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孔子的事迹

时间:2024-09-02 23:51:19 编辑:阿旭

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的简要事迹有哪些?

1、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3、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建立明郑,开发宝岛积极推行屯垦制度,寓兵于农,以解决缺粮问题。郑成功在台湾大力推行屯田,这寓兵于农。4、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扩展资料:孔子对后世影响:孔子“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成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和孙中山的事迹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陬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世界十
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
》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

的庶兄,
忠正的名臣
于宋。 建都
(今
一带)。
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

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

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
逃到了
。孔子的父亲
(叔梁为字,纥为名)是
出名的勇士,
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
,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
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
,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
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
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
,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
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
(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
(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
(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
大增,百姓
,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
”),
之人和
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
,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
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
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
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
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
,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
,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
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
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

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
;后携弟子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
之圣”、“天之
”“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

(圣人之中的圣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
,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
,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
所作,孔子修订)。 
诸葛亮[1](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3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三顾茅庐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白帝托孤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七出祁山
  诸葛亮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
  5、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6、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7、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年表
  诸葛亮[1](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3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三顾茅庐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白帝托孤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七出祁山
  诸葛亮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
  5、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6、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7、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幼名帝象,学名文,字
,号日新,后改号
,旅居日本时曾化名
,“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
出生于
一个普通的

上赴
,创立
,提出“
,恢复中国,创立
政府”的主张。

元旦,
在南京就任
,创立了
上第一个共和

在日本组织成立


,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

,被推举为
,开展

改组

,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
正式政府,
就任
,再举护法旗帜。
,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

大本营,复任


3月12日,因
不治,逝世于北京。


孔子的主要事迹

孔子的生平事迹用30个字介绍不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1、早年好学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2、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3、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4、 孔子之死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导语:关于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一)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二)早年好学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三)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四)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五) 孔子之死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六) 经典语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能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