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艺“迷人的快四”专辑的开始部分 那个花样叫什么?
你说的是杨艺和许玮娜的舞蹈教学片吧,它一共介绍了24个花样,但唯独没有介绍片头的这个动作,这点很奇怪,一般片头的重要动作也是他要介绍的某种花样。这个动作出自于这个教学片的舞蹈欣赏部分的结尾,我觉得是两人的即兴发挥的花样,类似于团团转,不过两人各有一只手是松开的,其实动作难度也不是很高,但很是好看。
北京平四的教学片中杨艺也没有介绍这个花样,其实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团团转的变种,而这个花样可以嫁接到许多舞种中。
个人见解
华尔兹的基本步法是什么?
华尔兹的特点是庄重典雅、华丽多彩,动作流畅多变、旋转性强,富有深情感与罗曼性。华尔兹音乐为3/4拍子,节奏鲜明。高低起伏是华尔兹的特色,它的起伏是深波浪的起伏。旋转是华尔兹的精髓,华尔兹英文翻译是旋转和转动的意思,可见最重要的是流畅的转动和旋转,所有的动作都应该柔顺而富有韵律感。扩展资料:华尔兹通过膝、踝、足底、跟掌趾的动作,结合身体的升降、倾斜、摆荡,带动舞步移动,使舞步起伏连绵,舞姿华丽典雅。开始移动后,舞步里所指的转度,指的是双足之间的转度,并非指身体的转度,尤其是女士,几乎只有前进与后退的动作,转度则由男士全部来完成。华尔兹生命力非常强的自娱舞形式,亦称圆舞,所以轻盈且优雅,把升降,摆荡,反身,倾斜融为一体,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两人成对旋转,温馨而浪漫,加上三拍子的音乐又是那么动人,抒情中带有些许的浪漫与哀怨气息
男士领舞如何踩住交谊舞的鼓点
风如浴,花瓣如雨,当你迎着晨曦想劲舞一曲的时候;华灯初上,月上柳梢,当你借着暮色掩护想“活动”一下身体的时候;高朋小聚,把酒临风,当你被掌声鼓励,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舞姿时候;灯火阑珊,音乐乍起,当你款款步入如舞厅,费尽口舌,好话说了几马车终于约到一个女士赐你一支舞的时候;我想此时你一定会心花怒放,豪情万丈,痛下决心,暗地摩拳擦掌,舞不惊人死不休,总想让自己的搭档鉴赏并认可自己的舞步,总想围观者投来令人羡慕的目光,总想让旁观者交口称赞你舞姿迷人,舞步潇洒,舞技绝伦,舞艺高超,但恕我直言,多数情况下,此情此景并未发生,倒是你想象很丰满,而现实却又很骨感,往往是一曲终了或一曲未了,与你翩翩起舞的人便逃之夭夭,尴尬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时女士会给你留下一道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的交谊舞思考题:你跳舞怎么不踩点?一般说来,音乐中的鼓点就是音乐中的重音点,比如水兵舞曲或是DJ舞曲中咚咚咚咚这个咚就是重音点,再比如探戈,咚咚,哒啦达,咚咚,哒啦达,咚咚就是重音点,拉丁舞中的仔舞,one-two,three -a(and) -four,three -a(and) -four,一般相应的重音点就是one,普通交谊舞中,男女舞者分工明确,从步伐来讲,男左女右,大多数情况下要求曲子里面的重音点男士踏踩于左脚,女士踏踩于右脚。但即使按照这个规则走下来,为什么还是有人责备你跳交谊舞踩不准点呢?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舞蹈创制渊源不同,导致起舞上的分歧交谊舞种类不同,跳法各异,产生的渊源不同,加之所融入的地方特色的千差万别,导致不同派别很难融合统一。以吉特巴为例,虽然他们的鼓点都是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天津人跳法和北京人跳法却大相径庭,流行于长江以南的三步踩和长城内外的北方吉特巴又迥然不同,所以让大师杨艺和朱丽萍来上一段吉特巴,结果还不知道谁会说谁不踩点,尤其是一些具有争议交谊舞的跳法,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普及的程度不同,接受人或传授人的个体差异,舞起来带有很大地方特色,远隔千里的人初次搭手都保证配合得天衣无缝,那基本上是幻想,除非大家都学国标。第二、舞曲制做不同对舞者踩点产生影响。一首曲子,只有经过专业人士的特殊制作,按照舞曲种类,把原来歌曲中的鼓点、节拍、速率等加以区分、删选,压制出所要表达的舞曲,才可以让舞者闻曲起舞,并不是所有的曲子都可以用来当作舞曲,所以站在这个角度,在歌厅很难学会跳舞,尽管歌舞不分家,但歌者未必善舞,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由于舞曲上的差异,或是创作者基于舞曲时间长短,篇幅结构上的考虑,压制舞曲时或有不同的考虑以便保留某些曲子必须保留的东西,原来歌曲是必须要做修改的,这就给舞者踩点的认知带来困难。另外网络时代,广场上许多舞曲都是网络下载,或是盗版光碟,舞曲并不标准,这样就造成一些舞者不同的理解,产生分歧是很正常的,因为舞与曲不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必须先有曲,后有舞,曲是相对静止的,舞则是随曲子千变万化的,一个探戈曲子,从始至终都是咚咚,哒啦达,咚咚,哒啦达,咚咚,哒啦达,咚咚,哒啦达,。。。。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规律从一而终的,而闻曲起舞的舞步却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人学的套路不一样,这自然要产生或多或少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