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文章合为

时间:2024-09-23 12:07:37 编辑:阿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哪个人提出的?

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之诗歌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移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县。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句显示出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更是白居易讽喻时事诗的基本宗旨,即诗歌应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我们知道,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已。因此,白居易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如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观刈麦》《采地黄者》《上阳白发人》等;如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卖炭翁》《红线毯》等;更有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西凉伎》《缚戎人》《新丰折臂翁》等。白居易这种诗歌创作主张增加了诗歌的教化作用,在阐发了诗歌的特性的同时,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如《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騃,……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实义”即以义为果实,也就是要“经之以六义”,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总的来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表现了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敏锐的洞察力,是每一个时代都不可缺少的记录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一位诗人的主张?

这句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来的,是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从字面意思来看,在进行文章写作的时候,一定要符合时事,符合当前的社会现状,而诗歌的创作要基于现实情况。此句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当时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希望广大的文人墨客写作要基于现实。据相关史料记载,杜甫是新乐府运动的开创者,他一生写了许多描述民间疾苦的诗词,后来到了“元白”时期,新乐府运动也被推向了高潮。新乐府运动的发生背景,当时唐朝刚刚结束安史之乱,这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藩镇割据严重,并且社会混乱,许多普通百姓都流离失所,,另一方面统治阶级的剥削加重,统治阶级对普通百姓增加赋税,压榨更加的严重。在这样的的社会环境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当前的社会弊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所以他们就希望统治阶级能通过改良政治,出台利民的政策,关心百姓疾苦,从而缓和当前的社会矛盾。于是这批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们,开始发表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及言论,尤其是白居易主张,写诗歌文章要“为君、为民、为臣、为事”,不能单纯为了写作而写作。诗歌要注重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要有一定的纪实性,不能单纯的描述一些虚无缥缈的些风花雪月、岁月静好,整日里无病呻吟。因此,白居易发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样的倡导,也为后来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基础。他之后的文章中也将这个理论贯彻到底,描写了中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