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浪奔浪流电视剧

时间:2024-09-14 07:12:01 编辑:阿旭

为什么《上海滩》要唱成粤语?

这个问题有点 搞笑 了,美国拍我们中国的花木兰,为什么不用中文?日本、韩国拍我们的西游记为什么用日语?九七年以前,香港还没回归,这作品是九七年以前的,香港人不伺候你,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九七年以后,香港影视剧基本开始普通话了,已经失去很多香港味道了,这样的香港,失去了本身的光辉,失去了自己独立发展出来的文化思想,跟全国一样,没有了自己的特色,继而被没落。你居然还问这种白痴问题,发现不了我们国家正逐渐丢失很多优秀文化吗? 因为是港片,香港人讲粤语唱粤语很正常,而且当年粤语流行文化强势,粤语歌本身就是一种潮流。 再说上海滩也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滩,而是天南地北的人在这里混生活,要唱也应该唱国语,也没听过上海话的流行歌曲。 解放前上海就居住着八十万小广东。上海开埠不足二百年,而广东省城与洋人贸易久矣。上海开埠时如三十年前深圳,老广中的先知先觉者己捷足先登。旧上海解放前几大百货公司都是粤人.粤资为主,更有″大世界""大三元"等名号。有几条路在四十多年前还满街操广府话的老人呢,歌厅茶馆留声机里粤曲小调甚至粤剧大戏唱不停的。《上海滩》唱粤调一点不奇怪! 80年代初,香港的两家电视台TVB和亚视斗得如火如荼,大家都紧锣密鼓的筹备良心电视剧,以抢夺收视份额。亚视推出的《大地恩情》《大侠霍元甲》《陈真》等剧火遍香江,TVB出奇兵《上海滩》,与之相抗衡。 这首《上海滩》的同名电视主题曲,应运而生,成了传遍华人世界的粤语经典金曲。 放在大环境之下,不仅《上海滩》是粤语歌曲,几乎所有的香港电视剧,都是粤语歌曲作为主题曲出现。 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歌坛经过70年代的酝酿与起底,刚刚把粤剧、英文歌、国语歌赶出流行殿堂,只有粤语歌曲占据绝对主流。 电视主题曲是粤语歌坛的支柱产业,撑起香港流行歌坛的半壁江山,关正杰、叶振棠、罗文、甄妮、郑少秋、汪明荃,包括《上海滩》的主唱叶丽仪,都是电视主题曲的风云人物。 创作《上海滩》的辉黄二圣,顾嘉辉和黄沾,正是粤语流行歌坛的奠基人。另外一对金牌搭档,则是卢国沾和黎小田,辉黄是TVB电视剧主题曲的主力创作人,而黎卢则多为亚视写歌。 顾嘉辉作曲,黄沾填词的经典,简直不胜枚举,《上海滩》只是其中一例。众所周知,粤语歌的创作,大部分都是先曲后词,所以作词又叫填词,主要因为粤语的音只有五个,而国语有七个,粤语填词要找押韵。 辉黄二人合作写歌,一般都是接到案子之后,一拖再拖,拖到交稿期限临近,辉哥才会迸发出创作激情,当然,留给黄沾填词的时间,那就更短了。 后来,据黄沾自己在访谈重透露,写《上海滩》的时候,正值他拉肚子,冲马桶的那一刻,“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瞬间出现在脑海,一篇佳作就这样诞生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好歌献给你』 为什么《上海滩》要唱成粤语? 《上海滩》是香港无线电视台出品的民国剧,由招振强、谭锐铭等执导,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等主演。 该剧以民国年间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了上海帮会内的人物情仇以及许文强与冯程程之间的爱情故事。 注意了,周润发版《上海滩》是港剧,黄晓明版《新上海滩》是内地出的。 港剧自然是粤语,《上海滩》的主题歌自然也是粤语歌。因为电视剧是视听文本,不能为了一昧真实而让一堆香港演员讲上海话。毕竟如果这么较真,那《新上海滩》采用的普通话版本也是不合适的。 往远了说,漫威DC的超级英雄世界观里,全宇宙都在说英语。为什么?不是编剧偷懒,而是本质上语言问题如果过多较真片子就没法拍了,这是一种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做出的合理让步,编剧显然也是希望受众群体把注意力都集中到重要的地方中去。 《上海滩》港剧最先的受众群体就是香港本地人,粤语本身是通用对话语言,而且加上80/90年代香港乐坛如日中天,粤语歌地位极高,所以《上海滩》用粤语唱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上海滩》这首歌也是有国语翻唱版本的,包括《上海滩》电视剧在大陆播出时也都有国语的配音。 粤语也好,国语也罢,都是一种工具,而电影最主要的是剧情,观众的注意力需要集中在剧情故事中才会汲取到它的内涵,这才是重中之重。 因为上海滩不是上海人创作的,没有在上海拍摄,没有上海演员参与,也未考虑过要在上海放影。上海滩是中国香港人创作,拍摄的。其中的外滩场境是在广州滩(广州沿江路)拍摄的,那时上海汇丰银行大楼正在经营食品日杂商店,很明显如果要去上海滩拍摄的难度会很大。 上海滩之所以唱成粤语,就是因为出品者是粤语地界的香港,而且那时内地也不是很风光,不像现在当下蒸蒸日上,坐二望一,普通话也就不怎么受重视。 上海滩可是一辈人的记忆,不打诳语,本人就十分喜爱这部作品,因为那时的文化氛围也较为枯燥,没有现在的灯红酒绿夜夜笙歌,许文强的强势登场,一下子成了少男少女们竞相逐慕的对象,尤其是那些怀春的少女们,更是把许文强当成了一生的偶像加以膜拜。 这首歌粤语唱得大气滂沱,也展示了当时的 历史 条件下,上海滩鱼龙混杂、尔虞我诈的乱象。 多少年来,人们记忆中的上海滩,就是那个粤语的模式,换成普通话就会不受人待见,也必然招致猛烈的抨击。 粤语歌曲不仅仅一个上海滩,其他还有很多流行一时的,也曾被人们用普通话翻唱,却没有原有的品味,殊为憾事。 这首歌是香港电视剧《上海滩》的主题歌,作词、作曲、演员、主唱都是说粤语的香港人,原版就是广东话。 上海滩之所以唱成粤语,就是因为出品者是粤语地界的香港,而且那时内地也不是很风光,不像现在当下蒸蒸日上,坐二望一,普通话也就不怎么受重视。 这首歌粤语唱得大气滂沱,也展示了当时的 历史 条件下,上海滩鱼龙混杂、尔虞我诈的乱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可可DJ音乐网』 如果觉得不适应,可以请上海导演拍一出能胜过旧作的上海滩,再请一个作曲家用上海话写一首胜过旧作的主题曲,那这个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在上海永安百货门口,一个上海宁一身许文强扮相,旁边放着一部留声机及人力车,传出浓郁的粤韵"浪奔,浪流…我问他:是老上海还是老广东,他说:当然是老上海啦,我又问:为什么要用粤语唱?结果他扭头就跑。 上海开埠时,人口六十万,广东人十万,至四九年解放前,广东人掌控了大上海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财富,上海几大富豪中,广东人占了一半,上海很多人会讲粤语,可见粤语影响之大。

《上海滩》原唱歌词

《上海滩》原唱歌词如下: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歌曲介绍《上海滩》是叶丽仪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顾嘉辉作曲,黄沾填词,收录于叶丽仪1980年发行的同名专辑《上海滩》中。该曲是周润发、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上海滩》的主题曲。1980年,该曲获得第三届十大中文金曲奖。黄沾表示创作这首歌曲的灵感源于他拉肚子的经历,歌词“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由此而出。黄沾创作此曲时,时间非常仓促,由于没有传真机,他跟顾嘉辉是打电话合作的。顾嘉辉在电话中把曲子唱出来,黄沾抄录之后还要唱一次给他听,对一对有没有错;而黄沾只用了20分钟就把词填好了。

《上海滩》原唱歌词

《上海滩》原唱是叶丽仪,完整歌词如下: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叶丽仪简介:叶丽仪,1948年10月13日出生于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女歌手。1998年11月21日晚上,在香港红勘体育馆举行的“港乐叶丽仪献出真善美音乐会”由92人的香港管弦乐团演奏,叶咏诗指挥,叶丽仪唱出多首6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外名曲,实为她歌唱生涯中的另一高峰。2016年,为影片《终极胜利》演唱主题曲《笑着离去》。2017年11月10日至12日,在湾仔伊利沙伯体育馆举行《Happy 70th,Frances》音乐会。2019年6月,在悉尼举办50周年慈善演唱会。

新上海滩与旧上海滩歌词为什么不同?

新上海滩和旧上海滩的歌词不同主要是由于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风格不同。"上海滩"是一首经典的上海风情歌曲,由姚敏创作,黄荣献唱,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流行歌曲的代表之一。它描绘了当时上海这个繁华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上海滩"是一首经典的上海风情歌曲,由姚敏创作,黄荣献唱,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流行歌曲的代表之一。它描绘了当时上海这个繁华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复古上海情调,歌词中描述了上海的夜晚、街头巷尾的琳琅满目的商铺以及迷人的风景。而"新上海滩"则是由钱红演唱、黄凯芹作词、李泰祥作曲的歌曲,是根据电视剧《新上海滩》的主题曲而创作的。该剧于1980年代播出,讲述了上海滩的黑帮故事,并在华语影坛广受好评。"新上海滩"在歌曲风格上更加现代,节奏较快,富有动感,相较于"上海滩",更注重表达现代上海的繁华和活力。因此,"新上海滩"和"旧上海滩"的歌词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创作背景和风格不同。两首歌曲都以描绘上海的独特风情为主题,但歌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所区别。这种差异使得两首歌曲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