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哭泣的女人图片

时间:2024-10-04 20:32:27 编辑:阿旭

毕加索十大最著名的画

毕加索抽象名画有《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三个音乐家》、《和平鸽》、《老吉他手》、《镜前少女》、《哭泣的女人》、《坐着的女人》、《朵拉与小猫》、《生命》等世界名画。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雕刻家、版画家、陶艺家、舞台设计师、诗人和剧作家。他大部分的成年生活,都是在法国度过的。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画出了很多著名杰作,他以与乔治·布拉克,共同创立立体主义运动,建造雕塑的发明,拼贴画,以及他帮助开发和探索各种风格而闻名。油画作品《老吉他手》作品里面一个弯着腰的人拿着吉他,是毕加索在1903年画的,画里面的人物是毕加索刚刚自杀死亡的好朋友卡萨吉马斯。《哭泣的女人》是一幅油画作品,画中是一个哭泣的女人,毕加索画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形象。这幅画表现出他的艺术才华,通过奇妙的艺术作品获得了很多人的赞誉。《镜前少女》是毕加索1932年3月画的,这部作品画出了玛丽-泰伦斯的形象,作品以立体派描绘女人形象。再结合古典派风格画出来的,是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格尔尼卡》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画作,这幅画的风格是田园和史诗的结合。从画中可以看出来画家描绘的是,战争的悲剧和无辜老百姓的痛苦。

毕加索著名的画作有哪些?

1.毕加索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格尔尼卡》、《和平鸽》、《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2.各作品简介:
《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作,1907年,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威农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威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卡思维勒像》 是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思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Reina Sofía Art Museums)馆藏。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和平鸽》
《和平鸽》是为联合国专门创作的世界友谊作品,从此和平鸽来代表和平。
布拉克出生于塞纳河畔阿尔让特伊的一个漆工家庭,其父亲和祖父都是业余画家,这使他自幼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尔,不久他便在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学习。1902年,他进入巴黎美术学校,受到博纳的指导,后又转入安贝尔学院。他于1904年创办了自己的画室。1905年在参观了秋季沙龙之后,他对野兽派绘画产生浓厚兴趣,遂在以后两年中参加了野兽派绘画运动。不过,他的作品却以其“安详如歌一样”的基调,与那种色彩强烈、笔法奔放而令人兴奋的地道的野兽派作品风格迥异。“他的性情极为平稳,因而不滥用野兽派画家陶醉其中的自由。”(雷蒙·柯尼亚等合著《现代绘画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39页)。1907年,他与毕加索相识,深为其作品《亚维农的少女》所倾倒,两人遂成为至交,共同筹划起立体主义运动。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戴帽子的男人》是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在此画完成的第二年,画家便与世长辞,因此,这幅画可视为毕加索晚年最为珍贵的画作之一。进入画面,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立即映入眼前,大笔触挥毫于纸面上,可想象画家在作画时,是何其的酣畅淋漓,画家在晚年还能保持如此的创作精力,实则难能可贵。这大概也是毕加索长时间内不断变换画风,在流派林立的20世纪画坛依然屹立不倒之原因所在。


名画背后||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画中这个哭泣的女人,名叫朵拉•玛尔的女子是一位来自南斯拉夫的颇有成就的摄影艺术家。1936年,她在将近30岁的年纪邂逅55岁的大师毕加索,此后至1946年近十年的时光里,她是大师最钟爱的情人。


当时的毕加索在私生活和事业上都遇到不顺。他和第一任妻子俄国舞蹈家奥尔加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和情人玛丽-特雷泽·沃尔特的女儿刚刚出生,而他极度缺乏艺术灵感。策展人Amao说:“当他遇到朵拉·玛尔时,一个新的毕加索诞生了。”


毕加索视她为自己贴身的缪斯,并放心地要她保护自己的作品。但是,临到最后,毕加索对这段10年的感情的评价是:除了哭泣,他对她实在无所记忆。

在他一生的众多缪斯中,鲜有人像朵拉·玛尔那样深刻影响了毕加索的生活和艺术。正是在她的影响下,毕加索开始积极参与政治,并最终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两人在一起的九年,也是毕加索最多产的创作阶段,间接改变了20世纪艺术的面貌。

事实上,在与朵拉相恋时,毕加索从未停止和玛丽-特蕾泽的关系,并不断挑起两位情人的嫉妒心,两人还至少一次共同出现在了情人的画布上。

玛丽-特蕾泽是毕加索私密的情人,而朵拉陪他出席公共场合,毕加索为其才华倾倒,却也嫌弃她不能生育和她的男孩子气。


在玛尔与毕加索相处10年的最后3年,在一个恼人的春天,楚楚动人的女画家费朗西丝•吉诺主动向大师献上“第五个春天”,并成了大师画幅上的女神。

玛尔起初佯装不知,继而隐忍,后来偷偷地哭泣。最后,来自内心的巨大的情感反差使她不能自已。之后朵拉经历了精神崩溃,并逐渐退出公众视野,在宗教和神秘主义中寻求慰藉。


(内容摘自网络)


哭泣的女人 毕加索 有什么特点

加索《哭泣的女人》这幅画,并不是一幅肖像画,而是对这个哭泣的样子加以立体方法的表现,他让我们看到一个表面哭泣伤心地女人,在内心却充斥着仇恨,报复。


立体主义的表现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表现复杂矛盾的内容。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这幅画的表现方法,以便于大家先可以看懂这幅画的表面的东西:

1、《哭泣的女人》背景是暖红色的,为的是让女人的面部的绿调子,显出悲伤地感觉;

2、悲伤还表现在一对眼睛上,眉毛悲蹙,眼睛圆睁,是正面对着我们的。这就是说,她面对我们的是悲伤地,痛苦的,祈求怜悯的一面;

3、然而,侧面向着方的牙齿嘴唇,却是用力撕咬着方帕,手指还在撕扯;这表示她的另一面是痛苦中满含着仇恨,报复;

4、女人的绿色面部,似乎被撕开了,使方帕、牙齿、嘴唇的白色形成被解开了的部分,让我们感觉这是毕加索揭开了悲伤地表面,露出了白森森的恐怖的内里;

5、立体主义方法,有表达时间的动态意义 。我们看到,毕加索在她的面部画了很多手指,有在抹眼泪的,有在撕扯方帕的,这在示意,女人在重复着这两个动作;而正面的悲伤地眼睛,和侧面的紧张的嘴牙,也示意这两种状态在不同时间场合存在的重复表现;

6、女人头顶上的红色饰花和暖红色背景,也是对女人内心的那种激烈,冲动的情绪给以烘托;

7、立体主义,其实不立体,他其实很多地方示意勾线平涂的方法。之所以人们称他为立体主义,是因为,它把从一个角度看不到的另一面也在同个平面表现出来。那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画就高明吗?意义在哪里?立体主义不单单把不能同时看见的画出来,重要的是,把同一个对象不同的意义的内容也表现出来,而且,还示意这个不同的东西在不同时间里,是某种连贯的动作。这就蛮高明了吧?


所以,我们再去看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没法不感叹毕加索的艺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