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听吹笛的翻译
塞上听吹笛的翻译如下:西北边塞,冰雪消融,战士们牧马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释:1、萧条:寂寞冷落,凋零。2、闲:这里有清幽之意。3、借问:犹询问。4、落梅:指笛曲《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凡几:共计多少。5、从风:随风。6、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此诗作为边塞诗,而带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塞上听吹笛》赏析:《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
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赏析
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赏析如下:翻译: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赏析:这是描写边塞将士激战过后,休息娱乐的一首绝句。“霜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霜后边塞,天高气爽,白草黄云,牛羊肥,牧马壮,正是敌人侵扰边境,掠夺马牛羊,所谓“牧马”的时候。将士们奋勇当先,一举击退了敌人的侵扰,将牧马追还。将士们凯旋回营,月照戍楼,边烽暂息,边境前线,三军喜气,宁静祥和。激战过后,安闲恬静的士兵,在这月明之夜,吹响了悠扬悦耳的羌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不知谁吹起了《梅花落》的乡思曲,勾起了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那袅袅的笛声好似一夜春风吹来,将家乡的梅花片片散落,撒满边关山寨。胜利归来,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格调昂扬,尽现盛唐蓬勃气象。作者将《梅花落》曲名巧妙拆开成“梅花”何处“落”,语意双关,浩渺壮美,使全诗余味无穷。原文:《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
冰雪消融,
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
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
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风传笛曲,
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
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他的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寂寥,即使是“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的难以自抑的愁绪,都让人读出一种叫着悲壮的东西。
高适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的则是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一切是如此的静谧、平和,而隐含在这幅画面背后的却还有另一种意味,则是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于是,也就有了戍楼里的羌笛声,悠悠地沉浮,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这样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牵拽出的是戍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思情。“梅花何处落”,诗人将《梅花落》这一曲名的三字拆开,而“何处”则又是无计排遣的思乡之情的天问。它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扬,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境,可谓异曲同工。风传笛音,音满关山。于是,那关山静寂的夜空里,让人感到飘落的不仅仅是笛声,还仿佛飘落着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也顿时溢满了整个的天地。这一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它以有声的笛音,描述出无语的落梅,与起笔的清雅空灵的“雪净月明”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交错于一体,构成清丽而邈远的意境,实在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塞上听吹笛》,虚实相间,刚柔相济,构思之巧妙,言辞之婉转,情思之含蓄,意境之深远,实在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无疑,它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