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的考古大事记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Ⅰ号”正式展开调查。●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Ⅰ号”出水仪式。●2007年12月28日,“南海Ⅰ号”成功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2008年水晶宫开馆迎四方游客。●2009年8月18日--9月26日考古人员对“南海Ⅰ号”进行第一阶段试掘工作。已确定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这次的打捞与建造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水晶宫经费将花费2.3亿元人民币:打捞经费7000万+建造博物馆1.6亿。
南海一号是什么年代的船?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整艘商船约30米长、10米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整体打捞行动将在2007年开始,目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宋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把它命名为南海一号,认为“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将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最新测量发现:全长30米,船身完好,推断是一艘尖底船,船上文物超过六万件 “南海一号”比原来想象的更加宏伟!根据此次探摸掌握的数据,“南海一号”的长度长达30米!“南海一号”上的文物,应该超过6万件!主管文物考古的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日前从刚刚自作业现场回来的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处得到上述喜讯。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披露此次探摸中发现的“南海一号”新情况。 景李虎说,以前曾经对“南海一号”进行过多次探摸,对“南海一号”的长宽高有一个综合的估算,“以前估算的长度是24米,现在通过最新的最直接的测量,长度多了四五米!因此‘南海一号’的真实长度在29-30米之间;而宽度,和以前的估算没有变化,都是10米左右。”景李虎说,当时(南宋)的船体是中间宽两头窄,这10米距离指的是船中间的宽度。而船身高度,初步发现是3米多一点,比一层楼房还要高。“在当时,‘南海一号’的规模算是非常庞大的了。”“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宋代船舶的材料,推断应该是一艘尖底船,因为尖底船更加适合远洋航行。但因为‘南海一号’毕竟是在大海里沉潜了800多年的古船了,只怕抽泥抽得太深,船身就会随着淤泥的清空而委顿下来,从而遭到破坏,里面的瓷器也因此成为碎片一堆,因此我们没有再往更深的地方考究。”景李虎说,此次测量,是最精确的一次。“我们下一步的沉箱制造,就是依据这些数据。”景李虎说,将和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研究沉箱的长宽高、强度、起吊点以及如何保证沉箱不变形等。 船头堆放多排陶瓷碗碟据介绍,此次发现“南海一号”的船舷比船头和船尾高。“因为‘南海一号’的船头和船尾有损毁,而船舷则保持完好。”景李虎说,“船尾的损毁还要严重一些。”根据景李虎的说法,船尾应该属于生活舱,其损毁应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在打捞的时候操作失当有关,因为此次发现船尾的损毁部分木板有很多不规则的损毁的木渣,木板被扯烂的痕迹比较新,和经过800多年海水腐蚀造成的损毁不可同日而语。“船头和船尾有损毁,上面的板已经找不到。”而中间部分就比较完整。“船舷和凝结物比较完整。”在探摸船头的时候,作业人员还摸到了船头堆放的一排一排的陶瓷碗碟。船头顶部保留的部分,也在此次探摸中第一次被作业人员抚摩并测量尺寸。 首次发现铁器类文物此次探摸还发现了大量的凝结物,以铁器为主体,内有贝壳、木块等,大小不一,圆形的一坨又一坨,最大的一块直径有4米多长,而小的数量更多。景李虎说,此前曾经出土过一些以铁器为主体的凝结物,可以分析得出来是铁锅等船上生活用品。“但此次发现了大量似乎不是生活用品的铁器凝结物,推测应该是生产工具,如铁犁、铁锄等,是当时出口产品的一部分。假如确凿的话,也充分证明了当时中国生产力的先进。”景李虎表示,这些新的凝结物是第一次发现,颇有研究价值。景李虎对此次探摸的成果十分满意,“我们的三个目标完全达到了。第一是精确测量了沉船的大小尺寸,为沉箱的制作奠定了基础;第二是我们对沉船的海床地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了解到‘南海一号’的海床中泥土的强度很低,虽然越往下强度越是增加,但不会对吊装‘南海一号’的重要一环‘穿底梁’构成技术难题;第三是采集到了‘南海一号’周围的海水和泥土等样本,为将来‘水晶宫’的水环境模拟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海Ⅰ号”怎样折射中国水下考古历程?
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自20世纪起步,迄今已30年,成绩斐然。而“南海Ⅰ号”的考古历程,可谓是中国水下考古的真实写照。它历经了偶然发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全面发掘。凝结于这艘沉船考古过程中的智慧,折射出的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态势——整体打捞是我国科技水平、海洋施工能力与遗产保护合作的范例,单纯的水下考古也向水下文化遗产全面保护转变,在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政府支持下建成以“南海一号”沉船为主题的专题类博物馆,更显示了中国政府对水下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与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公众参与是我们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社会公众了解、参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才能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水下文化遗产。自包裹沉船的巨大沉箱移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行室内考古起,就始终秉承着社会分享、全民参与的理念向公众开放。观众不仅可以在展厅了解沉船的历史,看到最新的考古成果,而且可以近距离直接观看考古发掘的全部过程,深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提高参与意识。“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水下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截至目前,考古发掘已经出土文物4万余件(不含前期打捞、调查),以瓷器、铁器最为大宗,包含有金银器、漆木器、玉器、钱币、朱砂、水银、动植物残骸等不同种类。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沉船的面纱在不断被揭开,更多的文物亦不断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