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麻将豆腐

时间:2024-09-18 21:44:28 编辑:阿旭

明星名字大全

安雅萍、白百合,白冰、陈钰琪、陈冲、陈红、陈妍希、陈意涵、陈乔恩、陈紫涵、楚月、程愫、蔡依林、陈数、蔡少芬、陈美琪、陈晓旭、陈瑶、程瑷瑗、迪丽热巴、邓家佳、董洁、杜若溪、范冰冰、付梦妮、范文芳。巩俐、郭采洁、郭碧婷、关之琳、高圆圆、郭雪芙、盖丽丽、高晓菲、高露、郭珍霓、高洋、甘婷婷、韩红、黄圣依、何穂、何泓珊、何曼婷、韩雪、韩瑜、何琢言、景甜、吉克隽逸、江疏影、蒋欣、蒋依依、金莎、江铠同、贾玲、金晨。昆凌、李冰冰、刘诗诗、刘雯、刘亦菲、林心如、林志玲、李湘、李亚男、李若彤、李沁、李嘉欣、林依晨、刘嘉玲、闰妮、李宇春、李晟、罗震环、刘雨欣、李波儿、黎姿、张敏、梁小冰、黎美娴、李彩桦、林允儿、米雪、李菲儿、娄艺潇、李金铭、李萌萌。刘涛、李小璐、梁静茹、蓝洁瑛、刘心悠、刘奕儿、马伊琍、马苏、麦迪娜、莫文蔚、梅艳芳、蒙嘉慧、毛晓彤、那英、倪妮、宁静、欧阳娜娜。

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特点

赵本山的小品表演为什么会在春晚独占熬头,使人有春晚还需要或暂时还离不开赵的感觉,这要从赵的小品表演艺术魅力说起。愚以为赵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其小品从内容到表演有三大显著优势:

一是以小见大又大俗大雅。一般人的小品(虽然其他人也有好的作品和表演),有的虽然很搞笑,也流行一时。但赵本山被称为“小品王”。今年春晚过后,又有很多评论“赵本山小品”的文章,有夸他的小品如何超棒的,有批他的小品怎么低俗的,议论纷纷,昭示着赵本山的“人气”之旺。我今天不评价赵氏所演小品的或“棒”或“低”,只就“赵本山小品”这个问题,谈点儿看法。
赵本山参与演出的小品,或者也可称“赵本山小品”,因为他演技高超、风格独特、名气震天,更仿佛他就是那小品的灵魂呀。即使与老赵多年搭档、相映成趣、庶几匹敌的喜剧明星宋丹丹小姐,也不能遮了老赵的光芒——就没人称他俩演出的小品是“丹丹小品”嘛。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看热闹的老百姓,只知道怪才赵本山在台上逗自己喷饭,就把他演的小品叫“赵本山小品”,无妨。但是,评论家一味但见“赵本山”,则差矣!
据我所知,所谓“赵本山小品”,只是“赵本山演出的小品”
而已。小品有“微型话剧”之称,实际上是截取生活中戏剧化的片段,把它加工后搬上舞台,以娱乐大众。别看这样的迷你场面,没有精缩的戏剧要素,成不了局。一个小品好与不好,关键还在脚本。剧作家在这里起着举足轻重作用。请问,所谓“赵本山小品”,哪一出是老赵本人创作的?他可能在讨论剧本和排演时出过主意,提过建议,但是没听说他是哪一个小品的作者。
“赵本山小品”的作者是谁呢?何庆魁,他写了《卖拐》三部曲和《昨天今天明天》等十分搞笑的作品。而《昨天今天明天》的续集,据说是一位叫张猛的先生写的。今年的《火炬手》,作者为徐正超。我认为剧中那些冲突、包袱、经典台词等等,应该主要出自作者之手,而非演员赵本山。
我认为,说一种艺术风格,或一部作品是“谁的”,就是指那风格或作品的主创者和灵魂是谁的。而赵本山只是演绎别人的创意,他演的小品严格说不可以称为“赵本山小品”。喜剧大师卓别林演的电影,才堪称“卓别林电影”呢。咱们浑然乱贴“赵本山小品”招牌,就是说那小品好,荣耀归于老赵一身;小品不好,臭骂也由赵先生一人承受。实际上,舆论的或扬或抑,都是冲赵本山去的嘛。可荣誉,应该有幕后英雄一份儿;问题,也要相关者共同承担——如此方显公平。
比如有人批评“赵本山小品”糟蹋农民和残疾人,说农民出身的老赵“忘本”;有人讥讽“赵本山小品”越来越媚俗,拿肉麻当有趣——这老赵就有点冤乎哉了。好像赵本山名气大了,腕粗了,“王”气凌人,就由着自己性子胡来了。其实他还不是按策划人、编剧和导演的旨意行事!他在幕前表演,只是幕后那些人为达到他们目的的一个活载体。老赵的表演越出神入化,那些人所要的效果就越彰显。然而苦的只是老赵。
即说今年春晚小品《火炬手》,让那么老态龙钟的农民老俩口儿,以极度的狂热争当“奥运火炬手”,还怪里怪气地回答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将机智化为滑稽,听着叫人难受。白云训黑土的话“伸左手倒水,伸右手闭嘴,跷左腿揉腿,跷右腿亲一口——记住没,死鬼”,据说引来了人们“热烈健康、酣畅淋漓的笑声”。可老夫我缺乏幽默细胞,即使赵宋二位卖力作秀,我还是笑不出来,反而有点恶心。当然我不怪老赵。在这个集体吊诡的氛围中,单单揪住赵本山不放,显然弄错了主要对象。
总觉得缺点什么,不是文化和生活底蕴不够,就是品位还不够高,或者小题大作,牵强附会,上春晚的大雅之堂似乎有些勉强或还达不到这个档次。赵本山的小品确实达到了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又大俗大雅,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有很强的亲和力。因为赵本山的小品虽然说的也是一些小事情,但选材大多都精当严谨,挖掘很深,能以小见大,一般都有较为深刻的寓意,能使人在笑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

二是诙谐幽默和机智过人。赵本山的小品在艺术风格上最大的特色应该是诙谐幽默和机智过人。由于赵的形象天生就是演小品的,特别是他得意自诩的那付“腰子脸”,写满了农民的善良和幽默与机智,有时甚至有些狡黠。所以,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以今人捧腹。再加上他“脑筋急转弯”式的“抖包袱”,更是充满了滑稽和幽默,机智而不牵强,夸张而不过分,滑稽而不做作,内容鲜活生动而不无聊,达到了天衣无缝、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使人叹为观止,望其项背而一时难以企及。

三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真实可信,淳美自然。赵本山的小品独到新颖,独树一帜,但不会使人感到荒诞怪异,没有胡编乱造之嫌疑。这主要是他的作品生活底蕴很深厚,作品的情节和细节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非常典型生动又使人觉得真实可信,散发着黑土地淳朴醉人的芳馨。所以他的表演,不需要胡逗乱捧;他总是让观众先笑,自己后笑,或者自己忍住不笑,只听观众笑。的确没有哗众取宠之意,只有“实事求是”之心,完全靠真功夫来“忽悠”和征服观众。在诙谐幽默中透露出严肃认真。反观有的演员,自己上台就笑,而观众还觉得莫名其妙,和赵相比的确还要认真反省和下功夫。

自赵本山一登上春晚,就把小品的表演艺术大大提高了一个档次,也把春晚的艺术水准和观众的欣赏水平提到了很高的档次(上去了似乎就难以降下来)。而审视目前的演艺界,在小品表演艺术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要突破和超过赵也许还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加倍努力。这正如春晚总导演陈临说的:“观众想用新人取代赵本山的想法是好的,但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所以,与其说“用新人取代赵本山”是个很好的建议,倒不如说应该努力向赵学习,走创新求精之路,在表演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上狠下功夫。因为不管是谁和用什么艺术流派和表演方式,最终还得靠作品说话。而且即使本山大叔不再出演,春晚也许不会降格以求。有人说春晚成了“鸡肋”,愚以为:如果春晚要继续办下去,就一定要办好,否则就不如不办。但是,我们寄希望于新作和新人,期待天才,渴望惊喜!也更希望赵本山能突破自我,再上层楼,给全国人民的春晚盛宴带来更多的喜悦和欢笑!赵本山参与演出的小品,或者也可称“赵
本山小品”,因为他演技高超、风格独特、名气震天,更仿佛他就是那小品的灵魂呀。即使与老赵多年搭档、相映成趣、庶几匹敌的喜剧明星宋丹丹小姐,也不能遮了老赵的光芒——就没人称他俩演出的小品是“丹丹小品”嘛。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看热闹的老百姓,只知道怪才赵本山在台上逗自己喷饭,就把他演的小品叫“赵本山小品”,无妨。


黄晓娟:和圈外丈夫结婚37年零绯闻,今军校毕业的儿子成她的骄傲

1990年的除夕夜, 全国观众都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赵本山的出现。 终于小品《相亲》如期而至, 赵本山一出场大家就知道今夜可以乐开怀了! 果然,《相亲》没让人失望,整个小品下来笑料迭出不穷,逗得人捧腹大笑。 《相亲》成为当年最火爆的节目,以至于之后二十几年依然经久不衰! 除了赵本山饰演的“老蔫”博得满堂喝彩之外,黄晓娟饰演的“马丫”也一炮而红。 凭借这个小品黄晓娟火了! 之后她十几次登上春晚的舞台,给观众带来了很多经典好作品。 成为春晚常客的她,还顺利进军影视圈,饰演了《武林外传》中白展堂母亲白翠萍等好角色。 观众眼中舞台上的她,是黄金配角,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其实真实生活中的黄晓娟,早已结婚生子,与圈外丈夫结婚37年低调恩爱。 儿子更是军校毕业,一表人才! 由于年轻时忙于事业,黄晓娟一直深觉对家庭对儿子有份亏欠...... 1962年3月,黄晓娟出生在辽宁阜新,父亲是一名煤矿工程师,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 她在家排行老二,因为姐姐一出生就被送到姥姥家照顾, 所以黄晓娟这个老二在家里相当于老大的“地位”。 平时父母的工作都很忙,黄晓娟五六岁就会主动照顾弟弟妹妹们。 那个年代的女孩都特别懂事,在家里是父母的好帮手,在学校也刻苦努力。 在这样的大家庭中长大,黄晓娟对弟弟妹妹们的感情特别不一样。 特别是对自己的小弟弟,黄晓娟总是多一分“宠爱”。 照顾弟弟妹妹们之余,黄晓娟喜欢唱歌跳舞,她总是用这种方式逗弟弟妹妹们开心。 后来到了学校,黄晓娟也是文艺委员,每次有活动都少不了她的影子。 这种落落大方的外向性格,注定她将来能在演艺道路上走远! 1976年,14岁的黄晓娟考入了阜新市文工团学员班,成为一名二人转演员。 对黄晓娟来说,这次机会特别难得! 在学校可以学到专业的知识,就意味着以后可以有机会登台表演,这是黄晓娟的梦想。 她比所有人都努力,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问老师,这种认真的态度老师全部看在眼里。 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努力! 黄晓娟的专业能力越来越突出,她的表演获得了学校领导的全部认可。 后来她被顺利调入艺术大剧院,演艺生涯走上了新的台阶。 来到艺术大剧院后,黄晓娟获得了很多表演机会, 这些经历让她的演技得到了磨练和升华! 1983年,黄晓娟表演的二人转《画中人》在辽宁省获得了演出奖! 这次出彩获得了老乡 赵本山 的注意,赵本山觉得黄晓娟的表演不露痕迹,很适合当小品演员。 1989年,在辽宁春晚上,赵本山和黄晓娟第一次合作小品《麻将豆腐》, 二人的组合擦出了靓丽的火花,黄晓娟在辽宁彻底走红! 如果说《麻将豆腐》让黄晓娟红遍了辽宁,那么1990年的《相亲》, 则让黄晓娟红遍了全国! 此时的黄晓娟正值28岁,事业已经达到了顶峰,很多人纷纷向她抛来橄榄枝。 但很多人不知道黄晓娟早已结婚生子,只是丈夫是圈外人,黄晓娟一直没向外人说过这件事。 当年上辽宁春晚的时候,黄晓娟的儿子只有五个月大, 为了事业黄晓娟毅然决然舍下哭着找妈妈的儿子,进入了紧张的排练时间。 大家都只看到了舞台上成功的她,却不知台下的她百般纠结, 一边是蒸蒸日上的事业,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儿子! 她无数次想要放弃小品,回家陪伴儿子的成长,但是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 情感 ,她选择了舞台。 1991年,同样在喜剧舞台上一直孜孜不倦的潘长江, 看到了赵本山和黄晓娟的成功搭档,私下也有了主意。 他主动找到黄晓娟,列举出她和自己合作的几项 “卖点”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法。 其中一点确实打动了黄晓娟,潘长江觉得自己的身高不是缺点,恰恰是二人合作的优势。 在舞台上形成强烈的男女身高差距,不用说话笑点就足了! 起初黄晓娟还很犹豫,毕竟自己已经有了老搭档赵本山,该怎么跟他说呢? 潘长江拍着胸脯保证,这事由他解决。 于是潘长江又找到了赵本山,解释自己只是暂时“借走”黄晓娟,合作后会让她再回来。 赵本山不好再说什么,就有了后来潘长江黄晓娟,在91年春晚上合作的《歪倒正着》。 《歪倒正着》大受欢迎,潘长江也火了! 大家都觉得黄晓娟很旺男搭档,只要和她合作就容易火,于是赵本山和潘长江都跃跃欲试。 1992年的春晚,赵本山和黄晓娟再次合作《我想有个家》,依旧成为经典作品。 潘长江的内心再次泛起涟漪,心想如果黄晓娟能和自己合作,自己的事业一定不输赵本山。 他私下下了不少功夫,最后打动了黄晓娟。 赵本山再次提出和黄晓娟的合作时,黄晓娟婉言谢绝! 93年和99年的春晚上,黄晓娟搭档潘长江表演了《桥》《反客为主》,结果也十分出彩。 后来黄晓娟还合作过魏积安,黄宏,孙涛、郭达、郭冬临等小品演员,但黄晓娟曾说过,和她合作最默契的还是潘长江。 二人的合作一直持续到今天,互相欣赏互相成全! 在小品中表现突出的黄晓娟,在影视剧中的表现也很优秀,给观众留下了不少经典角色。 只是走红后,黄晓娟的工作更忙碌了! 她是春晚常客,经常没机会和家人一起过春节。 特别是对儿子,无形中她感觉到亏欠,别人的妈妈都会为孩子做饭穿衣,而她的儿子只能在电视中看妈妈的身影! 黄晓娟只能来回奔波,只要有一天时间,她也要回家看看! 2001年,黄晓娟被特招入伍,成为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一名演员,对她来说这是个意义非凡的时刻! 一次黄晓娟要去 给前方站岗放哨的战士演出, 这次经历再次让她坚定,将来要让儿子当兵的想法。 当时演出需要爬上塔,毕竟是女士,黄晓娟爬上去还是费了不少力气。 终于站在了塔台上,黄晓娟为战士清唱了一首歌,只希望能让驻守边疆的战士心里得到安慰! 黄晓娟说,那场演出是自己演绎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 只有一个观众,没有音乐设备没有灯光舞台,只有面前纹丝不动的战友! 无论表演是如何,战士们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前方,心中不忘守护疆土的职责,那种气场深深震撼了她。 表演结束后,战士的一个动作更让黄晓娟感动! 战士用肩膀顶了一下枪把子,后来黄晓娟才知道,这是他们独有的说“谢谢”的方式! 正好这一年黄晓娟的儿子面临高考,儿子平时很喜欢表演,他为此和母亲商量想上表演学校。 黄晓娟觉得男孩子就应该趁着年轻锻炼锻炼,她的意见是让儿子考军校。 儿子性格比较懂事,他没有直接拒绝,但他瞒着母亲偷偷参加了表演考试。 结果一出来,黄晓娟都为儿子骄傲! 辽宁省统考导演成绩第一,表演成绩第二! 但已经走过一遍表演道路的黄晓娟,依然不同意儿子走演员的道路,十分强硬地把孩子的这种念头扼杀在了摇篮中。 最后儿子还是去了军校,现在毕业后工作也不错。 只是偶尔有时也会感慨,如果当时自己坚持去学表演,现在也是一名实力派演员了吧? 说实话,听到这里黄晓娟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上军校的确是不错的选择,可她当时没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爱好,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了遗憾。 这是一个母亲不愿意看到的事! 丈夫明白黄晓娟内心的纠结,劝解她人生无论哪种选择都会留下遗憾,没必要再纠结。 以后孩子也大了,他们自己的人生就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有了丈夫的劝慰和开导,黄晓娟也再次放平心态, 她开始放慢事业的脚步,将更多时间留给至亲至爱的家人! 对父母家人这边,黄晓娟心里一直有两个痛! 弟弟在40岁那年,查出肝癌晚期,黄晓娟听到这个消息,瞬间眼前一黑! 弟弟是她一手带大的,和她感情最深,那么年轻的生命,怎么会得这种病? 黄晓娟不相信,她亲自带着弟弟去北京的医院做检查。 结果还是一样,她感觉自己快承受不住了! 黄晓娟知道父母年龄已大,经不起这种打击,于是她和家人商量暂时瞒着老人。 她放下忙碌的工作,陪着弟弟去医院检查,住院治疗! 可是弟弟从发病到去世仅仅用了四十四天,黄晓娟回忆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以泪洗面! 在弟弟临终之际,黄晓娟无奈向父母说明实情。 母亲一听立马晕了过去,父亲强忍着悲痛,默默转过了脸! 弟弟去世了, 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黄晓娟一边担心父母身体,一边眼泪止不住的流。 后来再去拍影视剧里流泪的戏时,黄晓娟发现自己已经哭不出来了。 原来是弟弟的去世对她的打击太大,一辈子的眼泪都在那段时间流完了。 黄晓娟说弟弟去世后,她整个人都变得有点傻了,这个打击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缓不过来。 弟弟去世后的每个清明节,黄晓娟都会去给弟弟扫墓, 她习惯站在墓前跟弟弟说几句话,每次都忘不了说一句“二姐想你”! 作为最小最乖的孩子,弟弟的生命如此短暂,让黄晓娟想起来心就会疼! 弟弟去世一周年之后,黄晓娟的父亲又因心梗去世! 这对中年的黄晓娟来说,无疑又是个打击。 父亲虽然不善于表达,但弟弟的去世给他造成了很大打击,这件事一直放在心里出不来,最后导致心梗! 黄晓娟年轻时为了事业,她几乎很少陪伴在父亲身边,如今子欲孝而亲不待,后悔也晚了。 父亲去世后,黄晓娟将母亲接来和自己住在一起,将对弟弟、父亲的遗憾全部放在了母亲身上。 现在黄晓娟已经是奔60的年龄,儿子娶妻生子,丈夫体贴在旁,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儿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终于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容易。 一边要忙碌的工作,一边要兼顾孩子的成长! 他想起小时候,才明白母亲一路走来的艰辛,也明白了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每个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 上一篇:g227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