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黄赤交角

时间:2024-09-17 09:12:34 编辑:阿旭

什么是黄赤交角?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

1.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变。

(1)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

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现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同样极线(66°34′)也会向赤道靠近,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从而使温带范围缩小。既然极地范围的扩大,那么极昼极夜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2.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 *** 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

而区时是以每15°经度间隔划分为一个时区,以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为本时区的区时

比如北京与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时是不一样的,北京的时间要比天津的晚。但为了方便两地都会统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即我们所说的北京时间。

3.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 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为时区的划分使每个时区之间只相差一小时,所以时区差就等于时差了。

4.算出中央经线的作用很多,就拿时间来说,算出中央经线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时区。


什么叫黄赤交角?

先看几张图。下面是地球公转与黄赤交角。下面是一年中太阳直射角度的变化。再下面是地球上几条特殊的纬度线。地球自转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之间有一个23°26′的黄赤交角,这就使得地球公转到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地面的角度不同,在南北纬23°26′之间来回摆动,这两条纬度线也就被称为“南北回归线”。同时,地球的圆弧形表面也使太阳的0°高度角(照射地平线)所在的最高纬度线成为一个固定值,即回归线角度的余角,为66°34′,称为“南北极圈线”。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纬度值。如果黄赤交角的角度变小,则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值也相应变小。而南北极圈的纬度值是南北回归线纬度值的余角值,所以南北极圈的纬度值就会变大,南北极区极昼极夜的范围就会缩小。当黄赤交角的角度减小到0°,即地球是直着身子公转时,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值也减小到0°,即太阳常年直射赤道。而南北极圈也消失了,极昼极夜现象也没有了。反之,如果黄赤交角的角度增大,则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值也相应变大。而南北极圈的纬度值就会变小,南北极区极昼极夜的范围就会增大。当黄赤交角的角度增大到90°,即地球是躺着身子公转时,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值也增大到90°,而南北极圈的纬度值增大到了0°,即太阳直接直射到了两极,赤道上太阳高度角为0°,总是在地平线上。极昼极夜现象变成了南北半球半年白天,半年黑夜。

黄赤交角多少度呢?

黄赤交角度约为23°26′。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约23°26′,地轴与赤道平面始终垂直。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黄赤交角是多少度?

黄赤交角是45度。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假如黄赤夹角为0度,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北半球纬度比较高的地方会因为热量不足而无法成熟,农作物耕种界线会往南移。黄赤交角意义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前已述及,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23°26′)也基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