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南极臭氧空洞减小

时间:2024-09-28 04:05:03 编辑:阿旭

科学家首次发现臭氧减少的现象是在什么上空

科学家首次发现臭氧减少的现象是在南极上空。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次报道,在南极的上空发现了臭氧空洞。研究表明,南极大陆空气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明显减少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并于1982年10月在南极上空首次出现了臭氧含量低于200个臭氧单位的区域,形成了臭氧洞。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它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含有3个氧原子。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离地面有10~50千米,这才是需要人类保护的大气臭氧层。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仍能对阻挡紫外线有一定作用。但是,一些专家发现地面附近大气中的臭氧浓度有快速增高的趋势,就令人感到不妙了。虽然臭氧在平流层起到了保护人类与环境的重要作用,但若其在对流层浓度增加,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臭氧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影响,较高浓度的臭氧对植物也是有害的。臭氧制备:臭氧的产生方式主要有:电晕法、电解法、紫外线法、核辐射法、等离子体法等等。食品、医院及制药等企业已经投入应用的臭氧发生技术主要有电晕放电法和电解法。通常都借助无声放电作用从氧气或空气制备臭氧,臭氧发生器即根据这一原理制造。利用臭氧和氧气沸点的差别,通过分级液化可得浓集的臭氧。在紫外线辐射下,通过电子放射或暴晒从双原子氧气可自然形成臭氧。

1982年科学家首次发现臭氧减少的现象是在什么天空

1982年科学家首次发现臭氧减少的现象是在南极天空。 1982年科学家首次发现臭氧减少的现象是在南极洲的春季和夏季天。在当时,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叫做“哈勃望远镜”的仪器,对南极洲的大气进行了观测。他们发现,在春季和夏季天,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明显的减少,这种减少被称为“臭氧空洞”。臭氧空洞的出现是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氟氯碳化合物等化学物质的释放,这些化学物质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的减少。臭氧层的减少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臭氧层的保护成为了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之一。 1982年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减少,随后人们又在北极和青藏高空上空发现了类似的臭氧空洞.臭氧空洞的成因:一种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氯烃是导致臭氧减少的“罪魁祸首”.另外,寒冷也是臭氧层变薄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首先在地球南北极最冷地区出现臭氧空洞的原因.资料表明,臭氧空洞仍有可能继续扩大,欲使南极臭氧层显著恢复至少需要 20年的时间,而真正到2050年真氧空洞才有可能彻底消除.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臭氧空洞的成因:一种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氯烃是导致臭氧减少的“罪魁祸首”.另外,寒冷也是臭氧层变薄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首先在地球南北极最冷地区出现臭氧空洞的原因了.

地球上空的臭氧层会不会变薄?

虽然目前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变薄幅度低于前些年,但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承认,全球臭氧层变薄的趋势仍然存在。然而,从长远来看臭氧层变薄的问题并不十分严重。几十年来,氯氟烃的排放量减少了一半,而且将会越来越少。同温层中氯的增长速度也在放慢,到2050年,氯的含量将开始下降,2050年到2060年左右,臭氧层将恢复到正常水平,那时人们将可以看到真正的“正常”天气。

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目前对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产生的原因,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小处,是臭氧层缺失处。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平方公里的历史记录。最近几年,南极臭氧层空洞面积有所减小,但仍在20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的原因,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也有观点认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南极臭氧洞的发现使人们深感不安,它表明包围在地球外的臭氧层已经处于危机之中。于是科学家在南极设立了研究中心,进一步研究臭氧层的破坏情况。1989年,科学家又赴北极进行考察研究,结果发现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已遭到严重破坏,但程度比南极要轻一些。

为什么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更严重

工业上大量使用氟里昂气体是南极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而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而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主要因北极地区罕见长时间寒冬而形成,一度于4月移至东部欧洲、俄罗斯和蒙古国上空,使人们承受高于一般程度但并不持续的太阳紫外线照射。也就是说,北极的臭氧层空洞是因自然原因造成的,因此人为造成的南极臭氧层空洞比北极的更加严重。扩展资料:一般认为,在人为因素中,工业上大量使用氟里昂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氟里昂是比较稳定的物质,然而,当它被大气环流带到平流层(16公里~30公里)时,由于受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形成游离的氯离子。这些氯离子非常活泼,容易与臭氧起化学反应,把臭氧(O3)变成氧分子(O2)和氧原子(O),从而使臭氧总量减少,形成了臭氧洞。本来,在离地20公里~30公里的大气层内,是臭氧集中分布的地带,称作臭氧层,太阳辐射透过这层大气时,大量的臭氧吸收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0.20微米~0.30微米波段),大大减弱了到达地面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强度。若臭氧层的臭氧含量大大减少,则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会增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臭氧层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