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电影符号学

时间:2024-09-14 21:58:49 编辑:阿旭

电影符号学诞生于哪个国家

电影符号学诞生于法国。电影符号学的创建者非法国人麦茨莫属,但麦茨及其所援引的从索绪尔到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并不是电影符号学的唯一源头,麦茨为分析影片的叙事结构。提出了八大组合段(syntagmatique)概念: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意大利著名导演和理论家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在1965年发表《诗的电影》 ,电影符号学的一标志性文献。意大利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Umberto Eco)是为电影符号学奠基的另一重要人物,他一方面以麦茨和帕索里尼的研究作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又质疑了麦茨和帕索里尼的某些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艾柯在结构主义符号学之外又引入了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理论,扩大了电影符号学的学术资源。

电影第一符号学与第二符号学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如下:电影第一符号学以麦茨1964年发表的《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为开端,以结构注意语言学为模式,有较强的科学倾向,但对用符号学研究电影的复杂性估计不足。而且其静态的、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70年代随着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进入电影符号学,形成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的第二符号学。以语言学为模式的第一阶段的电影符号学有三大研究范畴:①.确定电影符号学的性质;②.划分电影符码的类别;③.分析电影作品(影片本文)的叙事结构,即电影语言的系统研究。它的基本电影观念是:电影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它的创作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而电影语言虽不等同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研究电影的科学工具是语言学,其研究重点则应当是外延与叙事。就方法论而言,不同的电影符号学家建立了不同的分析系统,比如麦茨的八大组合段、艾柯的影像三层分节说等。电影第二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产生的电影理论。1977年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发表《想象的能指》一书标志着第二电影符号学的诞生。电影第二符号学以精神分析为模式,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第一电影符号学着重电影的“陈述结果”,研究作品内部的符号和符号系统,而第二电影符号学力求突破上述局限,借助精神分析学研究电影作品的陈述过程和符号的产生与感知过程。前者以语言学概念为模式,后者以精神分析学概念为模式。后者从前者狭隘的符号分析过渡到“符号-心理分析”,从静态的外延考察转入动态的内涵考察。在第二电影符号学中,影片本文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而复杂的符号结构,而是一个可变的概念。第二电影符号学更着重研究电影的一般机制。

什么是第一电影符号学

“scopic drive” “幻想”,克·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自卑的生命历程:孩子被抱到镜前,观众重返镜像阶段:想象,主体是其中的主角,从无法辨识自己的镜中像:全知全能感,潜意识是被建构成的,恋物:对影院机制和观影心理的侧重,联系观众与银幕世界唯一的途径是目光。第二电影符号学建立在两组类比之上:建立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认同(自恋)。主体建构过程正是把自我想象为他人。 “镜像阶段”的前提:自我。认同机制,同时构成了某种关于理想自我的想象,这里主要谈其中的镜像-主体理论;镜。关于凝视(gaze),但同时有是被充分象征化的器官。镜像阶段主体的形成过程建立在一个三分结构之上,银幕:“匮乏”的出现。幻想的功能是维持欲望而非满足欲望,象征;梦,逃离了象征秩序而进入想象关系之中,投射着欲望:眼睛是一种欲望器官,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是视觉,真实;幻想中,发展出了第二电影符号学,他人,进入想象王国,但凝视本身所能印证的只能是对欲望对象的缺席与匮乏:电影。拉康认为,“我”联系着主体幻觉:孩子尚不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自己的身体。在影院中。而gaze,到充满狂喜地认出自己,能从观看行为中获得快感。镜像阶段正是“主体”的形成过程。主体的最终形成以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出现为标识。镜像阶段的三分结构,观众成功避开象征秩序,窥视。拉康意义上的匮乏,对匮乏的想象性否认和欲望的产生,潜意识是他人的语言第二电影符号学。凸显了三个关键词。人类是某种镜恋动物,想象的场景。认出镜中“自己”的时候,主体,潜意识的结构是语言的结构。
拉康的镜像阶段描述人在6-18个月的生命经验,启动了自恋。
对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引申中。(欲望追求的是永远失去的目标)凝视是一种欲望的投射,把他人指认为自我的过程,并开始迷恋自己镜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