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在世界中心呼喊爱

时间:2024-09-05 09:28:39 编辑:阿旭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在读《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时候,我还未读完《瓦尔登湖》,坦言近几天的生活十分乏味,生无乐趣。我不知是否应当将这本书作为日本文学来写,但凭着我私人的感受,坦荡敬慕于洁白的云絮里的他们,这份凄美的纯爱,给了我莫大的感动。换言之正是因为纯爱,日本文学的绘卷当中何处不是美的象征,川端康成给我人之美,三岛由纪夫给我命之美,东山魁夷给我景之美,那么我再开阔一些——片山恭一给了我爱之美,于这个世界当下焦躁的爱、变质的爱所区分出来。

暂说个题外话,本书若我记忆无误,应当是在人生的某时某处看过的,但仅是内容上,如去动物园,如去小岛。朔太郎和亚纪的爱情故事在我几年前的生命中读完过,许是当年的心情,我也热衷起恋爱。但不得不可惜,我与朔太郎最开始同样,在女人身边带有窝囊之情,腼腆而不得志的样子,我当下属于复读,但又何其不是初读,要说不同,确也是少了恋爱的冲动仅此而已。

小说共五章,前四章的时间线由开篇的当下亚纪已经离世,爱情故事为ω,转换到朔太郎与亚纪爱情的α,直到第四章两个时间线慢慢连了起来,剧情达成连贯。在日本的未下雪的冬天,路面已经结冰,朔太郎醒起流下了眼泪,以亚纪为自己生存动机,失了看待世间美好的种种感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思绪微微的男人,却在初中时的亚纪面前毫无知觉,遭同学嫉恨,嫉恨他可以和亚纪待在一起,甚至于爬山,去看绣球花。初三时亚纪的班主任病逝,她在葬礼上念了悼词,此时的朔太郎生出一份失意,莫如说是醒悟,认定所谓幸福这一主观物,每个人都是定量的,自己的那份很可以已经挥霍一空。这份失意的情思,在望见葬礼上亚纪被阳光照耀,带来的美好中幻灭,终于懂得了被他人嫉妒的感受,并进而嫉妒起轻易和亚纪在一起的自己。

爱情故事如我上面所说去动物园与去小岛,去动物园是感情进第一步的时候,两人两情相悦,而爱的小心翼翼。直至去小岛,在初中同学大木的帮助下,俩人共同在岛上待了一晚,相互间的爱未被玷污,唯心悸矜持与自爱,爱情的纯洁一览无余。

祖父的爱,教育着朔太郎。换言之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个爱情故事,只是祖父的爱情故事分量不大,他更多的是起到了爱情的教育这一作用,也践行了文中“骨灰”带来的凄美。祖父年轻时爱上一位得了肺结核的少女,那时肺结核就像是个绝症,只能补充营养却无法救治,为此祖父做了很多不好的勾当,以赚钱来救助她。而少女恰好在此时因世人发现了链霉素而得以救治,肺结核救治后便是要随父母的意愿出嫁,祖父因为那些勾当被少女父母所看不起,最终少女嫁给了一位本分人。文中讲述祖父的爱情故事,已经与此事跨越了五十年的鸿沟,那位少女早已离世,在将这个故事告诉孙子朔太郎后的某一晚,两人盗了墓,将那位祖父爱过的女孩的骨灰偷出一点,并告以朔太郎待自己死后,将他的骨灰与盗出的骨灰撒到一起。

在亚纪死前,初中时代的朔太郎思想便是客观且现实主义的,无外乎不相信有来世这一事物,认为这是世人为了追求爱而不得的东西,才发明出来的唯心物。在亚纪死后朔太郎同样保持这个观点,在与祖父的交谈中,祖父认定朔太郎的思想太寂寞且悲观,但又是实在的,正是如此,祖父说出了这席话“失去喜欢的人为什么会难过呢?”——“那恐怕是因为已经喜欢上那个人的缘故。”这也使得亚纪已死,朔太郎仍感到身边留存着她,认为这不是什么错觉,是真切的感觉。祖孙俩人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不同又相同。为他们的感想来看,到死仍然爱着,所以可以说两人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

回归故事情节,亚纪死前得了白血病,但仍坚持与朔太郎去往澳大利亚,莫大的爱情力量支棱了起来,可心中澳大利亚初夏褐色的平原未曾见到,便殒命于日本无雪的冬天里。之后连起每章的开头,少年与少女的父母前往澳大利亚圆了她的梦,并撒下了亚纪的骨灰,此时少年偷偷藏了些许。在第五章中,时间已经来到多年后,爷爷已经离世,朔太郎带着爱人去到了曾经与亚纪爬山看绣球花的地方,山坡上开满樱花,循着莫名诞生的疑问:“不会后悔吗”,他坚定的撒下了当初藏着的骨灰。也可能会后悔吧。但是,此刻的樱花是这般美丽。全文终。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大自然把人带到宇宙这个生命大会场里,让他不仅来观赏这全部宇宙的壮观,而且还热烈地参加其中的竞赛,它就不是把人当作一种卑微的动物;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因此,这整个宇宙还不够满足人的观赏和思考的要求,人往往还要游心骋思于八极之外。一个人如果四面八方地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在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高耸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人是为什么生在世间。”---朗吉弩斯《论崇高》

  秋末回暖,恰好的温度。进一间教室时,前排座位上恰好躺着窗帘缝溢出的阳光,将手心搭在上面,很暖和。

  好像一切感情记忆回流进掌心,过去的一切浮浮沉沉,宛如一场梦,但真真实实存在过,断断续续构成现在的我及至将来的我。

  高中以前,是全然不想事,快乐而单调。准确来说是初三末,是我开始有意识,感受到一切痛苦的开始。

  仿佛患上了心理障碍似的,只要有人坐在我身后,我就会感到极其紧张、焦躁、敏感、难堪,注意力全然放在这一件事上,课上的一切老师的话语全然不能听进去。

  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某些人的恶意,那时候我想,或许好人坏人都是相对的,或许根本没有这个所谓的好坏的概念,只是相对而言,这个人对我充满恶意,但是对其他人都很善意,这个人对我来说就是坏人,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就是好人。

  我不知道。只是,大概都是我的错吧,想来想去我确实没做错什么,但就是我的错吧。

  写到这里突然感到有点窒息,想胡乱敲些字符乱码。高中时几乎每一个夜晚都不敢尽快入睡,因为害怕明天的到来。害怕坐在教室,害怕看见他们,害怕听到他们。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深深刻刻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己与他人,甚至于想到死亡,无数次的,无数次的想到死亡。想逃离。或许有人会想说我无病呻吟,但这确是我那时最为真切而极其痛苦的感受。

  我也因此真真切切感受到莫大的善意。感谢这些善意与爱,让我感受到生的喜悦。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来袭,但如果是深陷痛苦,自然喜悦就会更能冲击泥淖,也或许是自己想获救,才能感受到,才会想感受到喜悦、善意、美好与爱;如果已经全然放弃了生,已经深陷泥淖了无念想,纵然是再大的救赎也无法将一个人从痛苦深渊拉回,只是直直下坠,直到谷底或是没有谷底。

  想起一个上学时的下雨天,我是不爱带伞也不爱打伞的人,那时我只是淋着雨快步走着,忽而感觉好像没有雨从头上落下。一个和我同穿校服的女孩把伞下的一边空间让给了我。记不清那时候同她说了什么,也不记得她的模样,很小的一件事,但此刻却突然记起。

  感谢匆匆路过的陌生人的善意。

  由衷地感谢一直陪伴我的朋友。小学初中都不甚明白友谊,那时只能说是“玩伴”,一毕业就没有联系,脑海中也压根没有“联系”这个概念,空空的。也无意中推开了一些人。及至高中,好像突然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思考,开始真正感受到友谊,想一直一直保持联系。真的,太好了,真的很高兴遇见你们,让我感受到莫大的善意与爱,去撑过那段时期。

  “不是你的错。”

  及至大学,慢慢摆脱了那个环境,我好像获得了新生。我能顺畅的呼吸,神经也不会紧绷,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好像被打开了某种开关,我不再去想自杀,慢慢让自己不去在意这件事,我逐渐肯定了我确是想活着的念头,我想自救。想去好好活着,去感受一切,包括痛苦。

  有朋友说,我和高中很不一样,现在好狂哈哈。也有朋友说,我比高中悲观,但实际上我比高中快乐许多乐观许多,我大概知道之所以说我悲观,是因为现在我能拥有和表达我的全部情感,难过,快乐,悲伤,欣喜,不会去逃避和压抑难过痛苦,该难过该难过,该快乐该快乐,会给朋友诉说我的难过以及吐槽现实的黑暗面(并不是想去传播负能量嗷,就是说大家都要天天开心,难受也不要憋着)。不是很懂对于悲观和乐观的界定,如果这是根据对未来和一些烦恼问题的态度,我可以说是我是乐观的,甚至于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我愿意去相信未来的美好,也愿意去相信问题终会得到解决,终会有解决的办法。但对一些黑暗面,我是抱有悲观或是愤慨的态度。

  大学生活虽然也曲曲折折,但总体来说还是一条快乐的小溪流。我感受到“我”的存在,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人,有些虽只在我生命里停留很短暂的一个时刻,但感谢遇见。遇到了我如今的室友,室友这个词或许显得生疏,只是称呼来的方便。私以为,“朋友”一词是不能随便称呼的。她们不单单是室友,而是同住寝室的朋友,很暖心的朋友。感觉寝室是我第二个家了。希望毕业以后也要常常联系,多多聚聚。

  听几个朋友吐槽大学的七七八八,无法帮你们解决问题,但衷心希望你们开心,吃好吃的,做自己想做的。

  今天的天气很舒适,昨天也是。昨晚和某袁看了音乐剧《涩女郎》,第一次看音乐剧,印象是极好的。四个女孩都有成长,找到了自己。

  还有,我爱你,和我一起坐在教室自习的傻子。

  就是突然想写写所以写写了,如果要纠结什么文章意义或中心思想,那就是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