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飞鸟与鱼的故事

时间:2024-09-03 08:15:42 编辑:阿旭

《老人与海》中《飞鸟与鱼》的故事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小鲨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老人与海》中《飞鸟与鱼》的故事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
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英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小鲨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摘要】
《老人与海》中《飞鸟与鱼》的故事主要内容【提问】
《老人与海》​故事背景: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主要内容:​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英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小鲨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回答】
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回答】
主要内容概括为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回答】


关于泰戈尔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解析:

泰戈尔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泰戈尔多才多艺,才华超人。既是作品浩繁的文学艺术大师、学识渊博的哲人、成就卓著的社会活动家,也是锐意革新的教育家。他一生所有的贡献,不但在印度历史上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泰戈尔在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他最突出的天才的表现,恐怕就是他惊人的创作量了。他12岁开始写诗,在6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诗歌上千首,歌词1200余首,并为其中大多数歌词谱了曲; 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200多篇,戏剧38部,还有许多有关哲学、文学、政治的论文及回忆录、书简、游记等;此外还创作了2700余幅画。他给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一笔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处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漫长的55年后,日本的川端康成长又一次夺取这一桂冠。泰戈尔因此而蜚声世界。 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西孟加拉的加尔各答,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诞生在那里。 泰戈尔世家和拉比的童年 泰戈尔家庭原姓塔克尔(孟加拉人的尊称,意为“圣”),泰戈尔是它的英文变称。罗宾德拉纳特的祖父德瓦卡纳特“王子”。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流,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改革运动都得到他有力的支持。 这位“王子”的继承人德本德拉纳特不同于父亲的热衷社交,他性格内省慎思,潜心于哲学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种不同的气质:对宗教的笃信,对艺术的敏感,对实际工作的精明善断。对名气更大的儿子,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他的温文尔雅、尊贵大方, 博得了“玛哈希”(意为“大圣人”)的美称。 德本德拉纳特有个庞大的家庭。他拥有15个子女。女儿婚后,女婿也长住于他家的。此外,还有一些亲戚和众多仆从。子女匀是在充分的自由和严格的家教、对宗教的虔敬与对美妙生活的享受紧密结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家庭继承了父亲所热爱的印度文化传统,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经常演戏, 还有不时安排的音乐会。 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座上客。“玛哈希”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开明。罗宾德拉特就降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从这个环境中饱吸了智慧和美的养份,“印度文艺复兴的急流潮涌从他的四周澎湃而过”。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拉比”的罗宾德拉纳特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钟爱的对象。但他并不受互溺爱,恰恰相反,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简朴。鞋子和袜子要在儿女们长到10岁时才按宗教法规批准穿用。拉比在中尔答进过4所学校, 但他都不喜欢。他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他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后来他还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在孟加拉学院读书,但都没有完成学业。他后来致力于教育革新,与此不无关系。 相形之下,他的家庭给他的熏陶是极明显的。拉比丰富的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都源自于父兄。泰戈尔家族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复兴孟加冬天文艺具有很大贡献。长史德威金德拉纳特才华出众,是诗人和哲学家,曾向印度介绍西方哲学。另一位史长萨迪延德拉纳特是进入英属印度行政机构的第一个印度人,懂多种语言,翻译出版了许多梵文和孟加拉文古典著作。姐姐斯瓦纳库玛丽是第一位用孟加拉文写小说的女作家。五哥乔蒂林德拉纳特成为一位音乐家、戏剧家、诗人和新闻记者。他长拉比13岁,对拉比的才干十分赏识并予以鼓励,还通过创办文学杂志《婆罗蒂月刊》直接引导拉比走上文坛。 另外,乔蒂林德拉纳特的妻子卡丹巴丽·黛薇,是一位丰姿绰约、优雅宽厚的女性。她在拉比身上倾注了深深的爱,给他布置出一个精美优雅的环境。她几乎成了拉比理想中的人物,两人之间有一种罗曼蒂克的眷恋。拉比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度过一生中最愉快安适的日子。


关于泰戈尔的资料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富裕贵族家庭出生。 13岁那年,他能够创作出许多诗歌和诗歌。 1878年,他去英国学习,并于1880年回到中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从1884年到1911年,他担任梵文秘书,并于1920年代创立了国际大学。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扩展资料:泰戈尔的家人属于商人和地主阶层。这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他成为柴明达的房东。他的祖父和父亲是社会活动家,当时积极支持孟加拉国的启蒙运动并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改革家。他富有民族主义。由于他不符合社会的传统习俗,因此他被习惯势力青睐为无种姓的外在化人。他有14个孩子,泰戈尔是家庭中最小的一个。在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和同龄人中有一些学者和艺术家。自从在传统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和谐融合中成长以来,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