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简介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对于徐志摩的介绍或看法,题材字数不限。
解析: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 *** ,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 *** 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徐志摩的一生简介
关于徐志摩的全部简介我来答来日方长mmgoLV.2 2019-02-14聊聊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液》。扩展资料:徐志摩的文学成就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晋文公重耳一共有多少个儿子?他死后谁当上了国君?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晋国一位极其出色的国君,政治成绩比较突出。这位国君最为出名的事件是他继位的艰难经历,一个被迫离开本国的公子,被父亲和继母陷害,不得不躲到母亲的国家苟且偷生。好不容易父亲死了,大臣们想要拥立他为国君,他觉得时机不到,没有回去,结果君位被弟弟夷吾所占。夷吾害怕重耳夺位,派人刺杀夷吾,威胁翟国不得保护重耳。在弟弟的各种迫害下,重耳只好离开翟国。后来重耳的侄子继位了,却更加想要杀掉重耳,于是重耳又遭受了许多刺杀和袭击。他流离于各个国家之间,像乞丐似的朝路边的老农求食被辱,还遭受了曹共公的恶心偷窥。这位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成为晋国国君的晋文公重耳,他的前半生我们已经说得差不多了,那么他的后半生呢,他死了以后呢,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后代呢? 晋文公有多少个儿子,从后来继位的晋襄公、晋成公来看,数得出名字的就已经有姬欢、姬黑臀、姬雍、姬乐。此外,晋文公和翟国季隗还有两个儿子伯、叔刘。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逝了,晋文公死后,将国君之位传给了逼的儿子姬欢。在晋文公的一众妻妾中,逼排行第二,大概是因为晋襄公温厚老实的品格,晋文公才将晋国教到了他的手里。否则,他为何不将晋国交给自己正妻所生的儿子姬乐手中呢?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也病逝了,他死后将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夷皋。晋人皆以为夷皋年幼,才七岁的幼童,根本不知如何执政,应该立一位年长者为君。而晋襄公的后代中并没有年长者,所以只能从晋文公的后代中挑选。早在公元前620年,赵衰的儿子赵盾就已经成为了晋国相国,掌管晋国的军政大权,他认为年长者中只有杜祁之子公子雍较为合适。他对公子雍的评价是“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而且,公子雍的母亲杜祁是一位有谦让风度的女子,这是有德的表现。杜祁曾经的确几次想让位置。杜祁本是周王室之女,身份尊贵,由于晋文公曾经受到了秦穆公的恩惠,所以将秦穆公之女文赢封为了正夫人,她是周王室出身,只好屈居第二的位置。晋襄公继位以后,她觉得晋襄公的母亲应该位于自己之前,就将第二的位置让给了逼。后来,杜祁又因为晋国的邻国北狄十分强大,而让位于出身北狄之地的季隗。这种谦让的品德使得很多人都对杜祁称赞有加,杜祁的风评很好。 赵盾的政敌狐射姑认为应该立辰赢的儿子公子乐为君,赵盾却极度反对这件事。他认为“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可是公子乐和他的母亲根本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狐射姑认为,辰赢曾经嫁过两任晋国国君,晋怀公和晋文公,立她的儿子,人民才能安定。可赵盾认为公子乐是“母淫子辟”,母亲辰赢在晋文公的姬妾中位于第九,身份低贱,儿子没有大的用处,所以才派到陈国这样的小国去,这对晋国根本就没有帮助。 晋襄公死后,晋国一番折腾,最终还是立了晋襄公的儿子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晋灵公昏庸无道,刺杀赵盾,反被赵盾侄子赵穿所杀。赵盾后拥立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 当然,经过上面的推断,晋文公已经有了六个儿子。然晋文公之姬妾中,仅仅是辰赢就已经排行第九,六位公子都是能够排上名号的姬妾所生。晋文公的其他姬妾说不定也为其生下了儿子呢,只不过没有被记载下来而已。
晋文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晋文公重耳的简介 晋文公是跟什么样的人
每到一个愿意接待他的国家是,当地的君主都喜欢赐给他女人。一开始来到舅舅的国家时候,就有一姑娘做了他的老婆,当重耳再次出发去流浪的时候,还对自己的老婆说二十五年没回来,你就改嫁。看到此处,我不禁笑了,这真的是真心希望自己老婆好吗。然而他的妻子说这么多年我的坟头草都多高了,但是我愿意等你。 之后在齐国,他又娶了个姑娘。日子过得舒坦了,他都不愿意再回来,只想跟老婆在齐国这温柔乡过一辈子。然而他的老婆充分发挥了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的功能,和他舅舅一起把他灌醉,然后送出齐国,让他去抢回王位子。为这事儿,他竟然还跟舅舅闹了脾气。 之后他继续流浪,最后杀死自己继位的弟弟,回来继承了王位。他在位的期间也是尽职尽责,抓住时机,充分发展,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大国。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国时期的晋文公重耳曾经在太子时期逃离晋国在各诸侯国间辗转流离。重耳受尽人间苦难,在外逃亡的十九年,他遭遇了各种待遇,有对他冷眼相看的,也有有恩于他的。重耳九死一生,经历重重挫折和考验终于重新回到晋国而且在众人帮助下当上了晋国君主。 在这样经历后,重耳自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王位,也非常看重他人的信任。他重要人才,推举改革,潜心治国,提升了晋国的国力,于是和臣子们一起开始征战他国,逐鹿中原。 在率兵攻打原国的时候,军中只配备了十天的粮食供给。他和手下们约定,用十天的时间攻克原国。到了约定的时间,晋军没有成功夺下原国,于是晋文公遵守约定,开始撤兵。有原国的细作告之,原国的粮草也将用完,只要再多三天就可以拿下原国,晋文公的臣子们也提出在拖迟一下时间,等待原国的灭亡。 晋文公听了他们的说法,郑重其事的回答,为了得到原国,而不遵守约定,是不讲信用,他不愿意这样做。晋文公仍然不改变想法,坚决撤退。而此时原国的子民看到晋文公是一个如此重承诺的君主,都甘心投降归顺晋国。其他的国家,卫国听到了这件事,也主动向晋国投降。这个典故被孔子得知后,就把它记录了下来,并且提出看法,认为晋国能如此得人心,只因为晋文公重视信誉,讲究信用。 后来的韩非子,写了关于这个征战的文章,他想借这个故事阐述的是君主要诚实守信的道理。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重耳还没当上国君流浪到楚国的时候,楚王亲自迎接重耳。楚王赏识重耳的才能,对重耳厚待礼遇有加,常常宴请重耳。有一次楚王在饭局中问重耳,我如此厚待于你,你用什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如果他日能重返晋国,当时晋国的国君,万一有一天晋楚两兵对战,晋国一定退避三舍,绝不主动进攻。 重耳流落到楚国的时候,晋国国内动荡,国君病故,秦国得知这个情况后决定扶持重耳当晋国国君。于是重耳离开了楚国来到秦国,在秦国护送下重回晋国,顺利复位。由此,重耳果然当上了国君,成为晋文公。那么他是否会遵守诺言不主动和楚军对战呢? 晋文公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君王,在国内实行整顿改革,使得晋国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实力变强大晋国面临着和楚国争霸的局面。楚国发动了对宋国的战争,宋国急忙向晋文公求救。 因为宋国曾经也有恩于他,但是帮助宋国就意味着要和楚军对战,这不是晋文公愿意做的事情,最后晋国的臣子献出了一个计策,建议晋文公去攻打曹国和卫国,因为曹,卫国刚和楚国联谊,曹,卫国有难必然求救于楚国,这样楚国会撤兵了。这个计策妙在既能解救宋国又不至于完全得罪楚国。果然晋文公派兵攻打曹国后,楚王决定撤兵。但是围攻宋国的楚将领成得臣却固执不听从命令。成得臣不甘心退兵,认为这样半途而废太可惜。而晋文公此时却把曹,卫两国都拿下了,成得臣得知后非常生气,立刻派兵去和晋军对战。宋国围困之难得到解救。 晋军看到楚军逼迫,晋文公立刻就下令退兵。晋军总共退了三次,一次三十里。晋军将领都劝晋文公直接和楚军对战,晋文公回答到遇到楚军,退避三舍,这是他和楚王昔日的承诺,如果楚军执意相逼晋军再战,这样也没有破坏这个承诺。 晋文公谲而不正 这个词是孔子对其的评价,咱们先来看看这个成语解决一个问题,“谲”的意思。这个字儿的意思是权诈,欺。晋文公这么一个得民心基本没有什么黑点的人,为什么会被孔子这样评价呢? 重耳一开始只是晋国的一个皇子,安静的学习读书交友。但是皇宫这个地方岂能容得下你这种身份的人,骊姬为夺皇位,设计陷害其他皇子。当然他们的父亲也是相信了,毕竟枕边风的威力巨大。在自己的弟弟选择反抗的时候,他选择“不与父战”,并且和自己的舅舅逃到了母亲的国家。这时候的重耳真的是完美的诠释了“我打不起我还躲不起”的真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是没有什么野心的人。 在翟国的日子非常舒适,特别是在自己有了老婆之后。身为一名皇族能有这样安静的小日子,对于当时没有野心的晋文公来说真的是非常完美啊。甚至是在自己的父亲死了,别人请他回去继承王位,他以没有给父亲守孝为理由给拒绝了。人家没办法,只好让他的弟弟继承。联系到后面的重耳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我觉得他这会儿的表现难道是在等一个时机? 弟弟一当上皇帝,就毫不犹豫的杀了两个请他回来的大臣,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的哥哥,毕竟想要高枕无忧,就必须斩草除根。而此时的重耳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家庭美满,生活和乐,并且已经在翟国过了十二年。 在得知自己的弟弟要杀自己的时候,不得已,他又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也正是这个契机使他最终夺回了晋国的王位。 至于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因为他有过一次以臣子的身份来召请周天子的事件。在孔子的眼里,这是严重不合理法的。即使你之前的种种表现都显示你孝顺并且有能力,但是这个行为就能显示出你的野心。而周天子之所以答应也是因为忌惮当时晋国的实力。
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素有“诗圣”之称,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我国现实主义诗篇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下面是我整理的杜甫的生平简介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参考。 杜甫的生平简介1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的生平简介2 杜甫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拓展资料:文学地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作品风格: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原生家庭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吗?
是的。原生家庭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与它相对应的是新生家庭。新生家庭是指两个人在结婚之后重组的家庭,而原生家庭则是指一个人未婚之前的家庭环境。
原生家庭承载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它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社会关系上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婚姻观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从心理建构来讲,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与学习环境都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决定着他们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容易影响人的安全感
原生家庭的伤害,其实是很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特别是经常吵架或者离异的家庭,会让孩子觉得这一切的发生,可能都是因为自己。而且随着家庭的破裂,孩子会觉得自己非常没有安全感,内心会变得非常恐惧与害怕。有的原生家庭,可能并没有出现婚姻的变故,但是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也会让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一切都不够好,所以非常不自信,不愿相信自己。
2、容易影响人的婚姻观
原生家庭的问题,其实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婚姻观。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并不是特别幸福,而且也影响到了自己,所以他们会非常抗拒婚姻。而且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也会让他们觉得,既然自己已经受到了这样的影响,那就没有必要再去组家庭、生孩子,免得自己的伴侣与孩子也会遭受同样的伤害。
3、容易影响人的交友观
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孩子,他们在交友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出现讨好型人格。因为在这类孩子的想法里,只要自己听话一些,也许父母就会对自己好一些,一个完整的家庭也许就还在。这种想法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交友,他们可能会无底线、无原则地去讨好别人,只为了换取别人与自己的良好关系。时间久了后,孩子交到的朋友并一定是真正的朋友,可能只是自己讨好换来的“朋友”。
所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巨大,而且成长的不可逆过程也决定了一个人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烙印再重新活一次。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决定性格的正是原生家庭,所以,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会伴随人的一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原生家庭真的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吗?
要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是会伴随一个人终生的。曾经我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个人的一生,而一个人不幸的童年将要用一生来治愈。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深有感触,由此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这部剧主要就是将孩子们之间的事情的,其中有一个片段就是要所有的孩子都站在一起,几个孩子围成一个圈,然后挨个去介绍自己的家庭。从不同孩子介绍自己家庭的时候语气、动作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成长环境是怎样的,那些从小就在爱得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有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心;而那些从小就是在不幸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真的是骨子里面就刻着自卑。
而且原生家庭不仅仅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同时还会影响到大家对婚姻的态度。试想一下,那些从小就是在父母恩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就能看到自己父母恩爱的样子,心里对爱情肯定是会感到向往的;同样的那些从小就是在离异的家庭中长大或者是从小就一直在目睹父母争吵的孩子,他们的心里真的是会对恋爱或者是结婚感到恐惧的。
我身边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妈的一个朋友就跟他的丈夫没有办法好好生活,天天不是吵就是闹,而且有些时候她的丈夫会将气撒到孩子身上,后来有一次她的儿子就说他自己根本不敢谈恋爱,对婚姻真的是恐惧的,他害怕自己恋爱结婚之后也跟他的父亲是一个样子,所以到现在他都不敢去谈一次恋爱。所以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很大的,只不过不同的情况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就看是能够治愈一生还是需要一生去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