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漆线雕

时间:2024-09-09 23:41:05 编辑:阿旭

漆线雕的历史发展

漆线雕工艺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 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闽南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 明末清初,泉州工匠们开始把漆线雕工艺用在寺庙、神佛雕像的装饰上。 因技法尚不成熟,且用材粗简,以糯米粉和木胎为主,作品普遍存在保质期短、易虫蛀、易变形的缺陷。 后来,工匠们发现用红砖瓦粉和漆液糅合成漆泥,再把漆泥附着在木胎上进行雕制,可使其保质几年、甚至十几年。 此后,漆线雕作为独特的工艺品开始流向市场,但早期的漆线雕作品少而昂贵,清朝康熙年间只在闽南一带大寺大庙中收藏着部分精品。 漆线雕与佛像雕刻艺术密不可分,泉州漆线雕脱胎于佛雕漆线雕,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传统的制作技艺一直延续至今;泉州漆线雕至今保留着浓烈的佛雕色彩,在继承佛雕漆线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工艺美术雕塑的长处,漆线雕艺术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泉州惠南地区已拥有漆线雕工艺厂近百家,漆线雕广泛分布于泉州市、漳州、厦门、台湾地区及全国各地、东南亚各国、南美、北美各国,影响广泛。 厦门作为开放前沿城市,品牌推广为先,大部分漆线雕产品都在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进行代工,然后包装上市。 随着泉州市 *** 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在漆线雕的新产品研发、制作和营销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漆线雕,器皿上的绝代艺术

他并没有一技在身,无法实现自我表达,和老手艺人沟通起来有时也难免鸡同鸭讲,但他仍然乐观。

邵伟杰——要做更有意思的漆线雕

邵伟杰正在盘漆线,米白色漆线在一支筷状工具上收绕成一个“纺锤”,这时要拿一把笔状的工具接住无依无靠的那端漆线,引它黏着在载体的表面。


邵伟杰坐在工厂一角的一张工作台前开始盘漆线。荞麦面一般粗细的米白色漆线在一支筷状工具上收绕成一个“纺锤”,垂下来一端悬在空中晃晃悠悠,这时要拿一把笔状的工具接住无依无靠的那端漆线,引它黏着在载体的表面,接着一手持筷状工具缓缓转动纺锤给线,一手持笔状工具引线盘绕在载体上勾勒图形。邵伟杰操作得还不熟练,给线和引线的手都在微微地颤抖,坐在他身后的工厂小妹则早在一个瓷罐上盘出了一块海浪型的团花。

邵伟杰很早就知道到了这个年纪才开始学习盘漆线有多不容易。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末生人的他,眼神和手脚都已不如二十上下的年轻人稳定麻利,厂里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姑娘戴着耳机听着音乐,一个下午就能盘完一个小型瓷罐上的漆线雕粗胚,但他清楚既然决定要往推广漆线雕文化这条路上去走,基础技艺还是要掌握,哪怕他其实并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专业的手艺人。

传统的漆线机,合格的砖块粉末在晒干、拌以大漆和桐油、经数小时的反复舂打后,成为柔韧而富有弹性的漆线泥。


漆线雕工艺起源于闽南沿海。福建是一个多民间信仰的地区,出海的渔民为保平安、耕作的农民求风调雨顺,都将神灵供奉在家里,香案上的香烟时刻缭绕,因为每天都要对着神像烧柱香说说话,日子长了,对神像的造型装饰难免就有更高的要求,便有人发明了将漆线在胚体上堆出各种繁复的图案和团花,然后贴上金箔使其显得富丽堂皇的装饰技术。这种风格面世后很受欢迎,一来效果美观持久,二来充分表达了对神灵的敬重,“漆线妆佛”工艺于是就这样流行起来。这并且是一个讲究的工艺。

漆线的主要原料是砖块,且必须是质地松软的陈年红砖,为了筛滤出最细的砖粉,需要将这些砖块浸泡在水里由它自然沉淀,仅取漂在水面上的颗粒,然后再用筛斗过滤一次,合格的粉末才能被留下晒干、拌以大漆和桐油、经数小时的反复舂打,成为柔韧而富有弹性的漆线泥。要使用的时候,将漆线泥手工搓出粗细不同的漆线,收绕在工具上,接着便可以开始盘线,但这一步骤现在已经由机械来取代,通过在机械上施加压力,像挤压面团一样挤压漆线泥,粗细均匀的漆线就会像面条一样流泻出来。

一手持筷状工具缓缓转动纺锤给线,一手持笔状工具引线盘绕在载体上勾勒图形。


邵伟杰虽不擅于手艺,对漆线雕的工艺及这个行业的情况却熟稔于心,他因家里有亲戚开了间漆线雕工厂,从小耳濡目染,毕业后虽没有直接从事与漆线雕有关的工作,但似乎自有一分使命感驱使着他想要为这项闽南传统技艺做些什么。建国之后,由于国内不再大规模制作神像作品,那些由漆线盘绕而成的吉祥图释于是就从神像身上脱离下来、被独立呈现在器皿上,漆线雕因此反而在商业上获得新生,此后它便一直以繁复的纹样和华丽热闹的风格为人所知,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外宾,成为福建的骄傲。对一项传统手工艺而言,这一切非常好,一直这样发展下去问题似乎也不大,但邵伟杰有自己的认为。

在他看来,漆线雕近年来为增加生产效率做了一些技艺上的妥协,失去了传统精髓,有经验的老手艺人在创作上没有新的想法,年轻的设计师对这门手艺一点也不了解,新老两代人在美学和文化上的鸿沟使得现在市面上的漆线雕作品一点也不受年轻人欢迎,“但我知道怎么去玩会更有意思”,有了这分自信的鼓励,邵伟杰便辞去了之前的工作,一心要带着漆线雕突破旧有的桎梏。

盘完漆线后的步骤就是桐油上色。


可是对于现在的漆线雕从业者来说,传统并不存在桎梏,哪怕现在礼品市场规模已经萎缩,漆线雕的影响力仍使不少来自乡镇的少男少女愿意坐在桌子前盘一个下午的漆线,他们相信并追随已有的经验,没有感到任何不妥,但他们不相信邵伟杰描述的那个新东西,离经叛道不会被看好,这使邵伟杰要走的路显得更孤独。他并没有一技在身,无法实现自我表达,和老手艺人沟通起来有时也难免鸡同鸭讲,但他仍然乐观,并且相信经过努力可以最终做出在视觉和制作工艺上都实现创新的作品,他认为再有两年的时间就能接近这个目标。

金箔粉是传统漆线雕作品最后的装饰步骤。


现在邵伟杰在靠海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工作室用来会客和展示作品。辞职后的这一年时间里,他一边找机会开设体验课堂推广漆线雕文化,一边尝试开发有别于传统器皿类的漆线雕产品。就在今年初夏,他推出了一组陶瓷石敢当的汽车香水座,用漆线勾勒并贴上金箔来装饰石敢当的面部,圆润的外形显出憨态,咧开的大嘴又透着一股欢喜,他自己对这组作品的前景很看好,认为通过这样的“卡通萌”能够收买年轻人的心。

除了在造型上焕发年轻态,邵伟杰同时也在内容上寻求新的尝试,或是在漆线中添加色料使颜色的表现更丰富、从而改变漆线雕只能金碧辉煌的旧形象,或是在传统的龙形图案周围辅以厦门手绘风景画、突出厦门的本土符号,“总是先做出东西来”,他说,只有这样才看得清这之后的方向。

而这之后的方向,邵伟杰心里早有了一个大概。他的野心是做出成为漆线雕新代表的产品。虽然对于这该是个什么样的产品,他心里还没有隐约的样子,但现在的他既享受着愉悦的精神状态,内心又有强烈的渴望,我想未来大概就是掌握在这样的人的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