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图解中医

时间:2024-09-14 14:01:53 编辑:阿旭

老中医:这10个穴位可治病(详细图解),很实用,记得收藏+分享

穴位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 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因此,我们平时可以适当掌握一些穴位按摩,当身体出现不适时,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今天就向大家分享十穴位的位置以及按摩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1、角孙穴 角孙,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 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 2、劳宫穴 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可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此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 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3、风池穴 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 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 4、太阳穴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额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5、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巅顶,联系脑部: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 主治: 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 6、中冲穴 中冲,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手心主。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小儿夜啼。 7、劳宫穴 劳宫穴位于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 8、攒竹穴 攒竹穴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际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9、涌泉 涌泉穴为肾经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趾时的凹陷处。民间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 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搓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有助睡眠,神经衰弱的人,可将时间延长为半个小时。 10、风市穴 风市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位于下肢的大腿外侧部。 常主治:下肢风痹、中风、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为治疗风邪的要穴。 以上这10个穴位,大家不妨常按摩,对身体有好处,收藏加分享,让更多的人收益吧!

老中医:这6个穴位可治病(详细图解),非常实用,记得收藏+分享

穴位按摩是用渗透的指力治疗疾病的方式,穴位按摩好处在于既可以用从来诊断疾病同时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中医上来说,穴位按摩主要就是针、灸、推拿等。 用恰当的按摩手法能取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而按摩的关键就在于掌握不同穴位的位置以及作用,今天就为大家分享6个比较重要的穴位,建议收藏起来,或许哪天就能用到。 老中医:这6个穴位可治病(详细图解),非常实用,记得收藏+分享 穴位一:合谷穴 合谷穴在右手拇指内侧,对应左手的虎口,拇指向下按压时,拇指指关节处就是合谷穴。 经常按压合谷穴,可以消除疲劳,去除黑眼圈,同时对失眠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穴位二:太冲穴 太冲穴是位于人们的足背部位,靠近第一根和第二根脚趾骨之间的位置。 平时适当按摩太冲穴,能起到降压和缓解情绪急躁的作用,对于一些肝脏郁结导致心情比较暴躁的人们也有很好的缓解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感冒初期的时候大家也可以适当按摩太冲穴来帮助缓解感冒的症状。 穴位三:角孙穴 角孙穴位于人体的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便是角孙穴的所在。 具有疏风活络,清热消肿,散风止痛,吸湿降浊,清利头目的功效,对痴心肿痛,耳肿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肿痛,面颊肿痛,以及现代医学的腮腺炎,视神经炎,偏头痛,牙龈炎,视网膜出血等头面五官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穴位四:太渊穴 太渊穴的准确位置在腕前区,并处于舟状骨与桡骨茎突之间,在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具有理血通脉的功效,按摩该穴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常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引起的血瘀等状况,也具有宣肺平喘的功效,对咳嗽、气喘等状况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还具有清泄胃热的功效,有益于身体 健康 ,人体在按摩太渊穴的时候要控制好力度,防止用力过大使局部肌肉发生损伤。 穴位五:太阳穴 太阳穴是经外奇穴、临床常用穴,位于外眼角与眉稍连线向后一横指的凹陷处。 在太阳穴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疲劳,同时也具有镇定安神的作用,太阳穴属于眼部保健操较好的穴位,具有改善眼睛视力、改善眼部疲劳的作用。 穴位六:风池穴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在头部非常重要的腧穴,这个穴位于后颈部,如果是男士,当他低头的时候因为后面的头发比较短,就能看到后颈部在颅骨的下方有一个凹陷。 这个凹陷是胸锁乳突肌,就是前方的肌肉跟后边的大脖筋,也就是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这个穴入后发际上一寸的位置,这就是风池穴。 经常按摩风池穴可以祛风止痛、祛风通络、对于风寒感冒有着治疗作用,对于面瘫和中风的患者有着功效,对耳鸣、耳聋有着缓解作用,按摩的时候一定要适度揉,只要有酸胀感就行,每次按摩35分钟。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中医诊断:运用脉诊的注意要点

脉象与主病之间关系十分复杂,在脉诊临床运用中,需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独异脉的诊断意义

  独异脉:指疾病中所表现出的异于常脉的某种特殊脉象变化。临床时若能发现独异脉对于病证诊断是极为有益的。独异脉有部位之异、脏气之独、脉体之独的区别。

  部位之异:是指某种脉象仅见于某一部,例如左关脉独弦,右寸脉独弱之类。这些脉的主病多与该部所属脏腑有关。如左关脉弦为肝郁,右寸脉弱为肺虚,左尺脉弱多肾虚等。

  脏气之独:是指某些脉常见于相应脏腑的病证,如结、代、促脉常是心病的表现,其他如肝病多见弦脉、肺病常见浮脉、脾病常见缓脉、肾病的脉象多沉等。

  脉体之独:是指病中突出表现为某种脉象,其所主的病证自明,如滑脉主痰湿、实热、食积,紧脉主伤寒、痛症,濡脉主脾虚、湿困,伏脉主邪闭、厥病、痛极,芤脉见于亡血、伤阴等。

  (二)辨脉主病不可拘泥

  脉象一般以浮为主表,沉为在里,数多热,迟多寒,弦大为实,细微为虚。但这些表、里、寒、热、虚、实之间,又有真假疑似,须要注意。例如浮脉虽然属表,但是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也可以见到浮而无力的脉象;沉虽然属里,但是初感外邪深者,由于寒束皮毛,脉不能达,也有可能见到沉紧脉象;数虽然属热,阳明腑实证邪热内聚,气血受阻时,未必出现数脉。

  (三)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症顺逆,是指脉与症的相应与不相应,以判断病情的顺逆。

  一般而论,脉与症相一致者为顺,反之为逆。如暴病出现浮脉、洪脉、数脉、实脉为顺,反映正气充盛能够抗邪;久病出现沉脉、微脉、细脉、弱脉者为顺,说明正虽不足而邪亦不盛。

  但是如果新病反而出现沉脉、细脉、微脉、弱脉,说明正气虚衰;久病反而出现浮脉、洪脉、数脉、实脉等,则表示正气衰而邪不退,均属逆证。

  所以,脉与症有时有不相应者,故临床时应当根据疾病的本质决定从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

  舍脉从症:是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例如症见腹部胀满疼痛,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而脉象迟细者,其中症反映的是内有实热的真热之象为真,而脉象迟细所反映的是假象应该舍脉从症。

  舍症从脉:是指在脉真症假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邪热郁闭于里,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滑数,则脉象滑数反映的是内有实热的*,而四肢厥冷是邪热内伏,隔阴于外所形成的假寒之象,所以临床辨证当以脉象为主,此即舍症从脉。

  脉症舍脉说明脉象只是疾病表现的一个方面,因而要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