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明朝内阁制度真正确立是从明成祖朱棣的时候,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明朝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顾问机构,虽然后来权势日大,但是因为没有决策权不得不受到司礼监太监的压制,内阁辅臣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明朝建国之初并没有内阁,而是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徐达、胡惟庸等人都担任这些职位。但是丞相统领百官、权力过大,影响到了朱元璋的皇权,因此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丞相胡惟庸被诛,丞相职务被彻底废除,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大权独揽。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个人,难以凭自己处理全国政务,仿照宋朝制度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大学士辅助自己处理朝政,这就是内阁的雏形。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一直忙着两件大事迁都北京和北伐蒙元残余,因此长年不在南京,为了不耽误政事不得不成立内阁,为了制衡皇帝执掌决策权,内阁执掌议政权,六部分掌行政权。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内阁开始参与批阅章奏,允许阁臣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章上,最后呈送给皇帝亲自御批,称之为票拟;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因为内阁杨士奇、杨荣等人都是东宫的老人,因此加封内阁大臣为大学士,身兼六部官职,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宦官、勋贵两大集团受到打击,明代宗朱祁钰是文官集团一手捧起来的,因此内阁权力更大,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嘉靖帝继位后,将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的巅峰,内阁首辅张居正趁着皇帝年幼,拉拢大太监冯保让内阁成为真正的权力中枢,可惜张居正死后,内阁权力又被削弱了。但是从明宣宗朱瞻基提高内阁职权开始,同时设立内书堂教太监们读书识字,让司礼监成为压制内阁的机构。内阁手下有三法司,司礼监有锦衣卫、东厂;内阁手下有总督、巡抚,司礼监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内廷、外廷相互制约确保了明朝皇帝吃喝玩乐中依然掌控天下。
明代内阁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明朝内阁属于明朝的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至七人不等,内阁首辅职权相当于丞相,但必须与宦官结合,才能执掌大权。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将中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等同于皇帝兼任宰相,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成祖即位后,因为不断对外用兵,在国家政务上无法事必躬亲,由此,一个类似于皇帝助理的机构——内阁,孕育而生。明成祖初期内阁的权力不大,仅有议政权,决策权在皇帝手中,行政权在六部手中。这时候的内阁有点类似古代的幕僚、谋士,为皇帝出谋划策。明成祖中期以后,内阁的权力有所扩大,监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正所谓只要是皇帝最亲近的人,一定为走上权力的顶峰,清朝军机处里走出来的人不也如此。明宣宗时期,内阁的权力再次上升,拥有“票拟”之权。全国大小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随着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大,到明成化、弘治时期,内阁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到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内阁权力达到鼎盛,著名的严嵩专权,张居正改革,这时候内阁的地位近乎于现代的首相。这里需要提一点,虽然内阁的权力很大,但不得不与宦官合作,因为明朝中后期,宦官享有对内阁“票拟”的“批红”权力。“批红”是指皇帝在内阁的“票拟”上用红字做批示,就其权力性质而言,“批红”属于最高决策权。明朝中后期,因为皇帝多深居后宫,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因此内阁受制于司礼监。有人说这也皇帝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的表现,其实内阁是越来越受制于司礼监,皇帝宠信司礼监时,司礼监尽夺内阁权力,如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大权独擅;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嘉靖时严嵩、万历时张居正,把持朝政。而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因此,虽然明朝内阁权力大,近乎现代首相,却也是两头需要讨好,懂得阿谀奉承的人。
明朝内阁有什么职位?
职位有:内阁首辅、次辅及其他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其一,票拟权。票拟权起初并非由内阁辅臣独享,更不为首席内阁大学士垄断。但后来,票拟权逐渐专归于内阁,在内阁之中又由内阁首辅执笔主稿,首辅委托则其他阁臣可以执笔。嘉靖以后,首辅趋于专断票拟,不仅主稿,而且不容其他阁臣置喙。一方面,首辅极力维护其“主票拟”的地位;另一方面,其他阁臣一旦受命与首辅共主票拟,则意味着他将取而代之。此后,首辅对票拟权的主掌,在天启、崇祯年间先后受到过魏广微和倪元珙上书的冲击,但大体维持了下来。 其二,对六部的影响力。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在事实上控制了六部,张居正还试图通过”考成法“使这种控制正规化。其三,位次。随着地位的提升,阁臣常拥有各部尚书的兼衔,虽起初与六部的实任尚书仍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后则慢慢反超,科举读卷时的次第反映出了这种微妙的变化,朝会位次亦然。此外,自李贤以后,内阁首辅的加官都在正二品及以上。概括而言,内阁首辅一般官以“少师太子太师兼吏部尚书”(但不绝对),位列文臣之首。此外,在内阁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辅导太子、主持修书、外出督师等职权中,内阁首辅(包括早期的首席内阁大学士)也有参与,在集体奏议等情形下具领衔地位。也有学者就其中的封驳帝命,讨论内阁首辅的“封还执奏”权,不过学界一般把封还执奏视作内阁整体的权力,其对于内阁首辅的专属性似不明显。还有学者探讨内阁首辅在党争过程中运用的司法权等等。内阁次辅,协助首辅而地位仅次于首辅的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官名,明代为正五品,包括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主要职责包括票拟批答、上传下达等。
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发展: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特点: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影响: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历史发展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朱棣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渐有“内阁”之称。起初,内阁诸辅臣虽有位次先后,但地位相近,职权也没有明显差异。后来,阁臣逐渐分化,“三杨”和陈循相继在内阁中拥有了相对特殊的地位。大致到天顺、成化年间李贤为首席辅臣期间,“首辅”产生并逐渐制度化。到嘉靖年间,在谕旨、诏令中,明世宗首次正式使用首辅、元辅、首臣、首相等对首席内阁大学士加以称呼。嘉靖、隆庆至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权力较重。在内阁中,他们趋于专断票拟,不仅主稿,而且不容其他阁臣置喙;在内阁外,他们对六部的影响力也较为强大。与此同时,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相继围绕首辅之位展开激烈争夺。至张居正,内阁首辅的权力达到顶峰,一方面他是内阁的长官,阁僚则降为首辅的属员;另一方面,部院员缺,特别是吏、兵二部尚书的推用,实际也均由张居正决定。张居正死后,内阁首辅的权力在皇帝的不信任、内阁与六部的斗争以及宦官权力再次膨胀的情况下走向衰落。包括内阁首辅在内的内阁大臣大都碌碌无为,浮沉守位,没有再出现此前一类”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