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唐宋的铁甲,到明清为何被替换掉了?
因为铁甲到了后期就没有任何作用了,在以前往往都是为了防御敌人的兵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大多数战争都用上了火炮和火铳,在这种武器面前,再坚硬的铁甲也是扛不住的,所以说那个时候大家纷纷开始换上了棉甲,不仅仅保暖效果增强,行动也灵活了很多。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在古代打仗的时候必须要用上盔甲,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身上都会带着盔甲,因为这个可以让自己的防御力大大提升,但是不少影视剧当中很多人会发现,在明清时候的盔甲和以前唐宋时期三国时期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像以前的盔甲都是以皮甲或者是铁甲为主,而到了明清时期,盔甲就不用铁来做了,反而棉甲比较多。这个原因就和盔甲的质量有关了,首先铁甲是用铁来做的,而古代铁矿石的产量不算太高,所以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上铁甲的,像那些普通的士兵,他们用的就是普通军服,而不是铁甲,所以说他们在战场上面依然很容易战死,但是像那些高级将领他们用的就是比较坚固的铁甲,所以说防御力自然也就强了,但是要知道铁甲的重量是很重的,一般的人光光背上去就已经非常累了,更别说拿上去打仗了。而是到了冬天的时候,如果在北方地区打仗穿铁甲也没有任何保暖作用,所以说后来他们就发明了棉甲,棉甲里面放了棉花就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加上防护性也非常不错,所以说这样东西总比铁甲好多了,棉甲在南方地区也是非常流行的,因为在南方气候非常的湿热,所以用铁甲的话很容易出现生锈的情况,所以说用棉花做的棉甲就不容易生锈,保暖也要加强很多,虽然防护力不如铁甲,但是要知道当时战争已经普及火炮等等兵器了,所以说哪怕你穿铁甲,依然是挡不住火炮的攻击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越灵活越好。
秦汉至唐宋的铁甲,为啥在明清时期被棉甲所替代?
综合国力之中,军队力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和谐和稳定,以及对外部势力的震慑和威慑。若是国家军队实力低下,那么无疑是国家的一大灾难;毕竟军事实力不能和敌人相匹敌,就会屈之于人下随时面临被攻打覆灭的危险。而军队实力的强弱与武器装备有很大的关系,武器战甲强大先进则军队实力愈强;反之则是愈弱。在冷兵器时期,铁甲在战场上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在秦汉至唐宋时期军队配备都是以铁札甲为主。秦朝时期的铁甲主要是青铜材料为主制作而成,战甲里面真正含铁片的较少。而汉朝时期的铁甲则在秦朝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出现各种防护能力的战甲;并且战甲中的铁片含量增多。等到了唐朝时期铁甲的制作工艺更加的精良,吸收了中亚地区的战甲设计;战甲的防护能力变得更加强大种类也是多样的。宋朝时期可以说是铁甲的巅峰时期,一副战甲里面含千多块铁片;其防御力不可谓不强大。可是随着战场上火器的逐渐盛行,铁甲逐渐被舍弃;到了明清时期铁甲已被棉甲取代。这是为何?其实明清时期被棉甲取代的不是铁甲,而是秦汉以来制作的铁片含量稀少的铁札甲;唐宋的铁甲并没有被取代,还是存在铁骑军、重甲军这样的军队。而棉甲里也是放有铁甲片,只是放在里面难以被人看到而已;这类棉甲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布面铁甲。在布面铁甲中,也是分有明甲和暗甲两种类别。明甲就是铁甲片显露在外,满清的努尔哈赤留传下来的那套战甲就是放置在外的明式布面铁甲。而暗甲则是把铁甲片放置在内,所以人们自然就看不见铁片;误以为仅是做样子的假把式。铁札甲之所以会被布面铁甲取代,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性价比低于棉甲。不仅是它的制作成本,其重量也高于棉甲;甚至就连防御力都还略不如布面铁甲。就它们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而言,铁札甲仅是在铁片上打几个孔。其中最低打四个孔最高则不限,一般的标配是七八个孔洞;然后通过这些孔洞把铁甲片编织起来。布面铁甲的制作和材料就要简单很多,它只要用一到三个泡钉就能把铁甲片钉在棉衣上。这么简单的制作工艺,却能得到比铁札甲还要略高些的防御;铁札甲如何会不被取而代之。当然了,这跟战场上环境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元代以前和元代以后,这两个阶段对于战术的运用和兵种结构的变化是颠覆性的。自元代开始棉甲就已逐渐在华夏盛行,因为元代以前战场最要是步兵的天下;步兵组成的方阵那时可谓是无往不利,但是步兵也是会被克制的。比如在唐朝初期,李渊当初能获得天下,靠的就是一支强悍的骑兵。骑兵的机动性把步兵克制的很死,所以他手中的骑兵是作为杀手锏一般的存在;轻易是不得动用的,毕竟骑兵耗损过后可比步兵要更难以恢复。而到了元代至元代以后,骑兵则成了战场上的主要力量。不论是蒙元还是满清,骑兵一出那就是横扫中原的威势。当快速机动性强的军队成了战场主力,军队装备的配置上自然也要随之做出改进和调整。而且元朝以后已不再是冷兵器时代了,火器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战斗武器;所以棉甲就这样应变化而生。布面铁甲的优势有很多,其一就是它轻便穿戴它不会有太多的负重感,在马匹冲刺的时候既可以减轻士兵的负担又保障的士兵的安全。其二,则是它比铁札甲更能抵御火器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士兵的伤亡。到了明朝时期军队的披甲率其实不高,主要是随着火兵器的盛行一般的战甲已经抵御不了火器的攻击;所以明朝的战甲不多且还是以劣质的铁甲居多。除此之外,还有两大主要的方面。这第一方面是明朝的户籍制度使得工匠成为国家的奴工再没有人生自由,只能按照朝廷需要定制多少战甲就生产多少。而且明朝工匠干再多的活工资也是微薄的,连糊口都难且后代还要继续为奴;所以工匠们自然就失去的工作的积极性,只是勉强应付了事战甲的质量很没有保障。另一个方面,则是明朝军队在满清崛起之前没有像样的对手。要知道蒙古虽有骑兵但只有少量精锐部队才时人马具甲的重骑兵,其余的都是无甲覆盖的轻骑兵。当时肆掠明朝沿海的倭寇也仅是缺少战甲的小股海盗,所以敌人的弱小使得明朝军队没有披上大量的战甲作战的必要;只要佩戴胸甲就能对敌。因此,明朝的军队完全就无法抵御满清的铁甲部队。但是随着清军大量装备火器,清军的重甲也就逐渐被淘汰。虽然清朝的骑兵也会装备马刀、弓箭等冷兵器,但是还是会拿着火枪出征对敌。而且当清军的敌人也大量装备可以射穿战甲的重型火枪后,清朝就没有再维持重甲部队的必要了。这样一来,就能省下这笔资金让军队配备更多火枪和火炮。其实棉甲能在明清之际被普及,是因为棉花在元朝传入华夏后逐渐被推广。到了明朝之时朝廷更是大理推广棉花的种植,使得棉花大规模应用到棉甲的制作当中。可以说随着培养和种植棉花的技术成熟,再加上宋代起纺织技术的大幅度提升;棉甲最终在明末清朝取代了铁甲,成为满清军队的制式装备。不过当越来越多的新型火器出现后,棉甲到后来也被淘汰了。毕竟这样的武器连盔甲都抵御不了,更何况是布面的棉甲呢。因此,到了清朝的中后期士兵甚至干脆穿上布衣;这样又可以节省一笔资金用于军事方面。简而言之,棉甲取代铁札甲是战争形势转变的必然结果;跟现代的防弹衣是一个性质。
历史上的纸甲为啥比铁甲受士兵欢迎?难道纸甲比铁甲坚硬?
说到纸做的甲其实仔细的分析看的话,会发现这个玩意真的不行,见水就完全没用了,但是其实在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纸甲其实是要比铁甲更加的受到士兵们的欢迎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个也还是有说法的,话说是不是纸甲在某些时候要比铁甲坚硬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
无论是什么甲,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士兵,减少其受到的伤害。
看到纸甲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不是先入为主的认为柔软无力,不堪一击呢?这个其实也是有原因的,老舍的《四世同堂》里,其中有一段写的就是,某人日本人收集纸,混在棉布里,给伪军做军服。顿时,觉得恶意感满满。
但是中国古代的纸甲,却不是这种粗制滥造的货色。
听着叫纸甲,其实是含有布的。古代的纸甲,是一种简易的护身甲,以硬布裱骨,再用纸筋搪塞而成。
因为材料的问题,纸甲肯定是比铁甲要轻便的多。舒适感也肯定是遥遥领先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户体验不错。
从唐宣宗时期被发明以后,纸甲多用在南方士兵身上,更是水兵的标配(轻便)。
但是实际上的性能如何呢?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防护能力。
出乎意料的是,纸甲除了不耐用以外,在防护能力上,是不输给铁甲的(有电视节目做过这个实验,纸甲的防护能力不输给铁甲)。
为什么纸甲会比一些铁甲还受到古代军士的欢迎呢?
古代战争中,长期以冷兵器近身肉搏为主要作战方式。为了增强自身防护,铠甲是古代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铠甲的材质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金属材质,还有皮革、石质等等,甚至还有纸甲。而且在很多时候,纸甲比铁甲还要受古代士兵欢迎,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纸甲的历史溯源纸甲在中国古代的应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纸甲就已用于实战。《南史》记载,“乃聚兵为固守计,召王侯分置尚书都坐及殿省。尚书旧事,悉充纸铠”。《新唐书》也记载,唐宣宗时期的河东节度使徐商,为了弥补军队铠甲装备不足,曾经“置备征军,凡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洞”,造了一千多件纸甲,而且经受住了实战检验,可以抵御强弓硬弩的射击。二、纸甲的重量远远轻于铁甲,便于长途跋涉,可以大幅节省士兵体力古代士兵作战时,往往要身穿铠甲全副武装,动辄长途跋涉千百里。而铁甲有一个明显缺陷:非常沉重,如宋代铠甲的代表“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全套铠甲重量约合69斤。其他种类的金属材质铠甲,轻的也有三四十斤。可以想象,一个成年人穿上几十斤的铠甲行军打仗,极大消耗体力。而纸甲由于本身材质特性,在这一点上完胜铁甲,既轻便又坚固,穿上纸甲作战,便于长途跋涉,作战时也不会额外消耗太多体力。因此纸甲显然更受士兵欢迎。三、纸甲的成本远低于铁甲古代很多朝代,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实行“府兵制”,士兵的兵器装备都需要自备。一身铁甲的制作和购买成本,对一般平民之家而言,堪称一项沉重负担。而纸甲的制作成本就要低廉的多,故此深受古代士兵欢迎。纸甲重量轻,防护作用不错,成本低廉,使得它成为古代士兵的最爱,也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