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卡冈诺维奇

时间:2024-09-09 10:09:14 编辑:阿旭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物经历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谢苗诺沃的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环境,拉氏曾祖父曾经在圣彼得堡师从著名演奏家菲徳尔学习,拉氏的母亲安娜·奥娜斯卡雅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拉氏的最早的钢琴教育就来自母亲,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1882年 拉氏举家迁往圣彼得堡,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入学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钢琴。1885年 拉氏在表兄的介绍下,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茨维列夫,接受到极严格的训练,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机会去圈里的聚会,先后见到了鲁宾斯坦,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并对他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1887到1888年 拉氏写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乐队谐谑曲》和一些钢琴小品。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他跟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 1890年夏 拉氏来到家乡伊凡诺夫卡,在那里他遇到了日后的妻子同时也是自己表妹的娜塔莉娅·萨蒂娜。坠入情网的拉氏为心上人写了一首六手联弹的圆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科后,拉氏动笔创作了管弦乐《曼佛雷德》,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柴科夫斯基的同名交响曲。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1891年 拉氏在家乡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2月回到莫斯科,向自己的老师阿连斯基献上了第一部交响诗《罗斯基斯拉夫王子》。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他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辈诸钢琴大家之长,创建了自己所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演奏家。1892年,为举办音乐会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钢琴曲,同时还作了交响幻想曲《悬崖》、《茨岗主题狂想曲》等大型乐队作品。这年3月 拉氏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紧创作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长篇叙事诗《吉普赛人》改变的歌剧《阿连科》。这一年,拉氏获得金质奖章,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毕业之后的拉氏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乐会演出之中。期间,拉氏还完成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升C小调前奏曲》。暑期,拉氏非常放松,相继完成两套艺术歌曲和一首幻想曲。还有从莱蒙托夫诗歌中获得灵感创作的幻想曲《岩石》。 1895年 拉氏完成了费时多日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然而,1897年这部作品在彼得堡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时却遭到了失败。为此拉赫玛尼诺夫陷入异常的苦恼之中,他的创作也开始减少了。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被聘为莫斯科马蒙托夫私立歌剧院的助理指挥,从此开始了他的指挥家生涯。1897年3月第一交响曲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出人意料的是惨遭失败。此后大约三年时间,拉氏一蹶不振,连已经动笔的《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也被搁置,直到数年后才完成。 1899年,他第一次赴欧旅行演奏,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由于心境的好转,他从1900年起又恢复了音乐创作活动,先后创作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钢琴前曲》和《春天大合唱》等。这其中尤为瞩目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它那特有的抒情和诗意,赢得了听众的普遍赞扬。1901年11月 拉氏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成并首演,拉氏亲自担纲独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战胜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自信的拉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1901年 他完成了《大提琴奏鸣曲》和为双钢琴而作的第二号组曲。次年拉氏又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比较重要的合唱作品——根据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歌谱写的康塔塔《春》。不久,拉氏宣布了和纳塔丽娅的婚事。1903年夏 拉氏在家乡度过。创作歌剧《贪婪骑士》。大女儿伊连娜出世。继续创作搁置以久的歌剧《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1906年 拉氏亲自指挥《吝啬骑士》与《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的首演。2月,俄国局势动荡,拉氏前往意大利。后避居徳累斯顿;在德累斯顿相对安定的环境里,拉氏先后完成了《第二交响曲》(1906-1908年)。《第一钢琴奏鸣曲》(1907年)、交响诗《死岛》(1909年)。1907年5月 拉氏第二个女儿塔吉亚娜出生。夏季的伊凡诺夫卡成为拉氏的主要创作地。1908年夏,在此地,拉氏完成了难度惊人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并于次年在美国首演;此后几年,日子相对平静,在繁重的巡回演出同时,拉氏相继完成了《十三首前奏曲》(作品32,1910年),《音画练习曲》(作品33,1911年),《第二钢琴奏鸣曲》(1913年)。1913年 拉氏辞去了很多合约,想用于很多创作。另一个大动作是辞去帝国音乐协会主席职务。2月,拉氏来到罗马,历史性的凑巧住进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柴科夫斯基从前住过的房子。 1914年 战争的爆发使得俄国动荡不安。此间拉氏一直呆在俄国南方。9月拉氏突然接到瑞典方面的邀请,希望他到斯德哥尔摩演出,拉氏利用这次机会,携妻带女一起离开了俄国。也就此告别了俄国;拉氏先到斯德哥尔摩,然后转到哥本哈根。由于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拉氏不得不增加场次,但依然入不敷出。1918年底 拉氏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11月,拉氏举家迁到美国纽约。在经纪人查尔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为“斯坦威”公司的签约艺术家。斯坦威在四个月内安排拉氏演出40场,借以推广钢琴。1919-1920年 拉氏又与胜利公司签定了录音合同,灌录自己的钢琴作品。1921年 拉氏摆脱了经济危机,在美国买了房子,房子按伊凡诺夫卡老宅的样子建造,雇了俄国仆人,一切都按拉氏在俄国的老样子摆设。1923年 拉氏逐渐增加了在欧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后,拉氏将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拉氏终于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首冗长的协奏曲题献给俄国作曲家梅特涅。拉氏开玩笑说自己这部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尼伯龙根指环》,意思是说作品的长度惊人。1927年3月,拉氏亲自登场演奏第四钢琴协奏曲,在费城首演。随后又进行了修改,交给TAIR出版。1931年1月 拉氏突然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抨击苏联政府的文章。3月9日,苏联政府作出了反映,在全苏范围禁演拉氏的作品,(两年后解禁)拉氏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敌人”。夏天,拉氏重新修订了《第二钢琴奏鸣曲》,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钢琴独奏作品《柯莱里主题变奏曲》,并于当年10月在蒙特利尔首演。 1934年 拉氏在瑞士的谢纳尔别墅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首钢琴与乐队的作品是拉氏晚年最著名的音乐。作者用帕格尼尼著名的随想曲中的“愤怒之日”为主题,展开24段变奏,其中第18变奏更是凭借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而闻名遐迩;此时的拉氏健康情况已经恶化,但是为了生活他仍需不停的巡演。1939年6月 英国邀请拉氏到伦敦,参加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举行的以拉氏音乐为基础创作的芭蕾舞剧,拉氏已无力成行;同年秋天,拉氏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并在此修订了《第四钢琴协奏曲》。1942-1943年拉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劳,情况到了1943年初变的越发糟糕,拉氏已变的越发虚弱。医生初步诊断是胸膜炎积液严重。要求立即卧床休息。但拉氏坚持演完了2月17日在诺克斯威尔的音乐会,然后才不得不结束巡演,和家人回到洛杉矶贝弗利山的家中休养。在洛杉矶,医生诊断为癌症晚期,且完全扩散到肺部和骨头。根据在拉氏最后时刻陪在他身旁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回忆:拉氏的病情恶化的非常快。1943年3月28日早晨 拉赫玛尼诺夫在家中去世,享年70岁。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物轶事

1、钢琴对小时候的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件惩罚工具,据说其母惩罚小拉赫玛尼诺夫时,会要求他坐在钢琴底下。2、拉赫玛尼诺夫的身材高大,拥有一双巨大的手,左手能轻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键,故此并非所有人能演奏他的作品。他的身材可能与一种名为马凡氏综合症(Marfan Syndrome) 的遗传病有关,患者其中一个征状是修长的四肢及手指。3、拉赫玛尼诺夫曾居于其师兹韦列夫的寓所内,由于同学们练习的声音过份嘈吵,拉赫玛尼诺夫向其师要求一个较宁静的环境以专心作曲而引发争执,最终令两师徒拆伙。4、拉赫玛尼诺夫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时,获评审委员一致推举为第一荣誉毕业生,其师兹韦列夫亦是评审委员之一。兹韦列夫于毕业礼时,更以金表作为贺礼赠予拉赫玛尼诺夫,两师徒亦冰释前嫌,此金表亦成为拉赫玛尼诺夫珍而重之的物品。5、拉赫玛尼诺夫接受心理治疗时,其治疗师尼古拉·达利(Николай Даль/Nikolai Dahl)要求他每天接受诊治,拉赫玛尼诺夫每次均需坐于漆黑的房间内,听治疗师不停重覆说:“你将开始创作协奏曲…你会工作得称心如意…你的协奏曲会是最好的…”拉赫玛尼诺夫最终于诊疗期末时,完成了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6、拉赫玛尼诺夫于1902年与Natalia结婚,其意大利籍的妻子亦是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钢琴家。7、拉赫玛尼诺夫喜欢于安静的环境创作,他曾说:“没有比安静独处对我更有帮助。”8、“拉赫曼尼”在俄语有“挥霍无度”之意,拉赫玛尼诺夫之父正是一个胡乱挥霍的赌徒,最后更典当家业,弃妻儿不顾。9、拉赫玛尼诺的外祖父是戎马半生的将军,父亲是一名军官。拉赫玛尼诺夫这个姓氏源于拉赫玛尼(rachmany),俄语意为“亲切”、“慷慨”。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关系

历史上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分分合合几百年,乌克兰曾是俄罗斯的发源地,在后来的战争中,乌克兰和俄罗斯结成联盟,彼得一世开始对乌克兰加强了统治。乌克兰从此并入俄罗斯,苏联时期,乌克兰成为了苏联错误政策的重灾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说乌克兰不喜欢俄罗斯,这个时期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原因。1、乌克兰:俄罗斯的发源地公元9世纪,乌克兰民族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崛起。基辅罗斯是东欧平原上最早出现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弗拉基米尔大公及其子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人口达到500余万,疆界空前广阔,成了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基辅罗斯与拜占庭、西欧北欧各国、东方阿拉伯各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关系。基辅城也被誉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弗拉基米尔父子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繁荣昌盛,由此奠定了今天俄罗斯、乌克兰共同的文化基础。2、抗击波兰统治,乌克兰主动加入俄罗斯约在12—13世纪,“乌克兰”(本意为“边区”)一词开始使用,随后,这一称谓逐步扩大到今天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并以这一称谓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然而,乌克兰当时只是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和民族学概念存在,却不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因为不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土地分别被划入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的版图,乌克兰人成为一个丧失了自己国家的民族。3、沙皇将乌克兰变成“小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结盟,一方面使俄罗斯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另一方面也打开了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大门,欧洲的先进文化通过乌克兰的黑土地,源源不断地传入俄罗斯。与俄罗斯的结盟也成为乌克兰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此前,乌克兰的文化主要受西方影响;此后,乌克兰历史发展的轨迹转向了俄罗斯的沃土。4、乌克兰投靠德国寻求独立1917年,沙俄发生“二月革命”,帝国瞬间解体。1917年3月,乌克兰成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中央政权“拉达”。为了获得德国的承认,“拉达”抢在苏俄政府之前与德国媾和,以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代价,换取德国派遣45万军队进入乌克兰,抵抗苏维埃武装。但没想到,德军一进入乌克兰,就找借口推翻了“拉达”政权,扶植了一个亲德的傀儡政府。德国投降后,苏俄红军展开反攻,乌克兰重回苏俄版图,然而在随后与波兰的战争中,苏俄红军先胜后败,被迫将西乌克兰地区割让给了波兰等国。 1922年12月,乌克兰作为第一批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加入了新成立的苏联。1939年,苏联政府用武力夺回西乌克兰地区,乌克兰就此完成统一。5、苏联错误政策加深俄乌裂痕1991年“8·19”事件后不久,乌克兰趁着苏联中央政府陷入瘫痪,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虽然俄乌自此从一家人变成了邻居,但300年来,俄乌两个民族彼此融合,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语言文化,相似的风俗习惯,已将两个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注定了两国的恩怨情仇仍将继续书写下去。扩展资料: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微妙关系:在俄罗斯,大多数人还是对乌克兰人持有偏见。他们认为被“俄罗斯化”的乌克兰文化和乌克兰人没什么问题,但是没有被“俄罗斯化”的乌克兰人就是落后、阴险。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的文化和政治思想都很熟悉。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真切地生活在俄罗斯,或者在俄罗斯有亲戚。俄罗斯媒体在乌克兰非常常见。从现实的角度看,不能说乌克兰人(至少是那些没有生活在西部离散区的人)不了解俄罗斯。因此,乌克兰人对俄罗斯人有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他们自己很了解俄罗斯人,认识很多俄罗斯的好人。他们也很了解俄罗斯的语言,文化以及文学。在情况比较好的时期,这将是双方保持密切关系的一个绝佳的先决条件。俄罗斯音乐、电影、文学在乌克兰仍然很受欢迎。事实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在家里是说俄语的。但这些人还记得他们的祖父母,他们会说或说过乌克兰语。直到70年代,甚至是东部地区的人都在家里说乌克兰语。然而,这段关系有非常阴暗的一面——由于俄罗斯人不太喜欢乌克兰,乌克兰人因此感到不被尊重——他们认为俄罗斯人不尊重他们的独特性,他们的国家主权,甚至是他们的个人自由。乌克兰人自认为是“哥萨克后裔”,认为这意味着军事精神以及个人尊严和权利。这是一种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俄罗斯最具政治色彩的传统,这种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分歧。乌克兰人还认为,俄罗斯正在窃取他们的许多成就——在苏联或者说俄罗斯,如果有什么价值是由乌克兰人创造的,这些乌克兰人经常被说成是俄罗斯人。甚至在十八世纪后半期,俄罗斯这个名字都意味着乌克兰——在所有的地图上,俄罗斯都被称为莫斯科夫。俄罗斯的历史学家说,乌克兰意味着“边疆”——然而在乌克兰语和其他讲斯拉夫语的国家中。它的意思是“国家内”;由于他们的名字被窃取了,乌克兰人开始称自己是“来自我们国家的人”,也许是他们认为没人能偷取这个名字。实际上,俄语中的“边境”这个词听起来和英文中的边境很像,但它们没有相同的词源,也不属于乌克兰语。除了已知的古代历史,还有很多乌克兰人还记得——有一些人曾经历过乌克兰大饥荒,另一些人曾与苏联军队作战。苏联甚至想要把所有的文化都同化为共产主义“苏联人”,这一想法声称所有的国家都是平等的。然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当想要在基辅建造一座电视塔时,可能因为莫斯科的一个电话。该计划就不得不改变——原因是它的高度将超过莫斯科的奥斯坦金诺电视塔,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所以它修建的高度必须比现在矮30%。显然,出类拔萃对于乌克兰人来说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这意味着在某方面击败了俄罗斯的话。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乌克兰局势深度解读:在俄与西方之间难平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罗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克兰

党卫队的乌克兰师是德国人还是乌克兰人?为甚麽叫这个名字?

  该师由乌克兰志愿者组成
  这支部队战斗力很差
  在此情况下,带有浑厚沙文主义色彩的“大乌克兰思想”迅速地蔓延开来,当德军入侵苏联时,部分乌克兰人把德军当作“解放者”来欢迎,但占领军和党卫军的恐怖政策很快使乌克兰民族分子大为失望,于是他们分成两派,分别站在苏联政府和纳粹德国的不同阵营中。希特勒希望利用这一矛盾满足德军兵力不足的困难,他命令成立一支由乌克兰人组成的党卫军志愿兵师“加利西亚”,从名字可以看出,最早的士兵来自天主教徒占主要地位的加利西亚地区。

  最糟糕的党卫军部队

  在乌克兰旧时的首都伦贝格成立的伪政府“乌克兰国防委员会”首先召集了下属“防卫队”和“东方营”的伪军,1943年7月18日开始在拉比克练习场集训。9月22日,党卫军第4“警察师”师师长弗利兹·弗莱塔克党卫军准将被任命为乌克兰师指挥官。

  1944年2月,正在集训的一部分官兵被吸收进“拜尔斯多夫战斗群”执行扫荡游击队的作战,师主力被调往诺伊马赫地区继续练习。1944年5月16日,党卫队头目希姆莱亲自视察了部队,并命令结束集训投入实战,6月27日,这支部队正式命名为党卫军第14武装掷弹兵“加利西亚第一师”。截止到6月30日,这个师拥有的兵力为:军官346人、军士1131人、士兵13822人,共15299人。虽然兵力还算充实,但是车辆和通信器材都极度匮乏,全师主要由3个掷弹团(第29、第30、第31)和1个炮兵团为主体。

  1944年6月25日,党卫军第14掷弹兵师将每个团的第3营都留在练习场,主力总共10400人开赴东部战线,3天后抵达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第13军属下,在伦贝格东部100公里处的布罗迪地区进入防御。第13军本来就实力不济,由第454步兵师、第361步兵师和已经溃灭的“C”集群残部组成,乌克兰师作为预备队被配属在距离前线后方15公里处,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构筑一条36公里长的第二防御阵地。

  1944年7月13日,科涅夫率领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80个步兵师、10个坦克或机械化旅从布罗迪的南北包抄,将第13军包围。当包围圈的右翼被苏军打开突破口之后,党卫军第14师的弗尔施特罗特党卫军中校带领党卫军第30志愿掷弹团前往堵漏,之后的两天之内其余2个团也逐渐投入到防御战中,该师的党卫军第14高射炮营击落了25架苏军飞机,自行反坦克炮营的尼尔森党卫军下士在一天之内摧毁了6辆苏军坦克,战绩似乎不错,但是主力部队的软弱使崩溃成为意料之中的事。7月20日,苏军开始全面进攻,乌克兰党卫军志愿兵大为惊恐,军官无法控制士兵的行动,全师上下乱作一团。师长弗莱塔克党卫军准将见势不妙,竟然向第13军军长豪费尔上将要求将自己的指挥权移交给第361步兵师师长林德曼少将,二战中,一名党卫军将领拒绝指挥部队这还是第一次。

  在乌克兰人一片混乱时,其余部队还在向西方进行突围,包围圈外的第1、第8装甲师也奋力地打开突破口。1944年7月22日,在包围圈西南部的加尼茨地区解围部队设法维持了一个宽约200米的细小走廊,党卫军第14师的师部和第361步兵师的800名残兵在第8装甲师突击炮的掩护下逃出了口袋。布罗迪之战是第14掷弹师参加的第一次实战,参战的10400人中有约7000人被打死或受伤、1000人失踪,仅有2500人逃出,等于是全军覆没了。再加上战斗中的种种丑态,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和自制力,无疑是非常低下的。

  无耻部队的最后覆灭

  1944年8月7日,党卫军第14师开始再次编成。收集了党卫军第14掷弹兵预备役团的8000人和第6、7、8乌克兰伪警察团,加上先前滞留在诺伊马赫练习场的各团的第3营,党卫军第14师的兵力在9月20日恢复到12901人,但是军官只有261人(定额480人)、军士甚至只有673人(定额2587人),指挥人员极度匮乏。为此师长弗莱塔克党卫军准将再次拒绝指挥部队,希姆莱向希特勒申请了一枚骑士勋章发给他,弗莱塔克这才满足地再次上任。

  此时捷克以万斯佳比斯特里克地区为中心,爆发了捷克军队和地下反抗组织的大规模武装暴动,苏军和其呼应也在捷克国境北部的多库勒峡谷发起攻势。1944年10月5日,希姆莱决定将捷克起义完全扼杀,他调集最为臭名昭著的“提汪克”党卫队别动队、由冲锋队打手组成的党卫军第18志愿掷弹兵师“霍尔斯特·威塞尔”和第二次组建的党卫军第14武装掷弹兵师“加利西亚第一”进行镇压。10月15日,党卫军第14师从练习场出发直接赶往图利纳地区,并分成3个战斗群和捷克游击队展开激战。

  11月8日,捷克起义被沉没在血泊中。希姆莱索性预备将党卫军第14师培养成专门和游击队作战的二线部队,为此该师在圣·马丁地区接受反游击队教育练习直到12月。1945年1月15日,该师改名为党卫军第14武装掷弹兵师“乌克兰第一”。1月26日,上级命令党卫军第14师经过布勒斯堡、魏恩向斯洛伐克方向徒步行军。该师以天天30-40公里的速度南下并且在2月28日到达马尔堡,在那里成为“阿尔本地区党卫队及警察司令部”的直属部队,任务是扫荡游击队。党卫军第14师在莱巴赫、萨维地区投入清剿游击队作战后不久就传来了“春季觉醒”作战失败的消息。

  3月18日,败退的德军将从普拉登泽向西方行军,党卫军第14师受命予以接待并消除游击队可能对败退部队进行的袭击。但是两天之后,南方集团军群命令党卫军第14师就地解除武装,将武器交给德国人部队,弗莱塔克党卫军准将竟然丢下部队自己跑到党卫军司令部去讨论这个命令的真伪,而这时苏军已经进抵马尔堡。

  措手不及的德军立即命令唯一的后方部队--党卫军第14师进行防御,在3月31日于菲尔特巴赫开始作战。清晨6时30分,党卫军第29、第30武装掷弹团各由1个轻炮兵营掩护,夺取了预定目标并击退了苏军的反冲击。随着苏军反击的愈加猛烈,友军第3骑兵师要求党卫军第14师进行支援,而此时弗莱塔克党卫军准将第三次拒绝指挥部队!最后德国第1骑兵军军长哈德内克上将严令其不得擅离岗位必须死守,党卫军第14师这才拼命保住了阵地。

  1945年4月,党卫军第14师逃到古莱辛堡加入第2装甲军,它的左翼是党卫军第5装甲师“维京”、右翼是第3、4骑兵师。4月15日在一次苏军的反击中,党卫军第14师官兵显示出少见的果敢,在进行了激烈的白刃战之后夺回了刚失守的高地。5月,盟军从西方开始接近,党卫军第14师和英军取得联系要求投降。英军同意乌克兰人的要求,但是提了一个条件:在费尔克马库特地区受降。这意味着党卫军第14师在行军途中必须与英军一直头疼的铁托游击队交战,英国人运用了何等巧妙而又肮脏的政治手腕!但奇迹又一次出现了:党卫军第14师竟然击退了铁托游击队的包围,而在战斗中党卫军第14武装掷弹兵预备役团全被打死。

  在这之后,党卫军第14师沿着穆尔河于1945年5月10日行军到塔姆斯威克,向英军投降。但是和波罗的海的党卫军志愿兵、哥萨克志愿兵、东方营和弗拉索夫部队所不同的是,党卫军乌克兰志愿兵没有被移交给苏联政府。该师成员在申诉状中称自己是“苏联入侵波兰之前就居住在加利西亚的波兰移民,不是乌克兰人,而是波兰解放运动的支持者,加入德军是为了光复波兰祖国”之类的无稽之谈,但是这一说法被接受了,他们被送往意大利的里米尼战俘营看管。

  这份报告是他们自己写的吗?还是有谁的授意?这之中有什么利益交换?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这也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战争离不开政治,历史也一样。

  党卫军第14武装掷弹兵师“乌克兰第一”,是一支初登战场即遭灭亡、指挥官三次渎职的三流部队,但是他们能够找到某些机会逃脱历史的审判,确实称得上是最幸运也是最狡诈的党卫军部队。也许他们之中有一些人始终坚持着独立斗争的信仰和梦想,但为了这种目的而不惜出卖灵魂,就是不折不扣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