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大捷的战争过程
1937年10月17日,部队由老窝村进至离雁门关汽车路不远的王庄、秦庄隐蔽宿营。贺炳炎团长和廖汉生带上各连干部到黑石头沟一段汽车路去看地形,确定伏击部署,并派人预先做破路工作。18日凌晨5时,部队踏着牧羊人走的山间小道向预伏地一雁门关南山脚下的黑石头沟开进。此沟南低北高,沟底尽是山洪冲下的乱石头,汽车路顺沟由南向北而上,南端有一座小石桥。这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上午9时许,八路军到达沟西侧的山上,各连队迅速进入伏击位置,团指挥所设在一处山头上。不一会,日军车队拖着滚滚烟尘象长蛇一般从南向北驶来。据观察哨报告约有百十辆之多,指挥位置上看到的就有二三十辆,前面的几辆车拉着伤兵、死尸和护卫的武装士兵,后面都是空车。日军车队缓慢地拐过小石桥,爬上陡坡,进入伏击地域。就在这时,贺炳炎团长一声令下:“打!”各种火器一齐射击,步枪、机枪交织成密集的火网,团属迫击炮连把一颗颗炮弹准确地吊进车厢。打头的几辆车被打着了火,燃烧爆炸,车上的敌兵纷纷跳车。随着冲锋号响,3营营长王祥发率领突击连如猛虎一般扑下山去,其他几个连也相继发起冲击。部队打得很猛,一下子就把敌人压到乱石滚滚的沟里。贺炳炎团长和廖汉生带着几个警卫员也冲下山,靠前指挥。战斗打响不久,在黑石头沟北边担任警戒的分队报告,从广武方向又开来日军车队,也有百多辆,满载着向忻口增援的弹药和士兵,急急驶进黑石头沟。警戒分队冲着打头的几辆汽车一顿猛揍,打着了火。后面的日军迅速跳车登山,顺着西边的山梁转到八路军左侧,向在公路上出击的八路军射击,对八路军威胁极大,天上敌机4架也赶来助战。八路军立即把部队重新拉上山。在这个过程中,八路军的伤亡骤然增大,贺炳炎团长的警卫员被敌人机枪打倒,负了重伤,贺炳炎的胸前也被一颗子弹横着穿过,把他的皮袄贯穿了两个洞。八路军看到伏击目的已经达到,战场形势急转直下,遂主动撤出战斗。这一仗,八路军击毁敌军车二三十辆,毙伤敌兵200多名。黑石头沟里黑烟滚滚,击毁的汽车从南北两头把路堵死了,日军南北两个车队300来辆车被阻在沟里,动弹不得。 这一仗,八路军的伤亡也不小。据统计,负伤53人,阵亡50人。11连损失最大。该连政治指导员胡觉三在与敌人格斗中,发现车下藏着一个敌兵,上前去捉活的,却被那家伙一枪打中了胸膛,不幸牺牲。撤出战斗时,由于情况紧急,八路军只把伤员背了出来,胡觉三等50位牺牲同志的遗体没能抢运出来。烈士们捐躯赴国难,血洒雁门关,成为激励八路军英勇抗战的楷模。他们的牺牲,不仅换取了对日作战的初战胜利,更重要的是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雁门关一仗,再次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八路军、为民族证明了一条在当时还未被许多入完全认识的真理:日本帝国主义是不足怕的,是完全可以战胜的!战斗结束的当天下午,八路军回到老窝村驻地。起草电报向师部报告了战况,师首长回电予以嘉勉,并命旅部将团第1营归还建制,赶到雁门关地区与团主力会合。两天后,八路军又把部队拉到雁门关西边的山址子上,选择从广武方向来的汽车路将要上垭口的地方作为伏击点,第1营、第3营分别摆在汽车路东西两侧,伏击日军从北向南的运兵车队。吸取上一仗的经验教训,八路军事先对公路、桥梁进行了彻底的破坏,贺炳炎团长带两个连到黑石头沟及斗口梁子一带破坏了七座桥梁和几千米的电话线。20日上午,日军200多辆汽车结队而来。过去日军从广武过雁门关地段,都自恃援兵众多、弹药充足,端坐在汽车上不下来。自从18日在黑石头沟遭伏击后就改变了。这次在广武镇就下了车,首先是一个营的步兵通过,人走前,车走后,并有5架飞机侦察助战,边搜索边前进。敌变我变,为了避免过大的伤亡,八路军在给敌人以猛烈、突然的火力袭击之后,立即撤出战斗。团部把1营带回来,王祥发营长率3营占领了雁门关,把抗战的旗帜插到了古上。
雁门关大捷的战争地点
雁门关,山西省北部内长城线上的一个关口,雄峙于北岳恒山西颠,地形险要,控制着由大同通往太原的公路,自古以来就是一处军事要地。雁门关雄踞代县西北隅,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雁门关北拒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素以关山雄固、军事在冲而闻名于世。这里峰峦叠嶂,山岩峭 拔,峡壑阴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初于绝顶铁裹门处置雁门关,设寨驻兵,以防突厥。传说,因这里山太高,大雁南来北往,只能从此关隘飞过,得名雁门,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城周长1公里,石座墙高7米,洞门三座,东门、西门和小北门。整个关城位置险要,建筑雄伟。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雁门之战简介 北宋对辽战争难得的一次大胜
雁门之战简介: 公元980年,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雁门关进发,这是辽国向北宋发动的第二次大举南侵。 雁门关地处北宋与辽交界地带,是北宋防御辽国进攻的重要关口,守将杨业时任州刺史。杨业即世传“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原型,骁勇善战,外号“杨无敌”。此时,杨业麾下仅有守军数千人,面临大敌来攻,他急遣信使请求节制西北边疆军事、正驻守太原的潘美发兵援助。 而潘美却拒不发兵。他以为,雁门关虽是战略要地,但只能暂时阻挡辽兵的攻势,并不能用来坚守以长期拒敌。因此,潘美只是积极准备固守太原,没有发兵援助杨业固守雁门的打算。 辽兵已至雁门关,潘美却按兵不动,仅凭杨业的数千兵马守关,势必无法抵挡萧咄李的十万大军。在此危急关头,杨业只得冒险设计,欲用奇兵袭击辽军统帅的指挥部,“擒贼先擒王”,若辽军统帅被擒获,则辽之十万大军可不战自溃。以数千骑袭击敌人十万大军,诚为至难至险之事,而事已至此,杨业别无选择。 计议已定,杨业留副将守雁门关,自己则率“麾下数千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业乃是采用从敌人背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战术,一举将辽军击溃的。 当时,辽军正在准备进攻雁门关,没料到宋军会在背后猛插一刀,又不知宋军到底有多少人马,顿时大乱,纷纷逃窜。 混战中,杨业判断辽军统帅必在中军旌旗簇拥之处,于是率军猛攻辽军中军。只见辽军旗鼓簇拥之处,有一人骑着一匹高大骏马,杨业知此人必是辽军主帅,乃率众击之。骑骏马者正是辽军统帅萧咄李,在宋军的猛烈冲杀下,其左右卫兵皆被冲散,萧咄李竟被宋军斩杀。 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时成了一盘散沙,皆无心恋战。守卫雁门的宋兵见杨业袭击成功,也开关杀出,辽军大溃,退至大同。杨业挥军追杀,擒获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而还。 杨业以少胜多、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至太原,潘美不信,及查证属实,顿时恼羞成怒,妒火中烧,竟上疏宋太宗,劾奏杨业之短。幸好宋太宗此时还算明智,将潘美的“谤书”封好,遣使送给杨业看,并升杨业为领云州观察使。兼代、郑南州刺史,算是对杨业雁门关大捷的奖赏。 雁门关大捷是宋辽战争中宋朝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杨业在大敌临关的危急时刻。毅然实施背后袭击之中军的战术,而不是被动地据关防守,变被动为主动,其胆其识,极为卓越。
雁门之战简介,北宋对辽战争中难得的一次大胜
雁门之战简介: 公元980年,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雁门关进发,这是辽国向北宋发动的第二次大举南侵。 雁门关地处北宋与辽交界地带,是北宋防御辽国进攻的重要关口,守将杨业时任州刺史。杨业即世传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原型,骁勇善战,外号杨无敌。此时,杨业麾下仅有守军数千人,面临大敌来攻,他急遣信使请求节制西北边疆军事、正驻守太原的潘美发兵援助。 而潘美却拒不发兵。他以为,雁门关虽是战略要地,但只能暂时阻挡辽兵的攻势,并不能用来坚守以长期拒敌。因此,潘美只是积极准备固守太原,没有发兵援助杨业固守雁门的打算。 辽兵已至雁门关,潘美却按兵不动,仅凭杨业的数千兵马守关,势必无法抵挡萧咄李的十万大军。在此危急关头,杨业只得冒险设计,欲用奇兵袭击辽军统帅的指挥部,擒贼先擒王,若辽军统帅被擒获,则辽之十万大军可不战自溃。以数千骑袭击敌人十万大军,诚为至难至险之事,而事已至此,杨业别无选择。 计议已定,杨业留副将守雁门关,自己则率麾下数千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业乃是采用从敌人背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战术,一举将辽军击溃的。 当时,辽军正在准备进攻雁门关,没料到宋军会在背后猛插一刀,又不知宋军到底有多少人马,顿时大乱,纷纷逃窜。 混战中,杨业判断辽军统帅必在中军旌旗簇拥之处,于是率军猛攻辽军中军。只见辽军旗鼓簇拥之处,有一人骑着一匹高大骏马,杨业知此人必是辽军主帅,乃率众击之。骑骏马者正是辽军统帅萧咄李,在宋军的猛烈冲杀下,其左右卫兵皆被冲散,萧咄李竟被宋军斩杀。 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时成了一盘散沙,皆无心恋战。守卫雁门的宋兵见杨业袭击成功,也开关杀出,辽军大溃,退至大同。杨业挥军追杀,擒获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而还。 杨业以少胜多、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至太原,潘美不信,及查证属实,顿时恼羞成怒,妒火中烧,竟上疏宋太宗,劾奏杨业之短。幸好宋太宗此时还算明智,将潘美的谤书封好,遣使送给杨业看,并升杨业为领云州观察使。兼代、郑南州刺史,算是对杨业雁门关大捷的奖赏。 雁门关大捷是宋辽战争中宋朝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杨业在大敌临关的危急时刻。毅然实施背后袭击之中军的战术,而不是被动地据关防守,变被动为主动,其胆其识,极为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