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神童孙天瑞:13岁考654分,拒绝北大进北航,后来怎样?
天才不是一蹴就成的,它需要健康的环境、后天的不懈努力加上可以施展的良好机遇。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生在于一个字,那就是“勤”。没有智慧的头脑和果断的判决能力,就像是没有蜡烛的灯笼,散发不了它的光芒,而13岁就能在高考这场战役中取得654高分的神童孙天瑞,常人确实不能与之相比。自学成才还是邻居们口中的“神童”孙天瑞,1996年出生,是一个典型的90后。从小在学习能力上,孙天瑞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优势,一般孩子都要满一周岁才会开口喊爸爸妈妈,但是孙天瑞在他7个月的时候就咿咿呀呀会叫爸爸妈妈了。在他一岁时,他已经能够扶着栏杆自己站起来了,并且能够一边扶着栏杆一边走路。一般来说,小孩子都会喜欢那些新奇的玩具之类的,但是孙天瑞不一样。他是喜欢新奇的东西,但是他不喜欢玩玩具,他喜欢看那些看图识字的卡片。母亲见他这般好学,便买来许多这方面的卡片和点读机,还在家里的墙上贴满了类似的贴纸。母亲从来没有教孙天瑞学这些,都是在他刚开始会说话的时候,孙天瑞拿着点读机,哪里不会点哪里,通过自学,认识了许多字和物品。有时候孙天瑞跟着母亲上街逛超市的时候,孙天瑞仿佛打开了新世界,他就像是十万个为什么。不停的问母亲,这是什么,这个有什么用,而且孙天瑞认识的东西也十分多。他比同龄孩子认知能力都要强,当那些孩子刚回开口说话的时候,孙天瑞已经能和大人简单交流了。并且孙天瑞口才十分好,小嘴也甜,见到邻居们就喊“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邻居们都称他为“神童”,别看他年纪小,但是他懂得东西却非常多。在孙天瑞四岁的时候,他更是能读儿童版的四大名著,大多数这个年纪的孩子连字都还没认识几个呢。孙天瑞和同龄的孩子赤裸裸的拉开了相当大的一段距离。曾有邻居问起过孙天瑞的母亲,问她带孙天瑞去什么培训班的,自己也想带着孩子去。但是母亲却摇摇头说没有去过任何培训班,都是靠他的自觉自己在家学的。邻居表示十分震惊和羡慕,“神童”的名号果然名不虚传。母亲帮其代写作业到了六岁时,孙天瑞和正常孩子那样上了小学一年级。才上课没几天,老师就发现孙天瑞要比同班同学学习能力更强,很多知识都不需要老师教,孙天瑞已经都掌握了。但是老师还发现一点异样,尽管孙天瑞的学历能力比别人强,但是他的自理能力要比别人来的弱。孙天瑞吃午饭的时候用起筷子来十分生疏,平时更喜欢用勺子来吃饭,甚至有时候午睡的时候还会尿床。老师孙天瑞的母亲反应了这个问题,但是母亲并没有放在心上,她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这些生活细节,以后长大了自然也都会改掉。在孙天瑞三年级的时候,他也渐渐的懂事起来,知道大家都夸他聪明叫他“神童”,这让孙天瑞变得骄傲自满。他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讲的内容了,回家也不做作业。孙天瑞心里想,反正我比同学要聪明,我就算不学习,也都是全班第一的成绩。母亲看到孙天瑞这样,心里不是滋味,也好说歹说劝过他。但是孙天瑞不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予理会。老师又催着要交作业,每天放学回家的作业都会发到孙天瑞母亲的手机上,迫于无奈下,母亲只能帮孙天瑞代写作业。母亲尽力的去模仿孙天瑞的字迹,一开始老师也觉得有点奇怪,但是也没太在意。几次之后,老师也发现了端倪,便打电话给孙天瑞母亲,向她反应了这个情况。母亲只能向老师交代了实情,于是老师找来了校长和孙天瑞父母一起进行了谈话。他们认为,这么个天才孩子如果就这样堕落下去,这是一大损失。所以回家后,父母亲也静下心来,心平气和的和孙天瑞进行谈话,孙天瑞也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此后,他再也没有骄傲自满开始发愤读书了。拒绝北大上北航完成自己的梦想之后,孙天瑞每天刻苦学习,由于他成绩优异,便屡屡跳级。在2009年的时候,孙天瑞顺利的从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毕业,当时孙天瑞的高考成绩总分有654分。这时的孙天瑞年仅13岁,人们都赞叹他小小的年纪,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令人十分钦佩。虽然只有13岁的孙天瑞,但是他的身高已经有1.82米了,俨然有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平时和长辈们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当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许多重点大学向孙天瑞抛来了橄榄枝。其中就包括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天瑞的爸爸自然是希望儿子能够进北大,毕竟北大这所学府是众多大学里面比较有名望的大学,是很多人挤破脑袋也想进的一所名校。但是孙天瑞拒绝了上北大读书,他选择了北航,这是孙天瑞长这么大以来头一次和父亲出现了分歧。孙天瑞告诉父亲,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北航就是心目中最喜欢的学校,里面承载着许多航天人员的梦想,他们坚持自我,可以在天上自我的翱翔,自由自在。当孙天瑞说到这些的时候,他的眼里都是有着星星的。孙天瑞坚持要上航大,因为航大给予了孙天瑞特殊的待遇,那就是他可以学习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这也是孙天瑞最喜欢的专业。之后孙天瑞就可以专门研究飞机的发动机了。父亲看在儿子这么执拗的份上,也就随着儿子的心愿去了。每个人在儿时的时候,心里必然都承载着一个梦想。我们只有坚持自己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只要种下希望的种子,总会开花结果的,上天总是会眷顾奔跑的孩子。
中国高考神童孙天瑞,13岁考654分,却拒绝上北大,这是为何?
古往今来,无数神童如同闪耀灼人的星星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有的泯然湮灭于历史,有的却镌刻在历史的书卷上,千百年都会被人铭记。无论是湮灭于历史还是被人所铭记,天才们似乎都有自己的个性。2009年,国内就出了一位年仅13岁就完成高中所有课程,在高考中取得了654分高分的神童。这位神童名叫孙天瑞,在成绩公布之后,国内两大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大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让人膛目结舌的是,他拒绝上北大。这到底是为何?这位惊为天人的神童,又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呢?遵循初心,拒绝北大聪明绝顶如孙天瑞,自幼就显露了比同龄人更高的天分,别的小朋友还在蹒跚学步时,孙天瑞就已能识字了。4岁时,他就能阅读儿童版的四大名著。10岁那年,孙天瑞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小学,从而进入了中学课堂。和那些比他年长,比他高许多的中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中上课,接触更多的老师,学习更多的知识,一切对他而言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但他在那样于他而言格格不入的环境中,用一年的时间就读完了初中,再用两年的时间读完高中,并且一直以来成绩都名列前茅,学习对他来说从来都不是难事。13岁时,孙天瑞已经长到了1米82,但还是有着一张属于孩子稚嫩单纯的脸庞。炎炎的六月里,他跟随他的高中同学们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仿佛一无所惧。在试卷上画完最后一个句号后,孙天瑞和所有高考学子一样,进入了等待出成绩的焦灼的阶段。孙天瑞最终考了654分,这个分数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高分。孙天瑞也由此成为了人人惊羡的神童,是当年的风云人物。他的父亲是他高中的一名英语老师,父子两人都成了焦点。就和其他高考的佼佼者一样,孙天瑞也成了许多国内名牌大学“争抢”的对象,许多大学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大多数人即使寒窗苦读十几年,也无法迈进这所顶尖的学府。很多人也都以为孙天瑞会毫不犹豫地进入北大,缔造锦绣般的前途,但出人意料的是,孙天瑞自己则拒绝上北大,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所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也是国内一所顶尖的985高校,但无论从学术底蕴或是名气来说,怎么说还是比北大逊色。孙天瑞的父亲孙峰也难以理解儿子的选择,他认为更好的选择是北大,因为北大的名气更大一些,父子二人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分歧,最终,孙峰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孙天瑞表示,自己从小就对机械动力很感兴趣,梦想着能成为研究、制造航天飞行器的顶尖工程师,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飞行器械动力方面的相关研究在国内是一流的,北大在这一方面并没有航大那样专业,因此,进入航大学习相关专业是孙天瑞一直以来的方向。就这样,神童孙天瑞遵循了自己的初心,拒绝北大,进入航大去追寻他一直以来的梦想。神童养成记孙天瑞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不折不扣的神童,但这让他的父母很是担心,父母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们也没有刻意去培养一个神童。1996年5月,孙天瑞出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高中英语老师,母亲是一个客运公司的会计。孙天瑞实际上两岁半才开始讲话,而自从开始讲话之后,他就滔滔不绝。在父母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孙天瑞是一个极具破坏力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孙峰还记得,孙天瑞刚会走路的时候,就把朋友送给孙峰的音响拆得七零八碎,音响在那个时候是值钱货,在县城里也没有几个人有的。按理来说,面对孩子诸如此类极具破坏力的行为,父母是应该强加制止的,孙峰和妻子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儿子这样是很有探索欲望的表现,如果制止他,就是在遏制他的创造力。于是,家里所有的器械、摆件,都成了孙天瑞破坏的对象。孙峰只觉得,自己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没有去阻止破坏东西,也就是等于没有阻止他的好奇心。他那时也没想到,儿子会因此对动力机械方面的领域感兴趣,还由此自行选择了这条道路。除此之外,孙天瑞三岁的时候,孙峰自创了一套认字法,那就是带着他上街溜达,认店铺招牌上的文字,这让年幼的孙天瑞识字效率比同龄人都要高,认的字也比别人多。所以,孙天瑞很小就养成了自行阅读的能力。4岁时,孙天瑞就能读儿童版的四大名著,而孙峰在这一方面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导他。例如,孙峰会问他为什么林冲总是受人欺负,孙天瑞就说觉得林冲骨子里太软弱,不会反抗。这是一个小孩子的理解,孙峰也觉得很吃惊,但他会和儿子一起探讨他的想法。从那时候起,读书成了孙天瑞最大的爱好。渐渐长大以后,他阅读的范围会很广泛,历史、文化、小说、散文……几乎无所不包。过人的一面就是孙天瑞在读书时的速度很快,记忆力也很好。他的父母并没有给他规定说要读什么书,因为这样很可能使他厌烦。在他们看来,孩子读什么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保持读书的兴趣。就是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孙天瑞得以成为一个远远超越他人的神童。所以,如果细细探究,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天赋或许只是很小的一方面,多的是环境的塑造。一个能让人自由选择、独立思考、充满好奇心的环境,那必定就是充满天才养料的地方。神童现状孙天瑞在航大主攻飞行器动力工程研究,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获得了硕博连读的机会,读完博士后,他也不过才是个20岁的少年。孙天瑞在飞行器工程这条路上走得很远,也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这样属于前沿科技的学科,要做越来越深入的研究那必定是枯燥无味的,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耐心,还很年轻的孙天瑞就能够在这条路上这样一直走下去,不管怎么说都是令人赞叹的。他没有像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而是成为了一个栋梁之才,以一腔热血为我国的科技做出更大的贡献。人们对孙天瑞的关注是值得的,在他的身上,我们也会思考一些东西。他算是个幸运的,前途似锦的神童,并没有走错路,但在小小的年纪就进入了一个成人的社会,他的心里必定有一些不适的地方。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十几年的事情,也总归有一种缺失了时光的感觉。无论如何,光亮的背后总有一定的缺憾。一些人总想复制神童们的成功,于是强制性地让他们的孩子成为“神童”,比方说在孩子的能力还达不到的时候,就将孩子送进大学,自以为孩子能早早地超过他人,殊不知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伤害。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否用心去对待一个孩子,孩子最终是会以个性和行动反馈出来的。对于孩子而言,快乐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如果非要让孩子成为神童,而抑制了他正常的成长,那么他即便成为人人羡慕的天才,心中也必定有一大片黑暗。
神童魏永康:13岁上大学,17岁进入中科院,3年后为何被劝退?
在世界上,中国度长关于儿女有着最崇高的期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而,“神童”似乎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在湖南湘潭,就曾降生过一位“天才少年”,他就是魏永康。父亲魏炳南是一名抗美援朝军人。在战役的过程中,父亲魏炳南身体负伤,落下了终身残疾。转业复员以后,他回到了湖南华容县老家。经人撮合,他结识了县百货公司一名女工曾学梅。一年以后,魏永康出生了。三个月大的时分,母亲曾学梅就有意教诲他读书识字。虽然还不会说话,但这种早期教育还是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读唐诗,听音乐,魏永康被他们精心呵护着。2岁的时分,父母就对他停止了系统性的教育。赋闲在家,父亲魏炳南更是对他停止了严厉的督导。短短一年时间,魏永康先后控制了上千个汉字,背诵了数百首唐诗。一时之间,“东方神童”的故事震惊了全国。4岁那年,他开端接触初中课程,父亲对他停止了一对一的指导教育,魏永康也展示出了过人的学习才能。耳听能详,字斟句酌,这个孩童眼光炯炯,智商超群。在进入学校后,魏永康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随后就跳级进入了初中部。8岁那年,他更是被县属重点中学录取。在这里,他和比本人大五六岁的孩子们一同上课。不过,他表现优良,才气敏锐,关于课本,他一学就会,并没有丝毫落后。在学业上,魏永康有着出色的成果。可在生活中,他却缺乏自理才能。为了让儿子一心读书,母亲曾学梅特意辞去工作,特地陪读。在他们眼中,只要读书才有出路。夫妇二人拼搏了十几年,照旧过着底层人的生活。节俭持家,朴素住行,关于将来,他们将全部的希望都寄予在了儿子身上。家里家外,曾学梅包揽了一切的家务活。她在学校门口租了间房子,每顿饭都送到教室里。洗衣做饭,布置饮居,她将一切都包办得有条不紊。在“衣食无忧”的日子里,魏永康的成果首屈一指。1996年,他以524分考取了湘潭大学物理系,年仅13岁。在那个年代,大学生的含金量很高,能被大学录取,魏永康的出路无限光明。一夜之间,魏永康的事迹传遍了全国。关于眼前这个少年,人们都诧异不已。大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他的人生之路让人期盼。进入大学以后,母亲曾学梅也搬了过去。思索到魏永康的特殊状况,湘潭大学还特批了一间职工宿舍,母子二人一同寓居,魏永康专心担任学习。在一些教授们眼里,魏永康勤奋刻苦,读书踏实,和同班的学生相比,他曾屡获褒扬。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讨院。中科院乃是中国顶尖的研讨机构,可以来此求学,父母、教师都为魏永康感到快乐。可是,不测却随之发作了。前往北京读书,魏永康回绝了母亲的陪读倡议,他以为本人曾经长大了,于是执意一人北上求学。不久之后,他就感到了不顺应。没有了母亲的照顾,他居然无法布置好本人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年冬天,在北京凌冽的寒风中,他衣着单衣,踩着拖鞋,头发混乱地呈现在了天安门广场。在外人奇异的凝视下,他惭愧地想要找个地缝钻进去。在学校里,他也经常找不到北,吃饭、洗衣都成为了难事。夏天的时分,他还能简单洗洗衣物;可到了秋冬时节,他则没有了半点方法。几个月过去后,他的身上臭味难闻,让人诟病。在学习方面,他的学问构造十分散乱。中科院的教师曾如此评价:“魏永康的学问大多都是记忆性质的,他没有很好天文解背后的原理。在从事研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显得乏力”。在物理研讨所,他没有交到朋友。研讨生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人可以协助他。关于还未长大的魏永康来说,他遭遇到了宏大的人生波折。2003年,在困难地渡过三年后,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回家。回家以后,他颓丧不已。昔日“神童”头衔有多么风光,往常魏家人脸上就有多么不堪。最让魏永康伤心的是,父母基本不可以了解本人,“读书能有多难,你为什么坚持不下去?你怎样不去死?”母亲曾学梅越来越狠地痛斥,他也和家人发作了剧烈的抵触。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他的事情也惹起了全民的深思,无数人为之唏嘘不已。18年过去,魏永康日子过得如何?在一些媒体的再次看望下,我们也晓得了他的现状。2006年,魏永康在干妈张锦平的协助下,逐步走出了窘境。在努力一年后,24岁的他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研讨生。后来,他转行编程,毕业后供职于深圳创辉公司,从事太阳能方面的研讨;后来又前往南京,从事软件开发。往常,魏永康早已成家立业,过着普普统统的生活。提起往事,他的脸上显露了放心的笑容。
魏永康13岁就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巴不得他死了才好
2003年,年仅20岁的魏永康, 在中科院学习了三年之后,被中科院劝退回了家。 这件事情迅速在魏永康的老家,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引起了轰动。 因为魏永康的名号在当地很响亮,有的当地人会这么说 :“我们这里的人有可能不知道县委书记是谁,但是我们都知道魏永康是谁。” 正是因为魏永康名号的响亮,导致了当魏永康回家的时候,他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华容县。 但是为什么魏永康会被中科院给劝退呢? 这件事情,还得从魏永康从小到大的神童般的经历说起。 1987年6月17日,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 魏永康的父亲名字叫做魏丙南,是一位退伍的志愿军战士,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在战场上受了伤而退伍,身体有残疾,没有工作能力。 而魏永康的母亲名字叫做曾学梅,是上过大学的大学生,现在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的工作,是魏永康家唯一的收入来源。 魏永康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母亲曾学梅和父亲魏丙南之间相差年龄很大,魏丙南在很多事情上都让着曾学梅,这也就使得在魏永康出生之后,曾学梅几乎一个人包揽了魏永康的生活和教育。 望子成龙的曾学梅非常希望魏永康以后成为一个科学家,所以从魏永康小时候开始就对他进行了教育。 曾学梅在魏永康6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教魏永康识字,她在自家的墙壁上写了很多的实用性的词语,并且利用家里的物件,一个一个词语教给魏永康。 而且,魏永康学习的速度也非常快,在魏永康两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积累了一千多个汉字的词汇量了。 而在这种教育之中,魏永康对学习表现出了非常热切的态度,高兴的曾学梅在识字的教育进行的时候,还会带着他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因为自己工作的地方旁边就是书店,魏永康可以去那里看书。 有一次,在魏永康一岁多的时候,魏永康跟着曾学梅来到了曾学梅上班的地方。 曾学梅本来想带着他去书店看书,可是不巧,今天书店老板有事情,歇业了一天,无事的魏永康就在曾学梅工作的地方呆着,等待着曾学梅下班。 而就在魏永康等待着曾学梅下班的时间里面,有一个员工见魏永康可爱,就忍不住逗了逗魏永康,说道:“小家伙,你会写字吗?” 魏永康点了点头,奶声奶气地说了一句:“会。” 这位员工见魏永康不怯生,十分高兴,就接着刚才的话继续跟魏永康说:“那你每写一个字,我就给你一个花生米吃。”说着,这位员工抓了一把花生米,给魏永康看了看。 魏永康听到这话点了点头,拿起一旁的粉笔,就在地上“唰唰”写了几十个汉字,员工十分惊讶,没想到魏永康能这么快写出来这么多汉字,这位员工抓了一把花生米放在了一个小碟里面递给了魏永康,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神童,真是神童啊!” 就这样,魏永康“神童”的名号就这么传开了,好多人都知道,曾雪梅家的孩子一岁多就能写字。 曾学梅知道魏永康学习能力很强,于是在他的学习上也格外的上心,四岁的时候,曾学梅就让魏永康学习了小学的课程,魏永康学习的速度非常惊人,小学入学前就已经学完了整个小学的知识,曾学梅给他买的试卷,他能做八十分到九十分左右。 于是,曾学梅就考虑魏永康的入学事宜。 曾学梅想,魏永康既然已经学习了小学的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在幼儿园浪费时间,尽快通过小学升初中,继续学习初中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曾学梅就联系了当地的小学,想要让魏永康直接进入小学去学习。 然而,魏永康的人生,从入学的这一刻开始,就发生了变化。 1987年,曾学梅说服了当地的招生老师,魏永康顺利进入小学一年级读书。 可是,一年级的课程对于魏永康而言,太过于简单和无趣了,老师讲的知识他早就已经学会了,而且,学校的一切都太过新鲜有趣,所以魏永康索性不上课,而是趁着上课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玩耍,在学校操场上看周围的景色。 当魏永康被老师带回教室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天上飞过了几只鸟,外面有几幢楼。 由于没有课堂的概念,所以魏永康不懂什么是上课,也不知道老师是做什么的,老师训导他的时候,他总是会当场哭出来,这让老师很是无奈。 最关键的一点,由于他不上课,带着整个班级都有这种想法,大家都想和魏永康一样,上课的时候出去玩耍。 老师们没有办法,就把魏永康调到了五年级,曾学梅也加强了对魏永康的教育,她不让魏永康去结识新的朋友,就担心别的孩子影响到魏永康的学习。 曾学梅担心魏永康过早地接触女生,所以当有女同学来找他的时候,曾学梅都推说魏永康不在,就这么一来二去,魏永康也渐渐没有什么朋友了,而魏永康自己也变得不爱说话,只闷头读书。 就在这种畸形的环境下,魏永康在五年级又学习了一年。 由于小学的课程都已经学完,魏永康就在学校学习初中的课程,等到了魏永康8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整个初中的知识。 曾学梅看到了儿子的努力,觉得要趁着魏永康年龄小,大脑正是活跃的时候,最好加速进行下个阶段的学习,于是,曾学梅没有让儿子小升初,而是直接参加了当地的中考。 结果,魏永康以603分的高分,考入了华容县第一中学,之后魏永康安安稳稳在高中上了四年的学,而曾学梅就在魏永康身边照顾了四年,期间,魏永康高考了两次,第一次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曾学梅觉得魏永康还能考的更好,于是在第二年又考了一次,最终考上了湘潭大学的物理系专业进行学习。 这个时候的魏永康才13岁,曾学梅看着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早五年就考上了大学,心中很是高兴,认为魏永康很快就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为了让魏永康能继续安心地学习,曾学梅从华容县搬到了湘潭市,继续在魏永康的身边照顾他的起居生活,不让他自己一个人在大学里过日子。 在母亲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魏永康学习的进度非常快,不过曾学梅认为,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厚,需要时间来精心打磨,所以曾学梅没有让魏永康很快地跳级学习,而是按部就班地读了四年的大学。 四年之后,17岁的魏永康在研究生考试之后,收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录取通知书,于是魏永康前往了中科院继续进行深造。 不过,中科院远在北京,曾学梅没有办法再搬到北京去照顾魏永康,而魏永康也得自己一个人远赴北京中科院生活了。 谁也没有想到,17岁意气风发前往中科院的魏永康,在20岁的时候,就被中科院劝退回了家...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原来,并不是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魏永康之所以被中科院劝退,和曾学梅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前文提到了,魏永康在上学的时候,是曾学梅天天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曾学梅认为,魏永康的天赋就是读书,所以不能行伤仲永之事,不要浪费时间在其他的任何方面,只要安心读书,到时候就能在 社会 上立足。 所以,曾学梅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甚至就连一些很基本的小事,曾雪梅都没有教过。 这也就是说,魏永康除了读书,其他什么都不会。 在中科院的生活让魏永康很不适应,他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身边没有曾学梅的照顾,他甚至连自理都做不到。 有一年冬天,他前往天安门游玩,明明身处腊月寒冬,他却不知道给自己多加两件衣服,而是穿着单衣拖鞋就去了天安门,当时在天安门的游客们都以为他是疯子,当时他承载了无数异样的目光。 由于只会读书,他甚至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自己的毕业论文没有写完不说,连期末考试都没有去考,虽然中科院的老师知道这是个能学习的学生。 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和中科院需要的人才相差甚远,所以在领导讨论之后,中科院选择放弃了继续教育魏永康,把他劝退回了家。 被劝退的魏永康很迷茫,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以至于学校放弃了他,他每日每夜的读书,最后却还是被学校劝退,这一刻,他对自己读书的目的产生了迷茫,也第一次感觉到,生活的学问远比书本上的更加深刻。 魏永康回到了家之后,曾学梅很是震惊,当她知道了魏永康是因为被学校劝退回家之后,心中的怒火“蹭”的一下就上来了,曾学梅想不明白,以魏永康的学习能力,怎么可能被学校劝退,肯定是学什么不该学的东西了。 十分愤怒的曾学梅怒骂了一顿魏永康,甚至说出了,你为什么不去死这种锥心的话。 魏永康被母亲训斥了很久,一句话都没有说,而是目光低垂,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曾学梅还想再骂的时候,一旁的魏丙南看不下去了,说道:“孩子就这样回来,他的压力比你更大,你在这里发泄了,他又能找谁去发泄呢?” 曾学梅听到了魏丙南的话,倒是不再说魏永康什么,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曾学梅便不再理会魏永康,母子二人的感情降低到了冰点。 迷茫的魏永康将这种迷茫变成了愤怒,他愤怒母亲说的寒心之语,也愤怒自己的无为,于是,他趁着父母不注意的时候,从家里拿了几百块钱,离家出走了。 这一出门,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个多月,魏永康辗转于中国的各个省市,从湖南走到了杭州、上海,又从长三角走向了江淮一带,最后,身无分文的魏永康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回到了湖南老家。 魏永康在外面行走了一个多月,看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也学了很多的经验,他通过在外面的生活,慢慢明白了自己的不足。 而曾学梅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这种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虽然教会了魏永康读书,但是却让他成为了一个无法自理生活的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激的、片面的。 等到了魏永康被送回家的时候,母子二人相拥而泣,她们虽然在之前的时候,关系走向了冰点,但是这一切都随着时间被浓厚的感情所击破。 曾学梅在自己家的墙上写了很多后悔的诗句,其中有这么一首: “好苗错移栽,未成栋梁才。土地贫缺肥,园丁无能耐。已将好苗误,疾首痛心怀。” 短短几句话,表达出了曾雪梅内心的自责与后悔。 于是,在魏永康辍学的这几年里面,曾学梅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从一开始的大包大揽,变成了细水长流,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曾学梅还教导魏永康很多生活中的常识,逐渐地把魏永康培养成一个正常人。 在亲戚的帮助下,魏永康来到了县人大去上班,给别人维修计算机。 当时时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席的王佩群知道了魏永康的事迹之后,特地给魏永康安排了特殊的任务:每天步行上班;练字;多交流。 有人问王佩群为什么要怎么做的时候,王佩群笑了笑,说道:“他(魏永康)是个很好很好的孩子啊,来人大上班,他学不到什么东西,这是无理的、浪费的,他的能力很好,应当读书去做更好的事情,但是,人既然来了,就必须要教会他一些有用的知识,读书上我们帮不了他,所以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补齐他的短板。” 所以,魏永康在县人大这里锻炼了一段时间,无论是交际能力上,还是生活常识上,都获得了十足的进步。 2005年的时候,魏永康在上海认识了暑假在上海游玩的付碧,两个人相谈甚欢,后来,为了和付碧谈恋爱,魏永康从上海辞了工作,前往了深圳追随付碧,最终,两个人喜结连理,于2008年结婚。 2009年,没有放弃读书的魏永康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继续完成自己的大学梦,毕业之后,他来到南京,去了一家软件公司工作。 虽然最终魏永康没有达到曾雪梅之前的想法,做一个科学家,但是经历了浮沉之后,现在的魏永康能够作为一个正常人生活,也是一件很好的结局了。 可惜,由于魏永康在中科院的三年,生活极度的不自律,给自己落下了很多的疾病,这些疾病没有随着时间就痊愈,而是伴随着魏永康一步步地前进,最终,在2021年11月9日,魏永康突然逝世,年仅38岁,“神童”就此陨落,让人无尽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