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高三生物

时间:2024-09-13 22:49:27 编辑:阿旭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1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2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7、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二、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 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水盐平衡调节 7、体温调节 8、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3 一、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 渠道 。(会数食物链条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三原则:①以生产者开始;②箭头指向捕食者;③存在客观的捕食关系。 4、功能: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 d、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 e、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以能量或质量表示 f、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4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 种植 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5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 方法 :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t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学习方法 ★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 2017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归纳 ★ 生物高中必修三知识点

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人的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   ③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④葡萄糖在成熟的红细胞中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两条途径:糖直接酵解途径EMP和磷酸己糖旁路途径HMP)。   2.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XX。   3.乳酸菌是细菌,全称叫乳酸杆菌。   4.XY是同源染色体,但其大小不一样(Y染色体短小得多),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Y染色体上基因少得多)。   5.酵母菌是菌,但为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6.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进行光解,这就是证明“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的例子。   7.人属于需氧型生物,人的体细胞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但红细胞却进行无氧呼吸。   8.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是个特例。   10.细胞的XX次数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细胞又是一个特例。   11.人体的酶发挥作用时,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环境,但胃蛋白酶却需要酸性环境。   12.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15.蜂类、蚁类中的雄性个体是由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来的,只具有母方的遗传物质;雌性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16.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7.纤维素在人体中是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了,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8.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19.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20.化学元素“砷”是可以使人致癌而不使其他动物致癌的致癌因子。   21.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蚁就是孤雌生殖,只有卵细胞的染色体!   22.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体,进行无性生殖。   23.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   24.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   25.病毒是DNA或RNA病毒,但是朊病毒没有DNA或RNA,其遗传物质只是蛋白质(“朊”意即是蛋白质)。 2.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将面团包在纱布里搓洗后,留在纱布里的物质是蛋白质,洗出的白浆为淀粉。   2、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3、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失去的水是液泡中的水。   4、有丝XX,无丝XX,减数XX,均是真核细胞XX方式。细菌为原核生物,XX为二XX。   5、精原细胞既可以有丝XX,也可以减数XX。   6、线粒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7、蓝藻是原核生物。   8、根减生长点细胞没有大液泡。   9、叶肉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增殖。   10、基因重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或减数第一次XX后期。   11、同原染色体在有丝XX全过程中和减数第一次XX时存在。   12、愈伤组织特点:未分化,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13、皮肤生发层细胞代谢旺盛,在间期易癌变。   14、根分身区细胞含自由水量大于成熟区细胞。   15、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16、植物中,叶绿素的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三倍。   17、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   18、T2噬菌体为双链DNA病毒。   19、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均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异。   20、人体NaCl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3.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3.核细胞:分为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无核膜,并不是真正的细胞核)[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硝化细菌]   4.核细胞: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水绵-绿藻/伞藻/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蛔虫]   5.学家根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细胞壁核结构细胞器染色体种类较小(1-10微米)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拟核,无核膜、核仁核糖体无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真核细胞较大(10-100微米)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拟核,有核膜、核仁多种细胞器有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   6.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视野亮)→移动视野中央(偏左移左)→高倍物镜观察(视野暗):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7.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4.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ATP的主要来源是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或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5.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示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 上一篇:xman23期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