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免疫”的概念是谁最先提出的?
“群体免疫”这一概念最早于1923年提出,一名美国学者对美国城市巴尔的摩儿童麻疹传播情况做了近30年的调查,他发现,当曾经感染麻疹的儿童到达一定规模以后,新发感染数就会明显降低,让从未染病的未免疫儿童更加安全。从那时起,大规模接种疫苗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并成为了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策略。“群体免疫”的概念被广泛用于传染病防控中。根据牛津大学发布的报告,“群体免疫”只适用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对于非传染性疾病则无效,形成“群体免疫”的核心是需要有足够多的人具有免疫能力。扩展资料英国应对新冠疫情的“群体免疫”的策略率先抛出“群体免疫”理论的是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朗斯。13日在接受英国天空电视台采访时,帕特里克表示,约60%的英国人将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会对未来的疫情具有“群体免疫”。英国目前约有6600万人口,根据帕特里克的预测,即有400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英国政府做此决定是因为判定本国疫情“遏制”阶段失败,已经进入“拖延”阶段,疫情暴发不可避免。为将新冠肺炎的高发期从传统流感季节的4月延缓至夏季,以缓解医院面临的压力,英国政府决定容忍疫情缓慢发展,期待大部分人在隐匿性感染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从而在人群中获得普遍免疫,以控制疫情。参考资料来源:环球网—“群体免疫”抗疫靠谱吗
新冠肺炎会不会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一般都是在疫苗的背景下产生的,就如同天花和小儿麻痹症。对于新冠肺炎来说,目前还没有能用于临床治疗的疫苗。所以就目前来说,群体免疫几乎还不能达到。 退一步来说,就算已经有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对于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对于疫苗比较开放性选择,可以接种可以不接中。不同于中国,为了大部分人的安全考虑,都会去接中这个疫苗。所以,新冠肺炎的群体免疫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还有一种方式是依靠一种病原体感染,最终获得新冠肺炎的免疫能力,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传染、康复。最终一个群体都拥有了新冠肺炎的免疫能力。虽然这个过程没有疫苗的接入,但是找到这个病原体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新冠肺炎来说,群体免疫是一个非常难达到的高度。 那些从新冠肺炎中康复的人们会拥有一些对抗新冠肺炎的免疫能力。这就是二次免疫。科学家对二次免疫的研究早已经非常透彻。所以,拥有二次免疫的人们也不能百分百避免新冠肺炎的在此感染。所以二次免疫也不是新冠肺炎二次免疫的条件。 对于新冠肺炎的到来,我们应想尽办法去正确面对它。灾难无情人有情,每个人积极配合对抗疫情是最重要的。群体免疫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是就目前科学条件来说,是无法达到的。所以我们应该想一些其他办法去对抗新冠肺炎。目前中国的科技水平达到了一定水平,而且疫情发生在中国。对于新冠肺炎疫苗研究起步较早,相信中国很快就会研究出一种特效对抗新冠肺炎的疫苗,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