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三公九卿制

时间:2024-09-14 09:05:03 编辑:阿旭

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什么

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成。朝代不同,三个官职的名称也有所不同。

西汉的三公今文经学家认为是司马、司徒和司空,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太傅、太师、和太保,但自汉武帝时起,三公被正式定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里面设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主要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是没有军权,下达站令的时候需要听从皇帝的命令,并且调动军队时必须有皇帝的符节;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他的地位想放于副丞相,主要负责管理图籍、走账、监察百官。御史大夫又下设于是中丞、侍御史和监御史。

三公九卿制度的明确建立是在秦王朝,是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制度。该套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原来丞相一职的权力。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归于皇帝管辖,听从皇帝命令,便于皇权的集中。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级最低,职能也比较模糊,一方面为丞相的助手,另一面供内廷的差遣。


三公九卿制指什么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的一种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九卿制指什么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的九卿是什么

“三公九卿”这个官僚体制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由来已久,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在朝廷实行三公九卿制,将权力的细化和分化,从而实现皇帝的集权。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什么是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

  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秦汉之际,三公九卿组成了中央政府,人们就常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当时中央的官吏制度。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