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修什么能达到无我境界?
要回答“修什么”的前提是,先明白什么叫做无我境界。
“无我境界”,既不是没有“我”,也不是有“我”。有个人问佛陀的弟子:佛陀故去,是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是同时存在和不存在?还是不会继续存在、也不会不再存在?佛陀的弟子带着疑问寻求佛陀解答,佛陀说,上面的几种都不是正确的问题。佛陀用莲花做比喻,荷塘中的莲花是由阳光、空气、水、泥潭、莲花的种子组合起来了,有了这些成分,也就有了莲花;没有组合成分,也就没有莲花,莲花不是独立存在的,莲花是依存因缘存在的。佛陀说,他也和莲花一样“如是”产生,“如是”消失。更准确的表达是“无所从来”和“无所去者”。从现在起,我将叫自己做“如来”,因为它可以避免“我”或“我的”字眼分别。
那么“无我境界”究竟是怎样呢?佛菩萨有八万四千法门,根据不同的人因材施教。我们经常接触的是禅宗、净土宗,以及西藏密宗,还有南传的小乘法门。
首先我们可以看些佛学入门书籍,有机会到寺院参加禅修或者听听讲座,会明白“修什么”“怎么修”。
希望对你有帮助!
"无我境界"是什么意思啊?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具体指什么啊?? 中的也介绍一点吧
解析:
blog.sina/myblog/article/article_print.php?blog_id=3fa***********omh
----网王。。
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佛教的诸佛菩萨所修所得的就是“无我”和“无心”。黄檗禅师曾说过:“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可见“无心”是多么的重要!
俺把达磨祖师《悟性论》中的这段文字供养给您,希望并祝福您快乐、自在。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如何能做到真正的“无我”?
“无我”是一种非常无私的境界和心理。当一个人产生“无我”的情绪时,这个人本身不会过度关注自己,同时也不会有所谓的嫉妒心和自私的心理。当这个人和身边的人相处的时候,这个人会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也会以别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去关注身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来做到“无我”的境界。“无我”是一种非常无私的境界和心理。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无我”的人基本上不会过分关心自己,虽然他们自己有着一定的主观的东西,但他们会更加关注身边人的感受。特别是在碰到各种问题的时候,他们会首先尝试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同时也会用一种付出和奉献的心态来解决问题。“无我”也是一种奉献的境界和心理。“无我”的人一般会积极奉献,同时也不求所谓的回报。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更加看待如何约束自己,同时也很少会去约束别人。“无我”的人会通过约束自己的方式来主动改变自己的周边环境,虽然他们对我别人没有做任何动作,但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能量场来影响身边的人,很多人也非常佩服他们的乐观与积极。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别人的方式来达到“无我”的境界。在我们和别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站到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真正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我们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和别人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达到“无我”的境界。“无我”希望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多去反思自己,同时少去挑对方的毛病,我们需要尽可能寻求同存异,不要对身边的人过分苛责。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
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著,把“我”这个妄想破除了。只有通达无我,才能成佛;无我是佛菩萨的境界,不能作为自己行事的前提,而应该作为修行的目标。正因为众生没有证得“无我”,所以才需要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