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时间:2024-08-31 22:25:33 编辑:阿旭

端午节的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50字(通用9篇)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5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资料 篇1   端午习俗包括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挂钟馗像驱鬼、斗草游戏、佩戴长命缕、伍子胥公祭活动等等,这些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资料 篇2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的资料 篇3   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曩。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称为长命熡。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端午节的资料 篇4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的资料 篇5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   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资料 篇6   每年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今年端午节,奶奶在乡下的大树下包粽子。奶奶一边包粽子,一边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奶奶包的粽子里加了鸡蛋,香菇,还有红豆。   粽子包好了,奶奶把粽子拿去煮熟。奶奶把煮熟的'粽子拿出来,一掀开锅盖就飘出一股清香。吃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粽子看起来就像胖嘟嘟的小娃娃,粽子摸起来热乎乎的,粽子尝起来软糯可口,一口下肚还口齿留香。奶奶包的粽子十分好吃!   端午节的资料 篇7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端午节的资料 篇8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 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   端午节的资料 篇9   女诗人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是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


端午节的所有资料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的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别名,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据说,屈原是个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跳汨罗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通常会举行龙舟竞渡等活动。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伍子胥是吴国的一位将领,他在死后被托梦给吴国的百姓,要他们建龙舟来驱鬼;曹娥则是因为她的孝行感动了鬼神,从而免除了她父亲的灾难;介子推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他与母亲隐居绵山,被火烧死,人们为了纪念他,会在这一天举行种种活动。端午节的习俗也十分丰富。除了龙舟竞渡之外,还有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踏青、沐兰汤、佩香囊、挂虎形旗、饮酒赋诗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传统节日,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通过庆祝端午节,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端午节来历、时间、风俗、诗词

亲,早上好,端午节来历、时间、风俗、诗词为您整理以下材料。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摘要】
端午节来历、时间、风俗、诗词【提问】
亲,早上好,端午节来历、时间、风俗、诗词为您整理以下材料。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回答】
端午节主要习俗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菖、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回答】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有以下内容: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回答】
南歌子·游赏宋代: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回答】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回答】
端午日赐衣
作者: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日
作者: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回答】
以上是我的全部回复,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开心]【回答】


端午节的来历50字?

端午节起源最初是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演变;后因屈原在这一天去世,便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50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等,节期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之一。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孝女曹娥说、介子推说、廉吏陈临说、越王勾践的说、恶日禁忌说、夏至说等,我认为在众多端午节来历中值得一提有各有3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端午节的来历之一:夏至说🌷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提出他的新研究观点,补充夏至说,提出端午节即夏至。记载的汉代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关夏至的一些习俗,一直到唐代的《岁华纪丽》对端午的解释仍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只有在夏至,太阳才能完全合于正阳之位。端午又称天中节,所以,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端午节的来历之二:恶日禁忌说🌷张心勤先生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文中提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上也均记载着“不举五月子”的说法,即不能将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战国时的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田婴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成为俗忌。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极易染病。《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表明,艾草、菖蒲发出的气味,可驱除邪气,消去病毒。因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是为了消除疾病瘟疫的蔓延。端午忌讳特别多,一动一静多思量。五月五日为恶日,五毒醒来不安详。蛇蝎蜈蚣和壁虎,蟾蜍出没在端阳。习俗流行于战国,除瘟驱邪求吉祥。不能相互祝快乐,只能相互送安康。送你一个健康粽,吓跑伤病多吉祥。送你一个平安粽,平平安安过端阳。“恶日”的说法来源:五月时,天气转热,会有许多毒虫、蝎子、蜈蚣以及瘟疫等出现,而且也有“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这样的说法,意思是盛阳是“万毒之源”,所以,端午始源应该是恶日。🌷端午节的来历之三:纪念屈原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说的故事了。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不管到底起源于哪种说法、抑或多种说法的结合,端午节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在端午节期间通过举行各种的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端午节是个美好的节日,人们在这既丰富多彩、又并不浓烈的民俗节日气氛中,能够感悟文化的滋养,领悟生活的真谛。

端午节的由来50字

端午节的由来: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楚国的百姓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会把糯米包投入江中,后世逐渐演变为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