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
初唐四杰是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初唐四杰介绍: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厚重,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四杰简介。旧唐书·杨炯传 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活动于唐朝高宗、武后时期。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勇于改革齐梁浮艳的诗风。四杰的名次历来有多种排序,宋之问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第一次提出“复有王杨卢骆”,《旧唐书·杨炯传》也采用这个排序,但是杨炯本人对这个名次不同意,表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初唐四杰”具体指的是哪四位?
初唐四杰是指的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王勃,字子安,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聪敏好学,六岁便能写文章,下笔流畅,被人称赞为“神童”。代表作品及名句:《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杨炯杨炯:唐代诗人,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被举神童。善写散文,尤擅唐诗,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 ,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骆宾王骆宾王,最让我们熟悉的就是那一首“鹅鹅鹅”了,据说是他七岁时写作。另一篇有名的就是《讨武氏檄》,是他专门写给武则天的。他曾经因为对自己的才华十分有信心,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考试之前打点,结果名落孙山,这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现实的冷酷。至于后来,关于他的死,说法不一,又说他下落不明,也有说他出家归隐,也有说投江而死。结语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他们都有哪些代表作?
初唐四杰,指的是在唐朝初年,在诗坛上,四位比较有名的文学家,诗人,他们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以及骆宾王。初唐四杰以骈俪文和赋著称,然后再是诗。人们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骆宾王,和王勃。骆宾王那首妇孺皆知的《咏鹅》,以及王勃的《滕王阁序》。普遍认为,初唐四杰中,以王勃的成就最高。此四人,在诗文风格上,逐渐扭转了齐梁以来的梁陈宫掖之风。王勃,少年聪明,出生书香世家,六岁就会作诗。从小就展现了比较高的诗书才华。著有《王子安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著名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惜英年早逝,对于王勃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因为乘船风浪大,不幸溺亡,也有说是因为投海身亡。骆宾王,一生宦海沉浮,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曾写过一篇《讨武曌檄》,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诗作所著,最多者。曾写过,《畴昔篇》《帝京篇》《从军行》等众多诗篇。骆宾王在讨伐武则天,失败后,下落不明。有说,是被杀害,也有说是遁入空门。杨炯,同样少年成名,在显庆五年,年十一,就待制弘文馆。同骆宾王一样,曾参与跟随徐敬业讨饭武则天,失败后被贬。在诗歌,骈文上都有所长,著有,《从军行》,《庭菊赋》,《幽兰赋》等。卢照邻,有著作《卢照邻集》,《幽忧子》,《五悲》等。卢照邻因做七言诗“长安古意”,被武则天图的侄子武三思所不喜,被迫入狱,而后被友人搭救。出狱后,曾患病,在患病期间,曾写《病梨树赋》,《释疾文》等。患病数日后,因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投水而亡。
唐初四杰是 哪四个人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个人?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初唐四杰简称为“王杨卢骆”。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初唐四杰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扩展资料初唐四杰的贡献意义: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言)。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