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王公侯伯子男

时间:2024-09-20 07:42:48 编辑:阿旭

王公侯伯子男的区别什么是爵位

1、王公侯伯子男的区别: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齐桓公会盟诸侯一同尊周王以后,周王给予升爵一级的奖励,从侯爵升为公爵。并将女儿嫁给齐桓公,由同姓诸侯鲁公主婚。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周平王东迁时秦国护驾有功给予升爵一级的奖励,从子爵改成伯爵。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楚国国君开始的正式书籍记载为子爵。后来其国君请求该封爵位不成而自封楚王。《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2、爵位,又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但某些国家(例如不列颠)在封建制度没落后,依然沿用爵位体系。


公侯伯子男爵位高低是什么?

“公侯伯子男”爵位高低排序: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先秦时代的封爵夏商时期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周朝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公侯伯子男是什么制度公侯伯子男是我国西周时期创立的五等爵位制度,我们发现西方,主要是英国的爵位大致也是五级,也就是说是中国根据本土的习惯说法给出了这样的翻译。如公爵(Duke)、侯爵(Marquess)、伯爵(Earl,在英国以外的伯爵称Count)、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除了这五等爵位之外,还有亲王(或王子)、从男爵、爵士、骑士等贵族封号。也就是说远远不止这五个。

中国和欧洲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为何会一样?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对我国后世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朝代。比如给去世的君主或者达官贵人起谥号,就是源自周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首创者孔老夫子,也对周礼推崇备至,甚至花费毕生精力试图将其恢复。不过周代与自秦以降的历朝历代不一样,它并非中央集权制,而是真正的“封建制度”。周天子虽然是天下共主,但没有皇帝尊号,他也不能直接去管辖诸侯国内部的事物,每个诸侯国,都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它们的首领(即诸侯),只在名义上向周天子称臣,对内则是以君主自居。诸侯都是周天子的属臣,彼此之间,却有等级划分虽然每个诸侯国都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可是它们之间也是有等级划分的,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公侯伯子男”,也就是常说的“五等爵位”。比如宋国,就是公爵,而齐鲁等国,则是侯爵,秦郑等国,则是伯爵。至于楚国君主,虽然数度称王,实际上却是子爵。还有一些诸侯,则地位更低,比如曾被郑国灭掉的许国,它的国君就是男爵。关于周代的“五等爵位”的来源以及演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有认为公侯并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异,而是同样尊贵的。这些具体的学说,咱们就不再探究,倒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一下,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有五等爵位,偏偏欧洲的贵族,也是同样五等爵位,甚至就连称号也与中国一样呢?想必这个问题曾让许多人疑惑过吧,大家看欧洲文艺作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某某公爵,某某男爵之类的称呼,这就很容易让大家联想起中国古代的五等爵位,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欧洲爵位与中国古代爵位,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彼此间并无联系事实上,欧洲和中国的“五等爵位”,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两者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欧洲的爵位源自古罗马,而中国的爵位则源自周代,二者各成体系,贵族之间的等级划分,贵族和君主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权力和社会地位,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英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句话就说明了欧洲贵族等级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一级一级的从属关系,而且每一级只从属于他的上一级,再上级就不行了。反观中国,就没有这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等级的诸侯,他们之间并无从属关系,全都是天下共主(王或者皇帝)的直接属臣,所以中国的“公侯伯子男”这些贵族,是没有分封权力的,不存在哪个侯爵从属于哪个公爵的说法。中国和欧洲爵位的“对等”,其实是翻译造成的错觉既然二者是独自发展的,为什么会如此巧合地对等起来呢?事实上,这也不是巧合,而是人为的,是翻译造成的一种错觉。中国与欧洲的接触,至少从元代就开始变得比较频繁了,然而在清朝中叶以前,各种文献中,却从来没有将欧洲的爵位与中国爵位对等起来的说法。甚至有些学者还会刻意避免用一方的爵位去机械地翻译另一方的爵位,觉得这样会对读者造成误导。然而到了晚清,中西方交流日益繁盛,互相之间翻译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不少学者为了取巧,就把欧洲的爵位用中国古代的五等爵位机械地套用,同样的,中文文献翻译到西方,也有类似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在今天出现中国与欧洲的爵位互相对等,看起来似出同源的现象。然而实际上,正如咱们上面所说,二者之间是完全没有联系的,纯粹是翻译造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