4、观察茶壶和茶杯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评析:观察对象由单个物体发展到两个物体的组合,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有所不同。]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在学生经历了三次观察物体的活动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活动过程、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评析:让学生根据大楼的照片想象大楼前、后、左、右的视图,由于在课堂里无法进行实际观察,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相关的旧知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并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作支撑,这对一年级的的小朋友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里向学生提出这一任务,主要是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一种机会。在学生展开想象并交流想象结果的基础上,再出示各种视图,一方面让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反馈。]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总评:本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设计者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作了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2、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精细化的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参观动物学校,你们高兴吗? 二、教学例图 1、出示例题图,组织学生观察 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干什么呀?(小动物们正在排队做操) 师:小猴告诉我们它站在第1排第1个。小熊告诉我们它站在第2排第3个。 小朋友,你们能说说他们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位置) 2、课件演示: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询问:怎样数到第4排的,怎样数到第2个的?) 师:看来小动物排队做操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表示。 3、课件演示:你能说出其它小动物的位置吗? (选2个-3个小朋友自由选择小动物说说位置) 4、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小动物的位置。 三、教学试一试 小朋友,小动物做操有它们的位置,那么我们坐在教室里有没有自己的位置呢? 1、师给小朋友明确一条为一组。 2、直接指名某个学生让其他同学说出他的位置。 (如果有错,让学生帮助改正) 询问:第5组是怎样数的?第3个是怎样数的? 3、请学生交流自己的位置(老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4、师:今天老师发现第几组第几个小朋友上课真认真,谁能告诉老师他叫什么名字? 5、你还可以怎样说?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去看看小动物的家。 1、多媒体演示内容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的前半题 (1)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的信息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来确定怎样数第几层第几号。 (2)小朋友你们想去小动物的家玩玩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家住在什么地方。 选几只小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小朋友说到哪一个就点击哪个小动物,课件会显示你是否说的正确) 如果有错,请其他小朋友告诉他怎样数第几层第几号。 (3)小朋友,老师家的门牌号是403,说说就是第几层第几号?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位置。 2、多媒体课件演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的后半题。 (1)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的信息第一层第二本是《新华词典》,来确定怎样数第几层第几本的。 (2)然后让学生说说《成语词典》、《数学家的故事》分别放在第几层第几本。 3、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到电*座位的特殊规律,然后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引导学生明确座位一般是单号在一边,双号在另一边。 让根据所给的提示知道怎样来数第几排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1) 按要求摆一摆:让学生自己说说根据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先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在集体交流,最后一起总结得出数第几排是按从下往下的顺序来数的,数第几个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数的。) (2) 4人小组合作,一个学生说其他同学摆。 (3) 然后再请几位小朋友到上面来通过课件操作,下面的学生说摆在什么位置,上面的同学操作! 五、全课总结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观察物体
【 #课件# 导语】课件实质是一种软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课件的基本模式有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下面是 给大家带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观察物体,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 篇一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引入 星期天,退休的张爷爷带着他的小孙子欢欢、明明和外孙女晶晶去动物园看大象。一进大门,欢欢他们就把张爷爷拉到了象园,张爷爷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了之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三人连忙答应向大象园跑去。 欢欢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向爷爷喊道:“爷爷,爷爷,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爷爷,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 晶晶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外公,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哎呦呦”张爷爷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据我所知,大象长得都差不多,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孩子们,他们看到的都是大象,为什么他们向爷爷介绍得不一样呢? 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那一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掲题:虽然都是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1 谈话:(出示玩具水杯)这是什么?生1:水杯(杯子) 师:对了,这是水杯, 首先我们观察一下水杯 指到主体部分,这是水杯的身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杯身。 指到把手,这是水杯的杯把。 老师给每组的孩子都准备了一个水杯,老师在这里规定面向黑板坐的这个孩子的位置是水杯的前面,也就是贴有小鱼图片的那面,你能说说水杯的后面在哪里,水杯的侧面在哪里? 生1:……生2:……生3:…… 师:非常好,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站在水杯的哪面,看到了水杯的什么? 生1:……生2:……生3:…… (2)换位观察1: 请孩子们记住你刚才看到的杯子的样子记在脑子里,相对的两组孩子交换你们所站的位置,指导其中的一组孩子换位,其他孩子跟着换位。 换位要求:安静、快速。 现在孩子们再次观察水杯,你看到了水杯的什么?和刚才看到的有区别吗? 生1:看到了水杯的身子和把手,但杯身和把手位置和刚才看到的相反。 生2: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身,没有看到杯把。 生3: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把,没有看到杯身。 师:闭上眼睛,想想前后两次观察的区别。 (3)本位观察2 你们真是能干的孩子,下面请一号位的孩子到2号位,3号位的孩子到4号位,这是杯子的哪面?侧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现在看到了杯子的什么? 生:看到把手像一条线,同时也看到了杯身。生2:我只看到杯身。 师:为什么你没有看到把手? 生:当我正对杯子的时候,杯身挡住了杯子的把手。多请几个孩子来说。尽量让孩子把话说完整,描述清楚。 (4)换位观察2 师:了不起,这些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孩子,你们还想到对面孩子的位置上去看看吗? 生:想 师:看哪组的孩子换位最快而且安静。这几组的孩子很不错,快速按老师的要求换完了位。已经开始了仔细的观察。能说说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吗? 生1:……生2:……生3:..... 通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对观察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5)游戏,抢位置 师:孩子们,想做游戏吗? 生: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做一个找位置的游戏。师宣布游戏规则。 出示杯子的方位图,请孩子迅速找到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位置。(依次出现四幅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看到的图形。) 师小结游戏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一辆漂亮汽车,引来多多、贝儿、姐姐、杨扬洋的围观,请指出1.2.3.4幅图分别是从汽车的哪面看到的,是谁看到的?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抽学生汇报完成情况。 2、独立完成数学书例题1。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完成情况,并说理由。 四、活动 1、请一个孩子当小摄影师完成摄影工作。 师:这个叔叔在干什么呢?生:照相,摄影。(课件出示摄影图) 师引导:孩子,你想当摄影师吗?如果你是摄影师,我要正面的照片你应当站在哪里照呢?后面呢?侧面呢? 生:正面的照片要站在正面照,后面的照片要在后面照,侧面的照片要在侧面照。 请上一个小模特,再请一个孩子当小摄影师,按刚才提出的要求完成照片,看他的位置是否正确。可以多让几个孩子来扮演这个角色。 2、说一说,以下这些照片是在哪面照的? 出示孩子们熟悉的班主任照片,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面拍摄的。 五、小结 师: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用张珂老师的课堂实录最后一段话来启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 【 篇二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评析: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 (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评析: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照片的样子并把这些照片印在自己的脑子里,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3)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评析:让学生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而且也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注意让学生带着困惑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 2、给小猫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评析:有了上面给小熊拍照的经历,学生不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在书上连一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他们利用在上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想象并作出判断。] 3、观察茶壶。 (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评析: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后,通过观察对象的变化,让学生再次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视图。] 4、观察茶壶和茶杯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评析:观察对象由单个物体发展到两个物体的组合,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有所不同。]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在学生经历了三次观察物体的活动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活动过程、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评析:让学生根据大楼的照片想象大楼前、后、左、右的视图,由于在课堂里无法进行实际观察,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相关的旧知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并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作支撑,这对一年级的的小朋友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里向学生提出这一任务,主要是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一种机会。在学生展开想象并交流想象结果的基础上,再出示各种视图,一方面让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反馈。]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总评:本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设计者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作了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2、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精细化的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参观动物学校,你们高兴吗? 二、教学例图 1、出示例题图,组织学生观察 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干什么呀?(小动物们正在排队做操) 师:小猴告诉我们它站在第1排第1个。小熊告诉我们它站在第2排第3个。 小朋友,你们能说说他们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位置) 2、课件演示: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询问:怎样数到第4排的,怎样数到第2个的?) 师:看来小动物排队做操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表示。 3、课件演示:你能说出其它小动物的位置吗? (选2个-3个小朋友自由选择小动物说说位置) 4、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小动物的位置。 三、教学试一试 小朋友,小动物做操有它们的位置,那么我们坐在教室里有没有自己的位置呢? 1、师给小朋友明确一条为一组。 2、直接指名某个学生让其他同学说出他的位置。 (如果有错,让学生帮助改正) 询问:第5组是怎样数的?第3个是怎样数的? 3、请学生交流自己的位置(老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4、师:今天老师发现第几组第几个小朋友上课真认真,谁能告诉老师他叫什么名字? 5、你还可以怎样说?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去看看小动物的家。 1、多媒体演示内容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的前半题 (1)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的信息我住在第2层第3号来确定怎样数第几层第几号。 (2)小朋友你们想去小动物的家玩玩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家住在什么地方。 选几只小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小朋友说到哪一个就点击哪个小动物,课件会显示你是否说的正确) 如果有错,请其他小朋友告诉他怎样数第几层第几号。 (3)小朋友,老师家的门牌号是403,说说就是第几层第几号?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位置。 2、多媒体课件演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的后半题。 (1)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的信息第一层第二本是《新华词典》,来确定怎样数第几层第几本的。 (2)然后让学生说说《成语词典》、《数学家的故事》分别放在第几层第几本。 3、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到电 *座位的特殊规律,然后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引导学生明确座位一般是单号在一边,双号在另一边。 让根据所给的提示知道怎样来数第几排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1)按要求摆一摆:让学生自己说说根据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先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在集体交流,最后一起总结得出数第几排是按从下往下的顺序来数的,数第几个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数的。) (2)4人小组合作,一个学生说其他同学摆。 (3)然后再请几位小朋友到上面来通过课件操作,下面的学生说摆在什么位置,上面的同学操作! 五、全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范文示例
教师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以及培养孩子的估测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一:《一分能干什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66—6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2、过程目标:在具体活动中,让孩子亲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从中感受时间的意义。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孩子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估计一分钟有多长 教学准备: 课件、光盘、实物钟表、秒表。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钟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请大家看屏幕:一分钟(出示课件——来自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七课《一分钟》这篇课文) “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 ,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过了一分钟,元元起床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起初用走的,后来一看手表说:“糟糕,快迟到了。于是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只能走路上学了,当他走到学校门口,一看手表说: “糟糕,迟到了二十分钟,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师:“看完这个故事,大家想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一分钟很重要,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分钟。”(板书:一分钟)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1、一分钟有多长 A、观察探索 师:请大家静静地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分钟。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师:同学们,这就是一分钟。(板书:1分钟)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秒针走了一圈。 师:哪根针是秒针? 生:又细又长的那根针是秒针。 师:对,最细最长的那根针是秒针。 师:秒针走的时候你有没有听到什么? 生:我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 师:是啊,秒针滴答一声走过一小格是一秒。 师再次操作课件演示一秒,得出(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那刚才同学们看到秒针走了一圈,那是走了几秒呢?请大家再看一次钟面,轻声的数一数秒针一圈走过几小格?(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 师: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远呢? 生:分针走一小格,所以一分等于60秒。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师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1分=60秒) 师:请大家把它读一遍。 B、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钟表,先拨出:1秒、30秒,再拨出1分钟,观察一下是不是秒针走完一圈,分针也正好走了一小格也就是一分钟。(体验1分=60秒。) 2、一分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一分钟,那么一分钟 能干什么呢?(师板书:一分钟能干什么) 活动一:数一数 师: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左手,用右手的三根手指按住这个地方,你感觉到它在动吗?(师走到学生中间边说边示范) 生:感觉到了。 师;跳动的地方就是脉搏,都找到了吗?没找到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帮忙。(师帮助个别没找到的学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你数一数脉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准备好了吗?好,开始!(师用秒表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一分钟他的脉膊跳动多少次?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这个年龄脉膊一分钟跳动一般在70——90左右,如果心情紧张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脉搏跳动会加快。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你看时间,自己再算一算。 活动二:做一做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活动,有口算题,数数、读课文、写生字、背口决,请大家选择你最喜欢做的一件事,等会儿请喜欢读书的人数数看你一分钟大约读多少个字;喜欢写字的人看看你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喜欢数数的看看你一分钟能数到几;喜欢做口算题的做做看你一分钟能算几道题。 学生选择,并做好准备,师出示口算题。 师:现在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你能做什么,能做多少?准备好了吗?开始!(师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在这一分钟内做了什么?做了多少?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分钟我们能做这么多事情,那么在生活中一分钟能做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说得很好,一分钟在生活中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一分钟,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刚才元元就是多睡了一分钟,结果就迟到了20分钟。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活动一:估一估1分钟的长短 刚才老师让大家在1分钟里做了许多活动,那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要求小朋友们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估计用了一分钟时间后停止,看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一分钟。 师计时,学生活动,记录下数据,在全班交流。 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我慢慢的数到60下,估计就是一分了。 生2:我是用写字的方法,我写了25个字估计要一分钟。 活动二:估计几分钟的长短。 同学们除了要学会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外,还要学会估计几分钟,今天这么多个老 师来我们班听课,我请大家为老师们唱首《老师,您好》的歌好不好。大家唱完后估 计一下大约用了几分钟。(师放音乐,出示歌词,全班齐唱。) 生自由发言,说说大约几分钟。 现在离下课时间只剩( )分钟了,我们抓紧时间完成书上练习 1、课本66的“想一想” 2、课本67的“练一练”(可灵活省略,作为课外作业) 3、纠错题:大家好!我是文文。我每天晚上睡9分钟,早晨6:30起床,然后做运动,我跳跃10下用了7分钟。这时候,妈妈已经做好饭了,吃饭只用了10小时。我背上书包和妈妈说声再见,高高兴兴的上学了。 四、课堂小结。 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二:《我们赢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3、初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钟面。 2、初步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3、正确地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准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准备: 钟面、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个闹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钟) 2、师:闹钟有什么作用呢? 3、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识哪些? (复习:时、针、分、秒针以及整时、半时 )(准备复习题) 师:其实关于闹钟的知识还有很多,让我一起学习! 二、 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一)认识钟面 1、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这个钟面的构造,你有什么新发现?(看谁汇报的多) 2、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教师板书 格: 有12个大格 共60个小格(1大格有5小格) (二)认识时、分 1、师:请同学们看电脑演示:当分针走一小格表示多长时间?(一分) 问: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几分?走2大格呢?走3大格呢?走5大格呢?那么走一圈呢? 2、电脑演示: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久? 问:时针从12走到1是过了几小时?从1走到2又是几小时?那么时针从8走到10呢? (三)认识时、分的关系(拔一拔)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时和分,下面请大家看屏幕演示,请你观察时针和分针都有什么变化?观察后然后小组讨论以下通过他们的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的发现? 生:分针拨了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师:说对了,你真会观察事物。时针走一大格是几小时?(一小时)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呢?(60分)那么你从刚才的操作和观察中发现了时和分的关系了么?(1时=60分)(板书)请同学们读一下 (四)想一想 与学校生活实际结合,初步体验时分之间关系,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一节课的时间是( )分,再加( )分是1时了。 4、总结探究到的关于钟面的知识,完成书上的填一填。 二、认读时间 1、认识整时,学习整时的写法。(整时) 出示9时的钟面,读时间,说方法,写时间:9时,教新的几时方法:9:00。说明“:”表示“时”,两点前面写时,是几时就写几,两点后面写分,由于是整时,就写两个0来占位。(师说: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怎样才能把钟表上的时间记录下来呢?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可以用汉字“时”、“分”来表示,也可以像有些电子表一样用“:”来表示。)(可再示范一个或让学生拔一个整时) 学习9时01分、9时05分的认、读 2、认识几时几分,写分不满10的时间写法。(非整时) 出示9时08分的钟面,读,写时间,强调08分不满10,用0来占位。如果分满10分就不用写0了。(可再示范一个或让学生拔一个几时几分) 总结:读几时几分的方法: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读几时几分。 4、练习认、读、写几时几分 (1)认读“试一试”中的时间,巩固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练习新的记录时间的方法。 (2)知道电子钟表显示的时间读起来简单明了,但显示的时间和钟面时间是一样的。 三、 巩固练习 1、认读小明作息时间表,小组合作,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懂得要合理安排时间。 2、书中连一连,巩固练习认读写时间。 3、小游戏:你说我拨、我说你拨。 4、拨出小明家人喜欢的节目时间,小组合作,评出小组。 四、总结 下课的时间到了,说出是几时几分。__惜时间教育 板书设计: 认识时、分 有12个大格 时针 →1大格→1时 共60个小格 分针 →1小格→1分 1时=60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三:《看望老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 1、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懂得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二)知识技能 1、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 2、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具体路线。 3、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提问与交流的能力。 (三)过程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问、交流,加深对方向的辨认。 教学重点: 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会描述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具体路线。 设计思路: 情境设置—探究新知—巩固应用。 教法学法: 引导观察法,协作交流法,操作体验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小红、小明、小刚去看望老人。 二、探究新知。 1、明确图中信息。 圆点表示建筑物。 线段表示道路。 数量表示路程。 方向标表示方向。 2、探究三位小朋友从家出发到敬老院的路线。 (1)自主探究。 (2)互相讨论。 (3)交流汇报。 3、讨论:到敬老院,谁走得最远?谁走得最近? (1)同桌讨论。 (2)交流结果与方法。 4、升华: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同桌提问。 (2)汇报交流。 (3)适时评价。 三、巩固应用。 1、确定游乐场的位置。 (1)理解图中的信息。 (2)讨论。 (3)交流汇报(演示确定位置的方法)。 2、帮助小动物寻宝。 (1)理解图中的信息。 (2)讨论。 (3)汇报评价。 3、帮小兔送信。 (1)理解图中的信息。 (2)学生自主用彩笔画出路线。 (3)交流大屏幕的路线。 (4)讨论:送完信,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 四、作业布置。 (1)给家长描述自己绘制的小兔送信的路线。 (2)说一说从学校到军人服务社的路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例子
教师要继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7×2+1630+56÷850-4×6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53-3×9 68+4×349÷7×6 63÷7-581-45÷5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加减、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会分步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复合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解题关键——找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白皮球图6个、花皮球图18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二(1)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可能提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者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2)汽车上有36人,到站下去8人.(学生可能提出车上还剩多少人?) 2.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 (1)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__.还剩多少个? (2)小明拍球50下,__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3.做书上的准备题. 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 4.订正板演24-20=4(个)答:还剩4个. 问: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是什么,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师说:刚才的复习题大家做得很好,老师知道大家对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将第1个已知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而告诉你“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你会算吗?(出示例1),这道题就不能用一步直接算出还剩多少个.我们今天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1.学习例1【继续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读题. 小声自由读一遍,指名读一遍,齐读一遍. (2)找已知、未知. 学生口述,教师在题中标出. 师问:和复习题比较,哪儿变了?哪儿没变?(已知条件变了,问题没变)已知条件变成几个了?谁能再说一说?教师同时贴出皮球的实物图. (3)分析数量关系. 师问: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一共有多少个和卖了多少个?)哪个已知没给?哪个直接给了?那应该先求出什么?(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根据哪两个已知可以求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同时板书: 根据板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先算什么? 通过充分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同学分析数量关系.(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有皮球多少个和卖出多少个,卖出20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求出一共有皮球多少个.根据有白皮球6个和18个花皮球,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同时板书: ①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②还剩多少个? 6+18=24(个)24-20=4(个) 答:还剩4个. 解答后,可追问:6+18=24(个)求出的是什么?24-20=4(个)求出的又是什么?以强化解题思路. 2.总结学习方法. 师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会了例1,在学例1时,第一要认真读题,最少读3遍,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第二要找出已知、未知,认真在题上标出.第三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最后再正确解答.要想正确解答两步应用题,这四步一步不能少,而且还离不开认真二字,下面我们做一些练习,看谁做题认真,解答正确.同时板书. (1)读题.(2)找已知、未知.(3)分析数量关系.(4)正确解答.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做一做. 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 按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此题. (1)默读3遍题. (2)在题上标出已知、求,指名说一说. (3)互相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解答,指名上黑板板演. 20+8=28(个) 28-25=3(个) 答:还剩3个泥人. (5)追问:20+8=28(个)求出的是什么?28-25=3(个)求出的又是什么? 2.比较练习. (1)学校里有14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2)学校里原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认真读题后,问:这两题哪相同?哪不同?(都是求现在有多少盒粉笔,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有两个已知条件,是一步应用题,第(2)题有三个已知条件,是两步应用题) 3.总结. 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先加再减,先减再加) 布置作业 1.一辆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新街车站下去8人.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2.商店里有蓝书包40个,绿书包3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分析加法和除法、减法和除法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此类应用题. 2.继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加除、减乘复合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和盘子实物图、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投影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每盘放几个苹果? 学生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填出条件并解答. 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使学生明确:要求平均每盘放几个,必须知道一共多少个苹果,还必须知道要放多少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4、例5)”】 (1)出示例4:有18个苹果,又买来6个.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2)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逐一出示三部分实物图. ①18个苹果的实物图; ②6个苹果的实物图; ③4个盘子的实物图. (3)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是不是已知的? 通过思考、分析,使学生明确: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知道苹果的总数和盘子的数量,盘子的数量题中已经给出,是已知的,苹果的总数题中没有直接给出,是未知的. 再引导学生思考:要求每盘放几个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步应该算什么? 随学生叙述,教师板书:①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思考: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应该用题中的哪两个条件? 启发学生看实物图思考解答方法. 指名说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8+6=24(个) 想一想:有了苹果的总数24,还知道要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根据这两个条件,可求什么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板书:②每盘放几个? 学生看图思考解答方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4)回顾例4的分析过程. 教师以叙述、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例4的分析、解答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名叙述例4给出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 ②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先思考要解答最后的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再与题中条件对照,看所需的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由此确定,这个未知条件就是解答这道应用题的第一步.求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可解决最后的问题. 指名叙述例4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说明是怎样分析的. ③确定了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4的解答方法. 2.教学例5. (1)投影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苹果可以放几盘? 学生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填条件并解答. 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使学生明确:要求可以放几盘,必须知道放在盘子中的苹果有多少个,还必须知道每几个苹果放一盘. (2)【继续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4、例5)”】出示例5:有18个苹果,吃了3个.剩下的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①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先出示18个苹果的整体实物图,然后从苹果图的末尾在三个苹果(图)上画上斜线,表示吃掉了3个,最后把前5个苹果(图)用线连起来,表示每5个苹果放1盘. ②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可以放几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是不是已知的? 通过思考、分析,使学生明确:要求可以放几盘必须知道有多少个苹果要放在盘子里,还必须知道每几个苹果放一盘.对照题中给出的条件可以知道,每几个苹果放一盘是已知的,有多少个苹果需要放在盘子里题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是未知的,需要先解答出来.所以第一步应该求吃了3个后,剩下多少个苹果. 板书:①剩下多少个苹果? 启发学生思考:求剩下多少个苹果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解答?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18-3=15(个) 想一想,剩下的15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板书:②可以放几盘? 学生看图思考解答方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③回顾例5的分析过程. 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根据前面师生共同的分析解答,叙述本题的分析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学生叙述中,教师加强引导,使分析过程连贯而完整. 3.完成“做一做”. (1)饲养小组原来有9只兔,又生了6只小兔.每5只放在一个笼子里,要用几个笼子?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教师帮助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帮助学生由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 提问:看到问题,应该想什么? 使学生明确: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应该由问题思考解答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提问:要求用几个笼子,需要哪两个条件?找出这两个条件后怎样做? 使学生明确:找出解答最后问题的两个条件后,与题中的已知条件对照,看哪个是已知的,哪个是未知的.这道题里,一共有多少只免是未知的,所以第一步就要解答这一问题. 提问:这道题的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题,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集体订正. (2)植物小组养了19盆梅花,送给幼儿园3盆.剩下的平均放在8个教室里,每个教室放几盆?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指定一名能力较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加强引导、点拨,使每一名学生听懂分析思路,即要求每个教室放几盆需要知道要放到教室的梅花有多少盆,还要知道放在几个教室里.放在几个教室里,题中已经给出,是已知的,要放到教室的梅花有几盆是未知的,所以第一步应求送给幼儿园3盆后,剩下了多少盆,第二步再求每个教室放几盆.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题. 指名叙述解答过程,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第三组的例4、例5. 这两道应用题我们都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的,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先思考解答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中未知的一个就是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有了第一步的结果,也就能够解答最后问题了.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是一种很有效的分析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使用,希望同学们多加练习. 随堂练习 1.投影出示下面两题. (1)体育课上老师拿来30个皮球,给女同学12个后,剩下的要平均分给6组男同学,每组的男同学可以分到几个皮球? (2)丽丽有8张画片,爸爸送给她12张.把这些画片每5张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学生读题后,分小组分析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各组的分析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帮助. 2.8×5+46(25+11)÷9 56-7×48÷(27-19)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答案. 布置作业 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幼儿园中班《沉与浮》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沉与浮》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中班《沉与浮》教案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沉与浮的现象,幷会用语言描述。 2、幼儿学会操作,会用不同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1、各种蔬菜:茄子,土豆,菠菜(小青菜),蘑菇,胡萝卜,青椒 2、大水盆两只,记录单一人一份。 3、盒子,毛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1、提出问题 师:蔬菜宝宝要去探险,遇见了一条大河,这些蔬菜宝宝能安全过河吗? 谁浮在水面上谁就能安全过河。 2、介绍蔬菜 老师今天带了许多蔬菜宝宝,你们猜猜它是谁? 3、把它们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你们猜猜看?这些蔬菜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能沉在水里呢? 二.认识“沉”“浮”学习用来表示沉浮现象。 1、小朋友,如果蔬菜浮在水面我们用“↑”来表示,如果蔬菜沉在水里我们用“↓”来表示。 2、交流猜测的情况 3、师:怎样来证明谁的猜测对呢? 三.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与浮的现象幷做好记录。 1、师:看老师先拿一个菠菜放在水盆中,猜一猜会怎样?你会用什么符号做记录?(学生边思考边观察边做记录) 2、自己拿一个蔬菜放在水里,看看会是什么结果,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3、交待操作要求:第一步,哪一个蔬菜放在水里,观察它是沉还是浮。 第二步:把蔬菜从水中捞出来放在盒子里,擦干手第三步:记录观察结果。 3、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的动手操作情况。 4、幼儿讲解操作结果。 四.拓展延伸,活动结束。 水真的好神奇啊,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浮力)做出了许多事情,你们知道都有哪些吗?轮船就是利用这种神奇的力量才能在海上行走。以后我们还要探索水的奥秘。 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 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 5、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拓展延伸时由于准备不足,孩子没能答出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后还要多探究,并及时引导孩子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幼儿园中班《沉与浮》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现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操作中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活动难点:探索如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积木、塑料瓶、弹珠、泡沫、雪花片、盖子、恐龙玩具、装水的盆子、毛巾、桌子;记录单(16)、笔、透明盆子、"↑""↓"符号图片。 知识准备:知道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师:今天小熊过生日,小蚂蚁要到河对面去给小熊送生日礼物,老师准备了积木、大盖子、塑料瓶、小纸片、珠子、雪花片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1、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1)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说说哪些材料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2)师小结:小朋友觉得浮起来的材料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而沉下去的就不可以。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并用符号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师:老师这有一张记录单,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出示ppt图片)我们把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用符号"↑"记录,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用符号"↓"。现在大家一起来猜想一下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老师帮忙将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积木、塑料瓶、小纸片、珠子、雪花片、大盖子。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师: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来,后来就沉下的?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4、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试验,现在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你们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泡沫、积木、瓶子、大盖子会浮起来,弹珠、雪花片,恐龙玩具会沉下去。 (三)小朋友思考为什么有些会沉,有些会浮? (1)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沉下去,有的东西会浮起来。(请幼儿个别回答) (2)教师总结:物体的沉浮跟它本身重量和水的浮力有关,当物体达到一定的重量就会沉下去,而没有达到重量就会浮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看。(做实验演示给幼儿看) (四)引导幼儿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1、探究一: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现在我们的难度要加大了,请小朋友帮助小蚂蚁想想办法,如何让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来给小蚂蚁当小船。 (2)请幼儿到前面来操作给小朋友看。 总结:小朋友们通过借助可以浮的物体来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小朋友都非常的棒,帮助小蚂蚁找到了过河工具。 (3)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时候是借助会浮的物体让会沉下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小朋友们可以想一想,等会到教室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 总之,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下次活动会更好。 幼儿园中班《沉与浮》教案3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积木(木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玻璃珠、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幼儿园中班《沉与浮》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探索并记录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激发了幼儿对沉浮现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脸盆每组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记录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展示各种物品) 2、 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关于沉与浮的实验,我们要把这些东西一个一个地放到水里面,来看看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会沉下去。 二、猜测 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一猜。(分别记录幼儿对各种物体沉浮状态的猜测结果) 三、幼儿自主探索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来做一做这个实验,把桌上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到水里,要轻轻地放,如果这个东西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就在这个东西的图片旁边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 四、检验猜测 将猜测结果跟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来验证这个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五、总结 1、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吗? 2、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水里面有一种向上推的力量,能把轻的东西举起来,让在浮在水上,但是太重的东西,它就举不动了,所以就沉在水底了。 活动建议: 1、记录表中多一行空格,让幼儿填写自己的猜测,当幼儿做完实验的时候可以自己进行对比。 2、在讲到沉与浮的时候要向幼儿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有的幼儿会弄不清楚。 3、在幼儿实验之前,要引导幼儿去发现怎么样去做才可以又快又好,这样幼儿在实验的时候会有条理一些。 4、实验的材料尽量做到每组都相同,避免有些幼儿钻空子。脸盆里的水要多一些,让幼儿可以明确看到沉与浮的反差,水太少,浮在上面的东西也会感觉有部分浸在水下。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小百科: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幼儿园中班《沉与浮》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