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米开朗琪罗传》探索了哪两方面内容
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米开朗琪罗传》探索了:米开朗琪罗“搏斗”和“放弃”两方面的内容。
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搏斗”,下编“放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罗曼·罗兰《名人传》的 米开朗琪罗传的摘抄及赏析
片段:什么胜利可以和这场胜利相比?哪天的阳光,曾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赏析:这一段写了米开朗琪罗的的艰辛和泪水,哪怕他只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人,他用了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自己的快乐,世界的快乐.如段中所说“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这是他在艰辛后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和欢欣,他并没有自私的面对生活,而是无私的用苦难来铸成欢乐,把他给予世界.
罗曼·罗兰的哪四部名人传记
巴尔扎克占15部:《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罗曼·罗兰4部:《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1、《贝多芬传》《贝多芬传》是作于1903年的一本书,作者称这部作品是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个副产品。可以说《贝多芬传》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2、《米开朗琪罗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于1906年完成的一部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该传记分上下篇,上篇《搏斗》,下篇《舍弃》和结束语《死》。《米开朗基罗传》讲述了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经历。3、《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传》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著,讲述了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4、《贝姨》《贝姨》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1838年的巴黎,围绕于洛·德·埃尔维男爵一家的命运展开,折射出整个上层社会的道德腐败。贝姨这一典型,属于巴尔扎克风格,也显示着巴尔扎克创作的深化。这是一个“偏执狂”式的人物,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城市与乡村、文明与野蛮、反叛与沉沦,巧妙地交织于一体,融进了丰富的生活内涵和社会意识。 象巴尔扎克的许多创作一样,这也是一部近距离反映现实的作品。5、《邦斯舅舅》《邦斯舅舅》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邦斯舅舅》写于1846至1847年之间,与其姊妹篇《贝姨》同属“穷亲戚”研究系列。 作品讲述邦斯舅舅是一个诚实而高尚的音乐家。他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为了丰富自己的藏画,他不惜付出一切。当人们不知道他家中有这些宝藏时,谁也不把他放在心上。当人们获悉这些名画的价值时,以庭长太太为首的上流社会的人们便千方百计地谋取他的财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多芬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开朗琪罗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尔斯泰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邦斯舅舅》
《名人传》—罗曼•罗兰
推荐语:
罗曼•罗兰是法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因“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由茨威格、杨绛等名家推荐。“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在这个骚动的世界上,一切具有自由灵魂的人们,都可以到这儿寻求安慰。—茨威格”“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休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杨绛”
第一部分:贝多芬传
讲述了贝多芬一生的经历,以及那些伟大的音乐创作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贝多芬传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他的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它们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会弄错其细微差异。莫谢莱斯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容却是不对劲儿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素的表情是阴郁的,是“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他的脸色经常变化,可能是突然有灵感出现,甚至正在街上,使行人大惊失色;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的时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格外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自己招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
童年境遇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可怜的破屋的阁楼上。其父是个无才华而又嗜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贝多芬拥有着苦难的童年,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进行教育和父亲赡养的责任,年少时的他就得为物质生活而操心,想法儿挣钱吃饭,为过早的重任而愁烦。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对童年,对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都有一种虽凄凉但温馨的回忆。
初受打击
1796年,贝多芬二十五岁时开始创作作品同时他的听力出现了问题并且越来越严重。有几年的功夫,他都没把这事告诉任何人甚至是他最亲爱的朋友,他总躲着别人,免得自己的残疾被人发现,独自一人饱受身体和精神的折磨。这种悲剧式的愁苦在这一时期的一些作品中有所表现,如作品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第三奏鸣曲》(1798年),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这种愁苦,有许多作品,诸如欢快的《七重奏》(1799年)、清澈的《第一交响曲》(1800年)等,都反映着年轻人的无忧无虑。想必是一定得有一段时间才能让心灵习惯于痛苦。心灵极其需要欢乐,所以当它没有欢乐时,它就得自己制造欢乐。当“现在”太残酷的时候,它就在“过去”生活。过去的幸福时光不会一下子消失,它们的光芒在不复存在之后仍将长久的照耀着。他的挚友辛德勒肯定地说:“贝多芬带着一种童真走过了一生,从未因有过任何脆弱而需要责备自己。”
爱情重创
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一位叫朱丽埃塔•居奇亚迪的姑娘,他把著作《月光奏鸣曲》(1802年)献给了她。但他为此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这段爱情使他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残疾之苦,使他陷入不可能娶这个他所爱女子的艰难之境况,再者,朱丽埃塔风骚、稚气、自私,她使贝多芬很痛苦,而且1803年11月,她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这种激情摧残心灵,而像贝多芬那样,在心灵已经被病魔弄得脆弱的时候,这种情绪有可能把心灵给毁灭了。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似乎要一厥不起的时刻。他几近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只是他那不屈的道德情操阻止了他。他痊愈的最后希望破灭了。这爱情、这痛楚、这意志、这颓废和傲岸的交替、这些内心的悲鸣,都反映在他1802年所写的伟大作品中:附有《葬礼进行曲》的《奏鸣曲》、《月光曲》的《幻想奏鸣曲》,在《第二奏鸣曲》更多反映的是他年少时的爱情,可以感觉到他的意志占了上风。一种无法抗御之力把他那阴郁的思想一扫而光。贝多芬渴望幸福、渴望治愈,他充满着希望。
重振意志
在好几部这样的作品中,人们为贝多芬在进行曲中所表现出的战斗节奏之强烈和紧凑所震撼。他晚年时最了解他的朋友辛德勒说:“他喜欢共和原则。他支持无限制的自由和民族独立...他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去创建共和的政府...他希望在法国举行全民选举,希望波拿巴能实行它,从而奠定人类幸福的基础。”在俾斯麦谈到《热情奏鸣曲》说“假如我经常听它,我会永远英勇顽强。”
昙花一现
1806年5月,幸福在他面前显现。贝多芬与泰蕾玆•德•布伦威克订婚了。贝多芬突然中止了他的《第五交响曲》,摒弃习惯的手法,一口气写出了《第四交响曲》。这首曲子是一朵纯净的鲜花,蕴含着他一生中这些平静日月的芬芳。他兴趣盎然,心情开朗,幽默风趣,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对讨厌的人也能容忍,穿着颇为考究;他在迷惑他们,竟致他们未能察觉到他的重听;他们说他很健康,只是有点近视而已。这种深邃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不过,爱情的影响倒是一直延续到1810年。多亏这一影响贝多芬才获得了自制力,使他的才华结出了最美好的果实。诸如《田园交响曲》(1808年)、《热情奏鸣曲》。
艺术之巅
1810年,他被爱情抛弃后又孤身一人了。但是,光荣来到了,而且他也感到浑身是劲。他正值壮年,他任由自己那暴躁和粗野的脾气发泄,不顾忌人言、习俗、社会等一切。“力量,那时不同于常人的精神!”他又不修边幅了,行为举止比从前更大胆放肆,他知道自己有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对崇高的人物。1812年8月17日他写到“除了善良,我不承认好有什么其它高贵的标志。”1814年,随着《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的呈现,贝多芬的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维也纳大会上,他被视作欧洲之荣光。
黑暗时刻
继这光辉时刻后是最悲惨的时期。像贝多芬那种傲岸而自由不羁的天才,在瓦格纳这座令人深恶痛绝、轻佻浮华的城市里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维也纳的贵族将贝多芬留在奥地利却因未按照承诺支付年金,饱受经济的困扰。耳朵由重听变成全聋。1822年《菲岱里奥》演奏会上的那幕痛苦的叙述大家都知道,在他担任指挥总排练时,他已经完全听不见了,于是乎,一下子全乱套了...“在我同贝多芬的全部交往中,我从未见到过有哪一天能同十一月里这致命的一天相比拟。他的心灵受到打击,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生活在这个可怕场面的阴影之下。”1825年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唯有大自然能带给他一点慰籍。在日常的窘境中,在没完没了的官司里(或因索取别人答应他的津贴,或因要保留对侄子(他兄弟于1815年因肺结核死去留下来的儿子)的监护权),贝多芬耗得油尽灯枯了。他本想把这个并不缺少天资的侄子引上大学之路,却不得不答应侄子去做商人。因查理常去赌场,欠下屁股债务。几年前,贝多芬给他侄子写信说:“上帝从未抛弃我,将来总会有人来为我送终的。”但最后给他送终的却不是他称作儿子的那个人。
歌颂欢乐
在忧伤的深渊里,贝多芬将《欢乐颂》的创作作为终曲的交响曲。1824年5月7日,他在维也纳举行了《D大调弥撒区》和《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非常成功,几乎是盛况空前。但音乐会结束后,贝多芬分文未得,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苦痛的战胜者。
悲剧终结
1826年11月末,为侄子的前程而冒着隆冬严寒四处奔波归来之后,他着凉了,患了胸膜炎,因侄子忘记及时请医生来,诊治得浮皮潦草。1827年1月3日,他立他亲爱的侄子为正式继承人。1827年2月17日,经过三次手术,在等待第四次手术时的一场暴风雪中咽了气,是一个陌生人帮他合上了眼睛。
舒曼谈到《第五交响曲》说:“尽管我们常常听到它,但它仍然对我们有着一种不变的威力,如同自然现象一样,虽然一再产生,但始终让我充满着恐惧和惊愕。”贝多芬的好友辛德勒说:“他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贝多芬是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
正像贝多芬用一句豪言壮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难换来欢乐
罗曼罗兰名人传简介 罗曼罗兰名人传简介描述
1、《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法国) 著,傅雷(中国) 译。
2、《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