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歌曲原唱
《梁山伯与祝英台》歌曲原唱是罗文。这首歌的歌词如下:后汝邂,祝家桩。鱼水隔天,有一个祝英台。兄弟同心,立大志。求学问,媒书当枕。淑女呀乔装扮,来到梁地。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相依相伴送下山,就像钱塘帽衫开。十八里相送到长亭,十八里相送到长亭。久别重逢梁山伯。道叫我,又是欢喜又伤悲。喜的是今日与他重相会,悲的是美满姻缘已在拜。看见他,急急匆匆来盼九妹。我知得强颜欢笑,在楼台。久别重逢梁山伯,道叫我。又是欢喜又伤悲,喜的是今日与他重相会。悲的是美满姻缘已在拜,看见他急急匆匆来盼九妹。我知得强颜欢笑,在楼台。谁知人间相思泪,化作蝴蝶成双对。总叫情丝别楼台,愿哥哥心到晓九妹。彩虹万里,开花海。日隔夜幕送恩爱,千言万语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这是一个口头传承的传说故事,叙述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结识同窗梁山伯,最终却无法结下姻缘的爱情悲剧。在2003年将梁祝传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还是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家人将其葬在马乡官路西沿。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船队的前进,祝英台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什么样的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梁祝》如下:小提琴独奏从轻柔而又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了浪漫的爱情旋律。在轻淡的竖琴伴奏下,由木管与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小提琴的演奏显得纯朴、甜蜜而深沉,诠释了梁山伯、祝英台执着、纯美的爱情。其曲式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而呈示部包括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的引子。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的主部。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的连接部与副部,还有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的结束部。而展开部则是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情节,再现部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特点:《梁祝》一部像音诗那样优美的旋律,色彩绚丽,曲风华美;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有很强的民族性。自它出世以来,打动了无数普通中国百姓,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随着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频繁亮相,亦成为“千年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乐曲歌颂了他们忠贞不渝的坚定爱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欣赏这首乐曲的同时,也达到了心灵和情感的升华。
《梁祝》作曲是谁?
何占豪、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吸取越剧曲调为素材,经由何占豪、陈钢于1958年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该作品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10周年的献礼作品首演。由时年18岁的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执棒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管弦乐队协奏。创作背景: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梁祝》作曲是谁?
梁祝作曲是何占豪、陈刚。该曲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吸取越剧曲调为素材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梁祝主要内容:《梁祝》讲的是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城求学,巧遇梁山伯结为兄弟,同窗三载,情谊深厚。祝父催女回家,英台走之前向师母吐露真情,托媒许婚山伯,又在离别时,假托为妹作媒,嘱山伯早去提亲。山伯赶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将英台许婚马太守的儿子马文才,两个人在楼台相叙,见婚姻无缘,不胜悲痛。山伯回家病逝,英台闻耗,誓以命殉,马家迎娶之日,英台花轿绕路至山伯坟前祭拜,刹那间风雷大作,坟地崩裂,英台纵身一跃落入,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双双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