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倭刀

时间:2024-09-30 12:07:49 编辑:阿旭

日本刀和武士刀有何不同

日本刀和武士刀有何不同提起日本武士,就不能不说武士刀。的确,在当今很多人看来,武士已经和武士刀融为一体,成为了武士文化乃至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各种题材、尤其是表现战国时代的游戏及影视作品里,日本武士手持武士刀施展华丽的刀法杀人如切菜,好不威风。但实际上,战国时代的各大名鲜有靠武士刀打天下的。而且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武士刀的概念往往极易与日本刀相混淆。在不少人眼中,似乎只要是日本刀都可以冠之以武士刀之名。殊不知,这其实是不了解日本冷兵器历史而造成的误解。那么,日本刀和武士刀有什么不同?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又是靠什么驰骋疆场的呢?日本刀的发迹一般人认为,日本是从唐朝引进制刀技术后才出现了日本刀。但实际上,日本刀的诞生远比这要早得多。早在古坟时代中期(约200年前后),日本本土就已经出现铁制刀剑。从稻荷山古坟出土的“金错铭铁剑”制作于471年,是为纪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绩而作,刀上刻有115个汉字,足见日本刀并不是唐刀的子孙。当然,在引进了唐刀的生产技术后,日本刀无论是从形制还是性能上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但它与武士这一身份紧密结合在一起,确是很晚以后才发生的事。早期日本武士之间的战斗,是以“骑射”为主要样式,在马上挥刀或下马持刀对砍并不常见。这大概是因为当时日本国内战争比较类似于欧洲中世纪骑士之间的决斗,更像是贵族之间的竞技比赛,交锋前双方甚至还要互报家门。随着武士阶层日趋乡土化,特别是平安时代后期的“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后,武士门第势力增大,武士间的战争也逐渐褪去了竞技的外衣,开始变得血腥。因而这一时期前后,日本渐渐发展出了太刀、打刀、胁差、薙刀等多种兵器,这些连同长枪在内,都被统称为“日本刀”,在当时和武士身份也没有什么联系。日本刀里门道多日本刀中最为大家熟知、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要属太刀。太刀是一种大型刀,它和打刀在形制上差不多,但长度更长,也更为适合在马上挥砍。因为这些特点,太刀经常被作为指挥刀使用,长长的刀身挥舞起来,让舞刀者显得威风凛凛。可也正因如此,太刀较早地失去了实战意义。到室町时代,太刀逐渐成为礼仪用刀,开始追求更长、更薄,变得极其精美。而将太刀的弧度、长度变小后生产的打刀,因为既方便携带,又能够胜任劈刺、挥砍等多重任务,逐渐成为日本刀的主流形态。打刀是古代日本刀中最常见的一种,它舍弃了观赏性的特点,强调实战性。刀身较太刀直,佩戴方式是刀刃向上,放置的时候大多采用卧式刀架。幕末时期大量幕府武士和倒幕武士都佩戴打刀,因此在那个时代,武士之间说“刀”,实际上就是指打刀。胁差的长度较打刀更短,一般在30至60厘米之间,基本上只能单手持握。因此,它很适合被双刀流者使用(一手持打刀,一手持胁差),或在狭窄空间内使用。佩戴时,放置在怀中与打刀一起佩戴。而短刀比胁差更短,形制上更像一把匕首。武士在拜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时,需要将打刀和胁差取下才能入室,但短刀可以留在身上。故而相较于其他的刀,短刀更能被视为武士的象征,它也经常被用来作为剖腹的工具。至于薙刀和枪,则属于长柄兵器。其中枪为双刃,类似于中国唐代流行的双刃陌刀,但相比于陌刀更强调刺击的能力。薙刀则为单刃,类似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刀刃弯曲,便于挥砍。这才叫做武士刀战国时代,因为战事频繁,刀剑的需求量极度膨胀,几乎是到了人人持刀的状态。直至丰臣秀吉初步统一日本后,于1588年颁布《刀狩令》,全面收缴民间武器,不允许百姓阶层拥有打刀、长枪、弓箭、铁炮(日式火绳枪)等武器。当然,因为百姓会有狩猎或驱赶野兽的需要,《刀狩令》执行的并不彻底。但自此以后,到江户时代,按照相关规格持有日本刀成为只有武士阶层才有的特权,日本刀这才能和武士刀划等号。武士对待武士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礼仪程序。这套规矩纷繁复杂,可以说简直到了严苛的程度。例如,在家中摆放时,刀架从上到下要按照长度依次摆放短刀、胁差、打刀(或太刀,但江户时代身挂太刀的武士已经很少见了)。出门时,刀一定要配置在身体左侧,便于拔刀。到幕末时期,随着太平盛世的持续,日本刀开始盲目追求华美的刃文,渐渐脱离实用性。另外,这个时代镡、小柄、目贯、笄等刀装开始发达,再通过镶嵌、色绘、透雕等手法饰之以金银,整个刀具从里到外尽显奢靡。到这个时候,日本刀已经空有“武士刀”之名,而全无其实了。枪炮才是王道说完了日本刀和武士刀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说说战国时代武士打仗的主战兵器是什么。我们知道,刀的优势在于劈砍,但由于作用距离短,在实战中必须尽量接近敌人才能发挥作用。这就对刀的使用者有提出了较多要求,如果没有相当的武术功底和一定的身体素质,双手或单持刀去和敌人肉搏无异于自杀。而在以集团作战为基本样式的战国乱世中,各大名军队的主力多是缺乏足够训练、文化水平较低的农兵足轻,所以相对来说易于操作、且更为实用的长枪就成为了各门各派的首选兵器。在反映战国时代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见两军官兵挥舞着如林的长枪进行搏杀,而不是用打刀或太刀。事实上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战事不断升级,各大名发动的兵员越来越多,连枪的数量都不够用了,以锹、耙、铊为代表的农具都成了武器。毕竟这些农具是长柄的,用起来就是比短柄的刀更容易上手啊!除了长柄的枪外,战国各大名最青睐的武器莫过于铁炮(日式火绳枪)。传说中16岁的织田信长前往正德寺拜访其岳父兼竞争对手斋藤道三时,便在队伍中布置了500名铁炮手以壮声势。当然,对于信长是否凭借铁炮重创了武田骑兵队,或是“三段击”战术是否在战国时代使用过等争议,笔者无意在此进行论述。但无可辩驳的是,铁炮确实在战国时期的日本大行其道。1600年,“奥州独眼龙”伊达政宗向最上家派出一支援军,其兵力构成据《伊达政宗最上阵觉书》记载,共有骑兵330人,弓箭手220人,长枪足轻650人,铁炮足轻1100人。由此可见,这支军队中半数以上的人都装备了铁炮,称得上是准热兵器部队了。即便是地处偏僻一隅的陆奥军团,其也是将铁炮当做主力兵器使用,冷兵器不过是用来掩护铁炮手从容射击而已,铁炮的“受宠”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唐刀、日本武士刀、苗刀,有什么区别

唐刀、日本武士刀、苗刀有什么区别?唐刀是唐代常用的四类刀的统称(仪刀-护卫高级官僚出行的仪仗用具;鄣刀-自卫用的短刀;横刀-士兵随身佩戴的战刀;陌刀-双手长刀),其中属横刀流传最广。横刀刀身笔直,长度多介于67.2-89.6CM之间。它采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包钢工艺,采用双淬火,既保证了刀刃的锋利,又保证了刀身的韧性,使得刀身整体不容易变形,经久耐用。日本武士刀日本武士刀是基于唐横刀改造而来的。我们一般说的武士刀指的是太刀,特征是刀身弯曲弧度比较大,刀柄向后弯曲,最长可以达到1.5米长。这种比当时的日本人个子都高的长刀,更适合用以对付骑兵。苗刀苗刀,因为刀身修长,望之如麦苗,故被称为苗刀。苗刀是仿制日本大太刀出现的,刀身弧度比较小,介于唐刀和武士刀之间,但长度比大太刀更长,大概120-160CM。苗刀在明代得到了推广,曾经是皇家御林军的标准装备。北可抵御蒙古,南可抵御倭寇,在实战中作用很大。总之,以刀身弧度来说,日本武士刀>苗刀>唐横刀,以刀身长度来说,苗刀>日本武士刀>唐横刀,而以开刃面积来说,则是日本武士刀>苗刀>唐横刀。可见,这三把刀的使命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唐刀坚而重,更注重劈砍破甲能力;武士刀则轻盈锋利,更注重切割能力;苗刀则是武士刀的加强版。那么究竟哪把刀更厉害呢?如果是两名体力耐力观察力都完全一样的大侠,那自然是要遵循“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拿最长的刀(苗刀)的人优势最大。但事实上,这样的可能极为少见,追根究底,武器的厉害程度还是远远比不过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应变能力。要知道,厉害的永远是拿刀的人,而不是武器本身。

狼筅到底是什么样的武器

狼筅到底是什么样的武器 狼筅是明代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武器,以带有枝丫的整根毛竹制成,顶端装有矛头。狼筅长一丈五尺,总重七斤,顶部矛头重半斤。现代人画中的狼筅狼筅的枝丫最少要有九层,如果能达到十层或者十一层则更好,要是毛竹本身的枝丫层数不够,就需要用其他树枝补足层数。除了最下面的两层之外,其余枝丫的末端都要安装倒钩。狼筅的重心要靠后,如果根部太轻,就要用其他的木头接续。总之,宁可根部偏重,也不能顶部偏重。各地制作狼筅的材料不同,浙闽使用毛竹,两广地区使用簕竹,比毛竹质量更好。制造狼筅时,要用火烤,再用熟桐油去浇灌,这些手段的目的可能都是为了防蛀,为了增加杀伤力,狼筅的倒钩上还可以喂毒。毛竹《筹海图编》里说,狼筅兵要从猎户出身的人中选择,《纪效新书》里则说,狼筅手必须力大。作战时,狼筅手要站在阵线的前方。狼筅的枝丫能够为士兵提供一定的防御,敌人用刀很难砍断多层竹,用长矛的话,虽然可以突破枝丫的阻碍,但刺杀效果也会下降。狼筅虽然装有矛头,但因为形体笨重,不像一般的长柄兵器那么灵活,因此进攻能力不足。作战时,狼筅手一般会和长矛手、镋耙手等配合作战。电影中的狼筅狼筅虽然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他更大的意义在于为士兵提供心理上的安慰。戚继光说,士兵平常训练的再好,上阵时候也会害怕,狼筅枝丫蓬大,能够遮挡军队,为士兵壮胆。从心理学角度上讲,狼筅的存在可以让士兵觉得自己有东西可以依靠,是安全的,但如果士兵本身战斗意志足够高,那狼筅就无用了。戚继光也说过,狼筅看着没什么用处,但实际是行伍之藩篱,一军之门户,但对于百战精兵来说,狼筅就是绝对的累赘了,但狼筅也有自己独特的用处,《纪效新书》里说,如果遇到敌军的旗手,就可以以三四杆狼筅压住旗子,然后长枪手趁机刺杀旗手,古代作战时,旗帜的作用非常重要,能够打掉对方的旗帜,对于战斗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武备要略中的狼筅狼筅进入明军的装备序列,是从和倭寇作战时期开始的,倭寇的阵型松散,而东南地区有大量水田,在这种情况下,步兵组建阵地常用的拒马和蒺藜都没有用处,所以才使用狼筅。配合盾牌使用的狼筅早期的浙江兵因为缺乏训练,往往在作战时丢掉狼筅逃走,反而影响己方的兵马进行机动,因此明军便不爱使用狼筅,后来经过训练,南方明军每逢战阵必用狼筅,结果百战百胜,连北方军队也开始学习使用狼筅,但北方气候干燥,狼筅的枝丫很容易干枯掉落,另外北方边军的敌人是满蒙少数民族武装,这些人善于骑兵作战,狼筅面对骑兵时毫无用处。

狼筅的介绍

狼筅(音xiǎn),古代兵器之一。又名长枪,亦称做狼牙筅,狼筅原是明朝矿工起义军发明,后为戚继光抵抗倭寇时所操练“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之一。其械形体重滞,械首尖锐如枪头,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呈节密枝坚状。附枝最长60厘米,最短25厘米。杆长5米。头与杆均为铁制成,重约3500克(纪校新书称牙筅重7斤,旧制1斤16两约600克,所以应该是4200克),均为力大之人所使用。其技击方法主要有:拦、拿、挑、据、架、叉、构、挂、缠、铲、镗等。

戚继光抗倭都使用了哪些武器呢?

在古代的时候,有着许多战功无数、战无不胜的军队。但是以姓氏命名的军队却少之又少,戚家军属于其中的一支。戚家军是大明王朝中期的王牌部队,他们在南方丘陵地区剿过倭寇,北方沙漠抗过蒙古。他们为明朝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支军队的缔造者就是抗倭明将戚继光,他本人不仅武艺高超,而且精通兵法和武器研造之法。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的时候,先后发明了狼筅,戚家军刀,藤牌和虎蹲炮。但是这些经典武器并不是由戚继光独自一人研制而成,属于戚家军的共同成果。同时也正是这些武器在戚家军与倭寇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为戚家军使用的狼筅狼筅与藤牌都属于戚继光编制的鸳鸯阵的制式武器,狼筅擅长进攻,藤牌擅长防御。这两款兵器的配合结合其它武器将鸳鸯阵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藤牌还可以防御住当时的子弹。戚家军前期与倭寇作战的时候,发现倭刀对当时中国的军刀有着压倒性优势,因此大为改革,发明了戚家军刀。这把刀融合了倭刀和中国刀的优点,从此对倭刀形成了优势。戚家军除了兵员素质高以外,也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为了减少运输的麻烦,戚家军大量装备了虎蹲炮,这款火炮运输方便,机动灵活,便于使用。它可以说是古代版的“迫击炮”。图为戚家军使用的盾牌戚家军创造的这些武器,不但影响了当时的战争形势,而且对后世影响也较远。清朝时期,清军与外国作战的时候,就曾使用过虎蹲炮和盾牌。当时还取得不错的战绩,由此看来戚家军发明的武器战斗力强大,生命力也足够顽强。

据说戚继光曾用竹竿杀倭寇,他为何不用杀伤力更强的兵器呢?

戚继光作为著名的民族英雄,但是在低于外敌入侵的时候,用的确实竹子来制作狼筅,要知道,竹子毕竟只是植物作物,并非金戈铁马,肯定是不利于战争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戚继光却只能选择竹子作为武器,这一方面来说是因为竹子比较柔韧,利于锻炼;另一方面,嘉靖年间,由于官员的贪污腐败,也给戚继光的军饷不给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戚继光的部队补给严重不足,可是上战场又不能没有武器,在万般无奈的境地下,只能用竹子作为武器。一、明朝官员贪污腐败严重,军饷严重不足。嘉靖年间,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军饷的贪污尤其严重。戚继光作为前锋,虽然是带兵上战场的,但是后方的补给都被贪污了,军饷的严重不足,自然是会影响战斗力的。要知道,戚继光在建立戚家军的时候,是设立了军工制的。重赏之下才有勇夫,戚继光为了解决军队的军饷已经很难了,实在是没有能力再贴补武器的花销。二、竹制兵器比较轻便。没有了硬核的武器,戚继光就会在其他兵器上下功夫,因为竹制品相对比较轻盈许多,所以戚继光就选择了用竹制品作为武器。其实竹子的挑选也要花费大量的功夫,但是制作起来,相对却要快一点。竹子的顶部还是要装上铁枪头,两边的枝干部分再用火熨烫的有钩子,灌进桐油,加上毒药,也是很厉害的武器,被称作竹狼筅。三、戚继光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明朝那么腐败的情况下,戚继光却没有退缩,反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做出了竹狼筅这种武器。狼筅长五六尺,粗二尺,使用的时候还需要很强的臂力,但是依然成为了当时戚家军的重要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