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奉系的大将,郭松龄反叛张作霖是出于私利还是公心?
我国北洋时期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一方,主要的军阀派系是直系、皖系、奉系,奉系的直接领导者便是 张作霖 ,东北的土皇帝、东北王,称雄一时。其麾下大将 郭松龄 、 李景林 、 韩麟春 、 张宗昌 、 姜登 被称为奉系军的五虎将。 熟悉 历史 的都知道,郭松龄与 张学良 相识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两人一见如故,在张学良的推荐下,郭松龄开始任职于奉系军,并在日后屡立战功节节高升。无论是张作霖还是张学良都对其信任有加,如果不是反叛被杀,郭松龄可能成为张学良主事时期的二号人物。 然而郭松龄的人生却以悲剧结局,因反叛张作霖兵败被枪杀且暴尸三日!那么身居高位的郭松龄为何要背叛奉军对抗张作霖呢? 早年郭松龄因日俄战争辍学,于是弃笔从戎励志报效国家并进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学习,毕业后,郭松龄考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在盛京将军衙门任职,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直到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遇到了张学良,郭松龄开始进入奉系军,并被张作霖任命为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随后不断升职。从此之后,郭松龄与张学良亦师亦友,而张学良对郭松龄是绝对的信任。 1922年,直系军与奉系军互相攻伐,奉军不敌,节节败退。只有郭松龄与张学良指挥的奉军部队取得了局部胜利,老郭也因此名声渐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响,奉系军大胜。郭松龄因指挥出色升任京榆驻军副司令。 击败直系军后,张作霖瞬间飘了,准备一鼓作气进军关内并占领南方各省,然而这个计划遭到郭松龄的强烈反对,他认为百姓长时间饱受战乱之苦,现在应该保境安民,等待时机,张作霖不认同其看法,两人开始心生芥蒂。再加上张作霖在论功行赏时忽略了郭松龄,郭更加不满了。当然了,张作霖的解释是,以后小六子上位了,一定会重用你郭松龄的,天下是你们的,何需在乎现在的位置。 除了与张作霖意见不合,郭松龄与奉系元老 杨宇霆 也不和,总觉得被他排挤。也正是因为两人的矛盾日益激化,成为郭松龄背叛奉军的原因之一。 1925年10月,郭松龄得到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张作霖可能以“ 落实二十一条 ”来换取日寇的军火援助。这让老郭非常生气,他认为张作霖为了讨好日寇什么都做的出来,于是暗中联系李景林、冯玉祥并签订了密约一起进攻张作霖逼其下台。 不管有没有准备好,郭松龄开始动手了。11月21日,郭松龄发布通电: 反对内战,主张和平; 媚日的张作霖必须下野,且必须惩办主战的杨宇霆; 拥护张学良,革新东三省。 老郭的反叛让张作霖震惊不已,老张赶紧写了亲笔信劝说其回头,被郭松龄断然拒绝,张学良的劝说也没起作用!大战一触即发。 郭松龄确实是个将才,开战后不久便攻克锦州势如破竹,然而让老郭没想到的是李景林突然背弃了盟约断了自己的后路,而冯玉祥也只顾扩大自己的势力,此时老郭只能孤军奋战! 交战初期,郭松龄指挥军队势如破竹,毕竟他当时掌握着奉军的精锐,此时的张作霖都做好了逃跑的准备。看到此种情形的日本人开始暗中拉拢郭松龄却被其拒绝,于是决定帮助张作霖来消灭郭松龄并签订了反郭密约,随后便派日军进攻郭松龄的军队,这是张作霖梦寐以求的。最终在多方的攻击下郭松龄渐渐不敌。 结局或许早已经注定,郭松龄最终在白旗堡战败被俘,被奉军枪杀。张作霖下令,曝尸三日后才能收葬。传言张学良欲救郭松龄,可惜还没来得及。 郭松龄之死让人惋惜,他反叛张作霖既有私利也有公心。他是一个早期就受民主思想影响的人,厌倦了军阀混战,希望张学良主事革新东北。逼张作霖下野,其实是对旧军阀格局的否定。他始终是一个对日强硬的人,顾全民族大义,不为得到日本支持而出卖民族利益。甚至有人说,郭松龄不是败于张作霖而是败于日本。反叛的私心是,郭松龄始终觉得自己功劳很大,而张作霖没有给予合适的封赏却大肆封赏那些与自己有矛盾的将领,让他非常不满直到矛盾激化。 虽兵败身死,也不能否定郭松龄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和民族自尊心,张学良回忆郭松龄时曾说过 : :"如果郭松龄还在,就不会有'九一八'事变"。可见张学良是多么的看重郭松龄,也说明了日本人很难用利益收买老郭!
郭松龄倒戈发动反奉战争,为何还会被张作霖击败?
郭松龄倒戈发动反奉战争,为何还会被张作霖击败?话说,在1925年浙奉大战时,也称为第三次直奉战争,奉系军官郭松龄因不满张作霖的统治,与冯玉祥,李景林达成倒奉协议,在滦州起兵,临阵倒戈,发动了倒奉大战 。郭松龄率领军队攻破山防线,占据锦州,进军沈阳,严重威胁到了奉系在东北的统治,最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大力反攻平定郭松龄叛乱。张作霖能够逆势反击平定郭松龄反叛,最后赢得战争,与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各方面都离不开关系。 首先,在政治上张作霖发表声明主动退位,将奉军主帅位置交付张学良,同时派张学良亲赴战场对郭松龄的反奉军队进行劝返,发动政治攻势。由于郭松龄反奉打的是张学良的旗号清君侧,拥张学良为首,所率领的军队在奉军中也都是属于张学良部下,在张作霖父子的政治攻势下,郭松龄师出无名,反奉军军心被瓦解,为张作霖的成功平叛,赢得战争奠定了基础。 在外交上,张作霖勾结日本军方和政府,签订不平等协议条约,以出让中国东北主权利益为筹码获得日本驻军的相助。日军在东北铁路沿线重镇,禁止郭军通行,迟滞郭松龄军脚步,还派出军队发动对郭松龄方军队的袭击,焚烧郭军军火库,还在空中派遣飞机对郭军阵地进行轮番轰炸,造成郭军极大的损伤,也是郭松龄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军事上,张作霖一边命令张作相,张学良率军于连山一带阻挡郭松龄攻势,另一边又急调黑龙将吴俊升部驰援。吴俊升带领的黑龙江骑兵与日本关东军密切配合将郭松龄大军拦腰切断,最后大败郭军。 在经济上,张作霖向日本借贷的巨额款项充当军费,保障作战军队的后勤,而反观郭松龄一方,盟友冯玉祥和李景林相互内讧,大打出手,郭军后勤被断,这也是张作霖能平叛成功的原因之一。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张作霖
因为二人的思想理念不合。杨宇霆作为张作霖手下的第一谋士与郭松龄之间的恩怨颇深。早年时杨宇霆就在郭松龄整治军队时就百般阻挠。第二次直奉大战的胜利,杨宇霆犹如程咬金从半路杀出来,坐上了本该属于郭松龄的“督军”的职位,郭松龄的心中便充满芥蒂。张作霖将大批奉军开入关内占领南方各省,郭松龄则提出要退出关内,保境安民,但建议却未被张作霖采纳,政治上又受到杨宇霆等人的排挤。1925年,郭松龄与夫人考察军事,听闻张作霖正要与南方的国民军开战,郭松龄愤慨至极,遂决定联络冯玉祥共同反奉,事后却被冯玉祥出卖。失败原因:一、志向超群:郭松龄为一员能将,奉军中杰出将领,但作为一方统帅则有些不足。为将时便已多次结怨同僚,又缺乏容人之量,所以难以形成牢固的班底,得势时自然尊大,失势则难免众叛亲离。于是只剩夫妻二人,舍军队而出逃,为追兵所擒。二、形势复杂:郭松龄以为只要打进奉天就可以取张而代之,从此实现种种宿愿。然而军阀混战的年代,是难以个人意志转移的,郭一无主宰乾坤之实力,二无超越众人之眼力,没有明确的治政方针,盲目撕打只能使乱局更乱。反而使战火燃入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