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时间:2024-09-17 22:52:05 编辑:阿旭

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下

王立群巅峰之作,《秦始皇》上部2008年底开卷新书非虚构类第一名。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卑微者可以高尚,也可以永远卑微。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一定要增加生命的密度。执著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本无所谓好坏,关键要看执著的对象。选对了方向的执著能让人成功,误入歧途的执著则无异自戕。缺乏执著一事无成,太过执著亦能致命。总有些时候,人要面临痛苦的选择。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该选择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懦夫,放弃该放弃的是睿智。懂得进退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懂得“退”比懂得“进”更难:因为“进”是人性的本能追求,“退”则是人生的生存智慧。人生需要追求卓越,但是,更应当接受平淡。不追求卓越,则可能永远没有卓越;但是,不接受平淡,则很可能误入歧途。在人生的征途中继续辉煌固然是人生的成功,功成身退,亦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解脱。——王立群 精彩看点:万里长城:孟姜女哭长城,此事子虚乌有。究竟是怎样的流传和误解?徐福东渡:带着三千童男童女求仙的徐福到底去了哪里?日本人是徐福等人的后裔吗?焚书坑儒:儒家文化真的因此而受到万劫不复的打击吗?秘不发丧:秦始皇的尸体和恶臭的鲍鱼,在巡游的路上奔跑。天下人却不知秦始皇已死。这是为什么?沙丘政变:秦始皇死得很蹊跷,这之中暗藏什么样的隐秘?李斯之死:中国帝制时代最早的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天亡,人亡?指鹿为马:这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小人得志。上帝要让他灭亡,一定先让他疯狂。皇陵之谜:神秘的秦始皇陵是否被盗过?如果皇陵打开,我们能否一睹秦始皇的真颜? 第三部:千古帝业二十五 股肱之臣赢政虚怀若谷 王蒙能征善战秦王知人善任 能臣济济一堂二十六 六世余烈奋六世之余烈 亡六国之诸侯选贤不拘一格 统一并吞八荒六国弊在自困 统一亦有偶然二十七 集权皇帝称皇帝废谥法 欲正名求神圣奉天承运求正统 国玺封禅证合法废分封设郡县 强皇威求集权二十八 统一制度书同文字 政令一统统一货币 控制经济法度归一 车辆同轨二十九 万里长城卢生图录谶国灭 万里长城皆缘胡千堆白骨起垣墉 哭倒长城骂倒秦万里长城今犹在 功过是非任人说三十 生死茫茫鲸吞六国帝人寰 遣使寻药海上山求仙未成半生疑 执迷不悟难放弃三十一 焚书坑儒咸阳殿淳于越发难 下廷议秦始皇焚书方士议政畏罪潜逃 始皇弭谤怒坑诸生简牍能焚烧不尽 谤声易弭怨难除三十二 秦始皇之死荧惑守心落陨石 沉璧复返祖龙死避凶巡游离咸阳 銮舆同载鲍鱼归寻仙讨药乞延年 短命而亡成疑团三十三 秘不发丧假供膳秘不发丧臭 鲍鱼掩人耳目遇刺逢贼天下不稳 防内避外两难兼顾无后无储丞相犯难 瞻前顾后二者不立三十四 沙丘政变世事沧桑始皇终作古 千古遗恨诏书变遗诏见良机赵高萌生贼心 改诏书图谋上下其手利诱降胡亥宫廷政变 皇权交接班节外生枝三十五 李斯变节陈利害李斯变节 六过招赵高得手李斯缘何变节 丞相终被胁迫三十六 二世诈立效愚忠尽愚孝扶苏蒙骗 遵父命守古训太子自刎生疑虑拒自裁蒙恬抗旨 劝扶苏再请示主帅被囚除蒙氏杀忠臣赵高复仇 清政敌窃强权小人得志思得失观历史拷问政变 得益者受害人个个糊涂第四部:功过是非三十七 巩固帝位尊帝庙大巡游振威天下 逆父志杀长兄做贼心虚诛公子杀公主尽除旧臣 皇族惧重臣危人心思叛皇帝制忠孝观双双生效 偶然性必然性交相作用三十八 李斯之死面劝二世胡亥发飙 进计中招李斯获罪戍卒困顿陈胜起义 惨遭暗算李斯冤死保身恋位难辞其咎 擅杀重臣赵高设计执政册载一朝被诛 大秦帝国命悬一线三十九 胡亥之死咸阳殿指鹿为马 望夷宫二世殒命赵高缘何二次政变 二世为何被逼自杀朝中惊二世疑鸵鸟心态 关东反朝中乱事事堪忧四十 赵高之死遭大难公子除奸 究原委子婴是谁树大招风风撼树 恶人自有恶人磨赵高五步乱秦 功罪孰是孰非四十一 子婴亡国二世养患积重难返 深宫自闭责难将臣赵高嫁祸自毁长 城章邯无奈投降项羽子婴补天竭尽全力 天不遂愿终归请降关东巨变六国复辟 项羽入关子婴被杀四十二 皇陵之谜皇陵修筑历几时 动用民力知多少巍巍皇陵貌如何 幽幽地宫在何处秦陵修建何其奢 三泉之下藏珍宝四十三 盗陵毁陵之谜各怀意图妄加罪 项羽岂是盗墓贼牧童火人九泉底 道听途说未可知四十四 汉儒评秦二世亡国震惊汉人 洛阳才子纵论亡秦论秦过得失寸心知 评秦皇人骨七分深评秦皇一无是处 论速亡重在现实四十五 唐人论秦批始皇警示日显 束皇权暴君成鉴评秦皇新论迭出 剑锋指骄奢淫逸坑术士得名暴君 取新说重释坑儒柳河东首发新解 郡县制再获评骘四十六 千古一帝坑儒生再引争论 禁儒学莫衷一是郡县制又起烽烟 封建制重获评定掀翻一个世界 自是千古一帝四十七 难说再见灭六国一统天下 创制度千载传承难定论英主暴君 骂不绝焚书坑儒重实用法家独尊 秦贵族迅速腐朽尾声秦皇吟(代后序)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在秦朝都城咸阳的王宫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这一天,秦王赢政特别高兴,穿了一身像我这样的正装,然后用最隆重的礼节,当时在先秦时期,我们这个诸侯国,最隆重的礼节叫九宾礼,什么叫九宾礼呢?就是有九位使者引导着一位宾客上殿,这叫九宾礼。所以这一天,整个秦代咸阳王宫的里边,可以说是喜气洋洋,整个宫庭中间,弥漫着一种喜气,但是呢,这一场秦王赢政用最盛大礼节迎接的这个场面,最后竟然演变成为,一场悲剧、闹剧。那么秦王他迎接的是谁,为什么这一个喜剧,最后变成一个闹剧和悲剧,是什么样的东西打动了秦王,让秦王用这么盛大的礼节迎接一个诸侯国的使者。

  *公元前259年的农历正月,一个男婴,在赵国的邯郸降生了,没有人会想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他十三岁继承秦国王位,二十二岁亲理朝政,三十九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他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传之无穷,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他亲手创建的伟大帝国,仅仅历时十五年,就轰然倒塌,他的那些贵胄子孙,一个个惨死咸阳,一个绚丽的开始,却遭遇了一个残酷的结局,历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理应成为后世人们关注的千古之谜。这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缔造的,秦始皇身上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让我们跟随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穿越历史迷雾,完成一段历史探索,我们先把镜头聚焦在秦始皇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次经历上,这一次秦始皇经历了什么呢?

  原来,这一天其实要举行的是一个国家的受降仪式。因为这个时候,秦王赢政继位以后,他已经灭掉了战国七雄中间的魏国、赵国,而且他的大军已经逼进了燕国国界,而这个时候派来的使者呢,恰恰就是燕国的两个使者,这两个使者带来了两件让秦王赢政非常高兴的礼物,一件是人头,一件是地图,带来了这两件东西。这两样东西,并不是一般的礼物,这个人头是秦王赢政最恨的一个叛将,他的人头,这个叛将叫樊於期,而现在这个人头,他最恨的这个叛将的人头,被燕国送过来了,所以秦王特别高兴,这是一件高兴事。再一件高兴事,送来了一张地图,这个地图不是一般的地图,这是当时燕国,战国七雄中间的燕国,最富庶的一个地区,叫督亢,这个督亢地区的地图,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这个地图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是一个燕国最富庶地区的地图。

  这两个使者来到以后,通过秦王身边的侍从,给秦王赢政报告了一个消息,说燕王已经吓得来不了了,说燕国整个举国要做内臣,这个意思是说整个燕国要投降了,所以呢,送来了叛将樊於期的人头,送来了督亢地图。这幅地图送来,实际上就是代表燕国要投降了,所以秦朝这个王宫中间,用这么隆重的礼节,秦王赢政穿上这么漂亮的正装,原来是要举行一场受降仪式,因为这个时候秦王赢政已经灭了六国中间另外两个国家,这第三个国家,来举行投降仪式,秦王能不高兴吗?

  当一切准备就绪以后,燕国的两个使者出场了,这两个使者,第一个人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荆轲,另一个是他的助手秦舞阳。荆轲端着一个匣子,就是盒子,这个盒子里边盛的就是樊於期的人头,这个因为走了几个月,估计这个人头都腐烂了;另一个是秦舞阳,是他的副使,拿了一幅督亢地图。古代的地图,它是长的,卷轴卷着的,两个人进殿了,然后九宾礼导引,这一正一副的使者,就走进了秦廷。

  来到秦廷以后,这个副使秦舞阳,这个人是个燕国的勇士,他曾经13岁杀人啊,你想想,一个这么年少的人敢杀人,可以说是个勇士了。秦舞阳拿着地图,荆轲拿着这个匣子,但是进了秦廷以后,看见秦廷中间戒备森严,武士成林,秦舞阳走到台阶之下,掉链子了,怎能么个掉链子呢?那是面如土色,两腿哆嗦,走不成了。这首先引起了秦国大臣的惊讶,因为大臣们觉得燕国举行受降的,来献图的人,不应当是这样的表现,所以都把目光都集中在副使秦阳舞的身上。荆轲也发现了,荆轲就回头看了看秦舞阳,然后笑着给秦王赢政做了一番解释,这个荆轲说,他说秦舞阳这个人,他是在那个小地方长大的那个粗人,从来没见过大场面,更没有见过天子,所以他见了天子以后,他吓着了,希望大王能够原谅他,宽恕他,让他上殿,完成使命,荆轲是做了一番解释。解释完了以后,秦王赢政看了看荆轲镇定自若,看看秦舞阳面如土色,浑身发颤,所以秦王就说了一句话,让荆轲把地图献上殿来,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意味着秦舞阳不得上殿,这样荆轲就把匣子放下来,从秦舞阳手里取过地图,登上大殿。

  因为这个地图是个卷轴的,所以荆轲在打开这个地图的时候,是一点一点展开,因为它是卷着的,卷轴的,因为这个卷轴是中国古代图书包装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图画、字画,这个卷轴形式非常多。结果地图打开看的时候,这个秦王赢政就专心致志地看着荆轲展开这个地图,荆轲慢慢地展开地图,秦王是专心致志地看。当这个地图完全打开以后,这个地图的最里边,突然露出来了一把匕首,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叫图穷而匕首见。这把匕首不是一般的匕首,品牌,它是当时最有名的一个叫“徐夫人匕首”,是一个名牌,国际名牌,而且这个匕首在炮制的过程中间,加工的过程中间,在毒药水里面反复浸沾过,所以这个匕首,它有一种功能,这个匕首如果一旦划破人的肉皮,碰到血液,四个字,“见血封喉”,立马就死,所以这个匕首是一个剧毒的匕首。

  这个秦王赢政看见这个图打开以后,中间是个匕首的话,秦王就陡然一惊,但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荆轲的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就攥着这个匕首,就直接刺向秦王的胸膛。当然秦王赢政这个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活下来,怎么活下来?就拼命地拽、撕,结果他用力过猛,他这个左边的袖子被拽了。这袖子一拽掉,赢政就得了一个逃脱的机会,所以赢政拔腿就跑,荆轲随后就追,两个人等于秦于赢政在大殿上跑,他没有办法,他是绕着柱子跑,绕着柱子环形跑,就像400米跑道一样,荆轲在后面追,一个跑一个追,就演出了一个,就像是百米赛,两个人在那儿跑。

  赢政这个时候想还手,因为秦朝宫殿规矩很严啊,所有大臣上殿,不能带兵器的,大臣没有兵器,台下的武士有兵器,但是没有命令不能上殿,赢政倒是佩戴了一把剑,但是他那个剑太长,多长呢?七尺,按现在的折算,是1米62长,1米62,所以秦王赢政从腰里头,他一边逃,一边急着抽这个剑,这个胳膊的距离,不足以展开1米62,这个剑怎么也抽不出来,而且他还不敢放慢速度,后面荆轲就眼看着,就死死地盯着他在后面追,所以他越是急,越拔不出来,他越拔不出来,他越急,后面荆轲是越追越近,大臣们没有办法,用手去挡荆轲,那就不在话下,荆轲拿的是剧毒的剑,谁靠近轻轻一划,马上就见血封喉。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有一个人,这个人是秦王赢政的御医,叫夏无且,就他上殿,因为他是个御医,秦王的专用医生啊,他背了一个药囊,当然是中药,盛了中药的药囊,所以夏无且在紧急之中,就把他的药囊解下来,对着荆轲就撒过去了,当然荆轲在追的时候,没有不知道是谁撒的,但他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东西冲他过来了,他就在于闪了一下,放慢了脚步,就这么零点几秒,秦王赢政又多跑了几步。这个时候呢,旁边的大臣们,也看出门道来了,什么门道呢?要想叫秦王赢政拔出剑来,必须把这个剑叫它往后一移,别挎到腰里面,移到哪儿,移到背后边,所以大臣们齐声呼“王负剑,王负剑”,“负”就是背啊,你把这个剑弄到后边,然后你从后边往外抽,这个距离就足以把1米62长的长剑给拔出来了,所以秦王听大臣们齐声高呼,啦啦队,齐声高呼,“王负剑,王负剑”,这个赛跑的运动员就有劲了,就把这个剑抽出来了,一旦秦王抽出这个长剑,1米62长,地图中间那个匕首,七寸长,1米62对七寸,就是七尺对七寸,十比一,冷兵器时代。

  所以秦王一旦拔出来剑,荆轲马上处于劣势了,所以秦王第一剑,就确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就一下子瘫倒了,瘫倒以后,荆轲并没有放弃他的刺杀行为,他把他的匕首当做个飞刀,向秦王最后扔了过去。但是荆轲这个飞刀术,又不是太高,这秦王一躲,没有打到秦王,是刚好扎到柱子上了,这荆轲手里没有任何兵器了。所以秦王上来就一下子连欢荆轲八剑,荆轲就受了重伤,瘫在那儿。但是在这个时候,史书记载荆轲有八个字,叫“倚柱而笑,箕倨以骂”(——《史记·刺客列传》)就是荆轲靠着柱子,仰天大笑,箕倨就是把两个腿叉开,两个腿分开这是一个非常不恭敬的礼节,然后就骂,一是笑,二是骂,他说你小子今天之所以躲过这场(劫难),他是因为你老子想活捉你,如果不是你老子要活捉你,你逃不了,这个时候,台下的武士上来,乱剑齐下,把荆轲给杀了。

  当荆轲横尸殿上,秦王赢政坐在他的宝座之上,面对着荆轲的横尸的时候,史书记载,秦王赢政愣了很长时间,他一直在发呆。因为你想想,这是他一生遇到的第一次行刺,没遇到过,等于说他第一次面临死亡,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了,另一只脚还在人间,他第一次经历,他愣了半晌才说话,“无且爱我”,他说夏无且这个御医太喜欢我了,是他救了我,所以最后赏了这个御医夏无且二百金,非常重的礼,赏了这个夏无且。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荆轲刺秦王,这一场秦廷的行刺,就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的《刺客列传》,载入了中国历史的史册,千古流传。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后期,经过长期的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秦国,秦国经过苦心经营,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远胜于其他六国,秦王赢政一心想统一中国,不断向各国进攻,燕国为了免遭吞并之险,就派荆轲前去刺杀秦王,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一幕悲壮的刺秦故事。荆轲死了,但他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了刺客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而活着的秦王赢政,却只躲过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劫难,随后的灾难也接踵而至。在秦王身上,还有哪些惊心动魄的场面发生呢?

  我觉得,秦王赢政一生中间,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统一中国,当然从了个人的主观上来说,他是要灭掉六国,充当霸主,一统天下,但是他的做法,客观上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秦王赢政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但是他这样做的结果,这样一个千古伟业,从来没有人做过的这件事情,他要灭六国啊,六国就代表着天下,所以赢政就成了六国的公敌,天下的公敌,那像荆轲这样要刺杀秦王的人,绝不是荆轲一个人,但是大多数人办不成,为什么呢?没有进秦王宫殿的通行证,进不去,惟独一个进得去的,而且差一点得手的就是荆轲,所以,我们应当首先看清楚,刺杀秦始皇绝不是荆轲一个人的行为,是当时即将被灭掉的六国,很多人都想做的事情。而且荆轲被杀以后,秦王赢政要通缉荆轲的所有的朋友。

  荆轲有一个好友叫高渐离,是一个音乐家,高手。高渐离因为这件事情受牵连,就隐姓埋名,去给人家打工去了,一边打着工,这高渐离还不甘寂寞,他在打工这家主人特别喜欢弹这个筑,但是高渐离作为一个打工仔,他一听觉得主人弹得不行,他就经常说,他哪一点弹得好,哪一点弹得不好,这人在人后,是不能说坏话的,因为你一说,肯定会传过去。果然这个话就传到主人那儿去了,这主人一听说,主人就把高渐离请过去了,先生既然说我这儿不好,那儿不好,你来一下吧,高渐离一弹,这个一击筑,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高渐离高手,然后高渐离就觉得没有必要再隐姓埋名了,就公开地弹起来,越弹名声越大,最后弹得连秦始皇都听见了。

  这时候已经统一天下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要召他进来,秦始皇也想听流行歌曲,也要他来弹,结果的话在进宫以后,被人发现,这是荆轲的密友高渐离,被发现了。但这个时候,应当说秦始皇是很爱才的,这件事就是个例子,很爱才。他怎么办呢?他既想听他的音乐,他又害怕高渐离成为荆轲第二,他就想了一个叫我们今天看来很残忍的做法,把高渐离的双眼给他熏瞎,让他失明。你失明了,你看不见了,你就不能行刺了吧,就让他击筑,这样高渐离就逐渐地得到了秦王赢政的信任,接近了秦王赢政。越来越近,越来越接近,然后高渐离就凭声音大体感觉出来赢政在什么位置上。高渐离后来在筑里面装上铅,大家知道铅是很重的,他在最短的距离中间,拿这个筑,灌了铅的筑去砸这个秦王,想完成刺秦的伟业,结果也没成。你想一个盲人,去扔一个不盲的人,那秦始皇看见一躲,不就过去了吗?最后高渐离被杀了。

  这从此以后,这秦始皇就得了一个教训,被他灭的六国的人,一个都不能接近,人人都可能是刺客,他再也不接近了。但是他不接近,还遇到刺客,是谁啊?张良。大家都知道张良吧,张良他是韩国的贵族啊,韩国灭了以后,张良变卖家产,然后买了一个刺客,我们叫什么呢?这叫今天叫高薪雇凶,雇凶杀人,当然这次你不能接近,所以张良的杀人的办法,就是远距离投掷,弄个大铁锥,一砸,刚好没有砸到秦王坐的轿车上,砸到旁边那个车上了,这秦王侥幸躲过一劫。所以秦始皇一生,从他统一六国,荆轲刺他的时候,是在统一六国之前,从统一六国之前到统一六国之后勤工作,不断地有人在刺杀他,所以荆轲刺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代表了实际上荆轲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地代表了六国反秦武装这六国的人不甘心,被秦灭亡的这些国家的人,要刺秦的一种普遍的心理。

  *从荆轲刺秦,到张良雇凶行刺,秦始皇一生之中朋多次被刺杀的经历,而惟独荆轲刺秦是《史记》中记载得最详细的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此,荆轲刺秦,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人们对他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人说荆轲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派,也有人说荆轲是一位侠义英雄,那么荆轲刺秦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荆轲呢?

  荆轲的事情,既然影响这么大,对荆轲的评价肯定会众说纷纭,我介绍几种主要的观点。第一,我们中国古人,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赞扬荆轲,在这样大批地,赞扬荆轲的诗文中间,都称荆轲是英雄,所以荆轲的第五个评价叫“侠义英雄”,他是一个侠义英雄,是一个千古义士,大家是这样看待他的,最有名的,我举两个例子,每一个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陶渊明,陶渊明是个隐士,隐士隐居田园,啥都不管,但陶渊明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咏荆轲》,在这首诗中间,陶渊明写了非常有名的两句话,说“其人虽已没,千古有余情。”(《咏荆轲》·陶渊明),这个人虽然已经死了千年了,他是他那种,侠肝义胆的精神,仍然在今天流传,陶渊明是个大诗人,所以人孤《咏荆轲》流传非常之广,影响非常之大。还有一个,不太出名的诗人,写了一首诗,也有两句,叫“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还是赞扬荆轲的侠士精神,所以称荆轲为侠士英雄,这是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一种看法,也是可以说是主流看法,当然这个评价主要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东西。

  第二种评价,愚蠢之人。这个说法就相反了,不是赞扬荆轲了,是在批评荆轲,这也是两个很有名的人提出来的。第一个是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扬雄首先提出来此说。第二个批评荆轲的人,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司马光批评他,司马光说你这个荆轲,被太子丹豢养,然后你去刺杀秦王,不顾你的家族被灭族的这种危险,太愚蠢了。这是古人的两种看法,一个是侠义英雄,一个是愚蠢之人。

  今人呢,就有了更多的自由了,今人的看法大致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雇佣军”,我们看过很多,这一类的故事,认为荆轲是什么呢?荆轲是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拿人家的,最后没办法还人家太子丹了,只好拿什么还呢?拿命去还,所以他是个雇佣军,是个受雇于,太子丹的刺客,这是今人很流行的看法。第二种看法,认为秦始皇他的作为,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秦始皇是代表历史的发展潮流的英雄,那么荆轲要刺杀他,那么荆轲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那就是什么呢,反动派。所以呢,我们看了上面的许许多多的说法,我们最后结论,是什么呢?一个荆轲,个自表述。荆轲就这么一个人,但是个人有个人的看法。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的悲壮结局,给后世留下了永恒的艺术题材和谈论功行赏话题,两千多年过去了,荆轲刺秦的故事不断被演绎,2002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再次讲述了这个故事,那么在王立群先生看来,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他对荆轲作何评价呢?

  张艺谋这个《英雄》,他是借了荆轲刺秦王的框架,框架借用了,这个秦王还叫秦王,但是不中赢政了,只叫秦王,那刺客呢都不叫刺客,那个最有名的刺客叫什么呢?无名,就李连杰扮演的叫无名,其他还有一组刺客,它是个刺客群,那就说明要刺杀秦王的人不是一个人,这一点这个电影说的是对的。先有三个刺客去杀他,没有成功,然后秦王加强戒备,最后是谁接近了秦王呢?无名。无名怎么取得秦王信任呢?无名把那三个刺客给杀了,杀了那三个刺客取得了秦王的信任,最后得到一个权利,可以靠近秦王十步,十步之远,这个十步是个近距离了,而这个无名,这一个刺客呢,他刚好有一个独门武功,叫十步一杀,只要咱们两个的距离在十步之内,我就一定能杀死你。但是无名在取得了这一个信任,和秦王接近在十步之内的时候,他最后竟然放弃刺杀秦王,为什么放弃,他觉得秦王也是个英雄,因为秦王统一了天下,给天下的百姓带来的是和平,所以秦王也是英雄,他放弃了,当然秦王最后,最用乱箭、万箭,把无名给躲杀了,所以无名是为了天下的太平,为了天下百姓的和平,放弃了刺杀,背负了一个刺客的恶名,最后是万箭穿心,走向死亡,这就是张艺谋《英雄》他讲的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他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英雄不是一个,他认为只要是为和平而死的人,或者是为和平而献身的人,或者是为和平而统一天下的人,都是英雄,就是这样一来,张艺谋这个《英雄》,在我们历史研究中间,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它提供了一个思路,是个什么思路呢?要有一个大英雄观,有一个大英雄观,秦王统一天下是英雄,为了赵国的和平刺杀秦王的人也是英雄,为了天下的太平放弃刺杀秦王的人还是英雄。如果按大英雄的观念来看,秦始皇就是秦王赢政,他叫做时世英雄,荆轲叫侠义英雄,他们合起来,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而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秦始皇》系列的第一讲,叫“荆轲刺秦王”。

  这个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而这个秦始皇呢,又是在中国历史上二百多位皇帝中间,最难啃的一个皇帝,而且这个皇帝他留下的谜团也最多,第一爹是谁,上来第一个就是个大问题,总不能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像孙悟空一样,爹是谁,说不清。第二,长得什么样?历史记载和人们的分析不一样。第三,为什么不立皇后?第四,为什么不立太子?第五,秦始皇陵到底是个什么样?所以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一个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帝王,这个人他是西周制的终结者,又是皇帝制度的开创者,因此我们要说清楚,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必须要了解秦国的崛起,了解秦国当时所处的时代,那么秦国是怎么崛起的,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