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贾湖聚落的布局?属裴里岗文化一类遗址的聚落特点?
1980年,舞阳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1983年,村民要求在遗址的西区规划宅基地,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特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郭天锁、陈嘉祥等来到贾湖对遗址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
1984年,省文物研究所又派张居中带队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发现灰坑19个,墓葬14座。
1985年秋和1986年春,分别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和第四次发掘,揭露面积355平方米,请河南医科大学对人骨进行了鉴定,同时确认了3支七孔骨笛。
1986年9月到12月,进行第五次发掘,揭露面积556平方米,并确认了依次扩建的多间房。
1987年3月到6月,进行了第六次发掘,郑州大学实习生参加发掘,此次规模较大,揭露面积1269平方米,发现了契刻符号和陶窑。
2001年春,由中国科技大学考古系副主任博导张居中教授率队发掘。经过5年的7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700平方米,清理房基53座,陶窑13座,灰坑336座,墓葬445座,瓮棺葬32座。
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主要分陶、石、骨等几大类,出土文物及标本4700余件。其中陶器及出土文物标本2548件,大多为红陶,火侯较低。已使用轮制,主要有生活用的陶鼎、陶罐、陶壶、陶缸、陶盆、陶碗、陶甑、陶纺轮、陶支架、陶锉等。以上部分装饰有绳纹、纹蓖附加堆纹等。
石制品共出土1147件,品类主要有:生产工具类如石斧、石铲、齿刃、石镰、石刀、石凿、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石纺轮等。装饰类有:绿松石坠饰、圆形穿孔石饰、柄形饰、穿孔石饰等,制品大多制作精巧,磨制光滑。
骨制品文物及标本1009件,主要器类有:渔猎用的骨镖、骨镞、网坠。缝织用的骨锥、骨针、纺轮等以及宗教用品骨笛、杈形骨器及龟腹内装石子。
另外,还有反映稻作农业起源的碳化稻米、植物果核等。
贾湖遗址的重大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骨笛。经过7次大规模发掘出土骨笛共30余支,第2—6次发掘出土骨笛25支,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7支,残笛6支,未成品2支,第七次发现3支,另有几支古笛残片。这些骨笛大都出自墓中,并且随葬品较多,其中有一个墓葬随葬2支,骨笛专家推测应为当时部落首领,如其中一个墓中随葬器物60件,表明当时墓主的身份相当显贵。在这些骨笛中,笛孔有2孔、5孔、6孔、7孔、8孔之分,大部分为七孔笛。这些骨笛长大约都在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音孔直径0.3—0.5cm。经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备七声音阶,能吹奏现代乐曲旋律,其制作材料系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规范,形制固定。其资料已被刊载在英国著名刊物《自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是贾湖遗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二)酿酒材料的发现。2004年,根据中国科技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试验室联合研究的成果,经对贾湖出土的陶器内壁附着的残留物进行测验的结果表明,九千年前的贾湖先民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其成份主要是稻米、山楂、蜂蜜等。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关酿酒的实物资料。(三)在遗址内出土的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四)在遗址内出土的一批碳化稻米,经鉴定已为人工栽培稻,对研究淮河流域稻作农业起源以及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在贾湖遗址的墓葬中发现的成组葬龟,以及骨笛,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六)在遗址内发现,八千年前的贾湖人已将狗驯化家养了。国内专家已公认狗的家养始于贾湖,一些专家学者已确认猪的家养也始于贾湖,还有牛、羊及龟、鹤等动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裴里岗文化是什么新石器时代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汉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
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证明早在8000年前,汉族的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
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始末
有8000年光辉历史的裴李岗文化闪烁于世界的东方,它的发现绝不是偶然的,具有戏剧色彩。1956年秋,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培训班结束后,新郑县的文物普查工作开始,在文化馆王正科的主持下,分工负责,分片包于。 1956年冬普查进入西北区,有人沿洧水河西上,在人和寨北穿过洧水河,继续北上至云湾大队裴李岗村,在村南一家窑洞的院墙上,发现一块红色的长约60公分,宽约30公分,厚约4公分,像鞋底形的石头,正面有1—2公分深的触磨痕迹。背有左右对称的四个短足,墙缝中还塞着一个断了两截的石棒,长约40公分,直径约5公分,当中触磨有1—2公分的痕迹,形成两头粗,当中细的形体。第二天,普查人员按照群众指点来到裴李岗村西的一块台地上,仔细对四周地形作了观察,在地西头两块叠差l米多深的土层中看到露着一点头的东西,用铁铲一点一点的刨出来一看和昨天的那件东西一模一样,只是比那个较为完整,另外还有一个石铲和陶片。说明这里一定是很早以前人类在这里活动过的地方。从此以后新郑县文化馆文物展室里又多了一种新石器。新郑石器的发现惊动了中央和省文物部门,也惊动了邻邦县市。1957年省文物工作队派专家裴明相同志前来考察指导,看了新出土的石磨盘、石棒,又亲自领他到裴李岗石器出土的地方。在村西头小沟内地表层又发现了石铲、石斧和陶片。在三天的考察中,他不断和馆长王正科交换意见,他说:“对,可能是很重要的古文化遗存。这些东西现在在全国还没有见过,要尽快上报,做好保护。”1964年郑州晚报、河南日报相继刊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很多群众和干部知道,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器物是文物.是从裴李岗遗址中山土的。以后参观的人多起来,外地的专家,学者和文物爱好者.来参观指导的人也多起来。如省文物工作队的刘东亚、欧正文、赵世刚、郝本姓等都先后来到新郑,他们都一个 共同的观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其出土的器物从来没有见过。1957年以后,经过几个重大的政治运动,也从来没有对裴李岗文化遗址轻视过。并且还加强了对裴李岗、西河李两个村的群众宣传教育。给他们宣传党的文物政策和文物知识,收集了历年来群众在岗上耕作发现的遗物。群众纷纷捐赠文物。队长李镇顶、李保乾,群众李群生、李炳灿、裴连堂、张玉枝等人,不到一小时,就捐赠石斧、石铲、石镰等器物20多件。从1956年到1973年这十几年中,不断有上级专家和外地学者亲临指导:如省文物工作队的裴明相、安金槐、欧正文来得最早、时间最长、次数最多;还有刘亚东、李得保,马世之、郝本性等。经过反复探索,试掘论证,其结果都是相同和近似的,都认为裴李岗这块台地是个遗址,内涵丰富,可代表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殊石器是当时人类加工谷物使用的工具,古代农民加工谷物用石磨和石碾在专家的启示下,裴李岗出土的器物有别于其他地方,是一种新型的新石器,又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又发现于裴李岗西台地。所以,从1960年以后再给他人介绍中很自然的就叫起了裴李岗文化遗址。裴李岗文物遗址从1956年发现到今天已经半个世纪了,在50多年里经过曲曲直直反反复复的探索、试掘论证,科学鉴定,从210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其文化内涵是8000年前人类的文明史,它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段空白,给进一步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裴李岗文化遗址在哪?
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发掘出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
遗址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文化层厚1至2米,内含遗物极少。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坑呈长方形,边缘不整齐。随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制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型石铲等。陶器均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钵、筒形罐等。出土的木炭标本经测定,距今约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
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