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发动彝陵之战?
古今一般比较流行几种观点,一就是刘备伤痛关羽之亡,为义气出动庆国之师伐吴为关羽复仇。只是刘备素来以天下枭雄著称,从他破黄巾开始,一直都是忍辱负重,善于以柔克刚,并非意气用事的人,看他几次在关键时候抛妻弃子的行为,足以证明他的为人(关羽再亲,也亲不过他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嘛),因此,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顾群臣苦柬,以身犯险,亲自率兵东攻的说法实在不那么令人信服。 二种观点是:刘备主要是想一举打败东吴,强硬的夺回荆州。可是如果他这样做,先不说吴国力丰殷厚实,兵精将猛,拒险而守,难以抵敌,就算刘备侥幸打胜了这场战役,蜀的兵力也会耗损极巨,而强大的魏国还在旁边虎视眈眈的(当时的曹丕持观望的态度,想等到蜀吴两败俱伤再出兵),如果刘备就此夺了荆州,孙刘联盟不仅已经完全破裂,而且还成了死仇,刘备率疲敝之卒,怎么能安全的固守两面受敌的荆州呢?倒是让曹丕渔翁得利,帮魏造了这么好的机会夺取荆州这么重要的战略地盘。以刘备之雄才和当时蜀国众多谋臣的高瞻远瞩,一定会考虑到了这点,所以这个观点还是不那么有道理。 三种观点就是:1、刘备的蜀汉帝国,自称是正统汉朝的继承者,那么势必要树立威信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2、刘备以信义号令天下,收拢人心,但是面对同盟突然翻脸杀害义同兄弟的关羽,刘备却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表示,有损其信义的名号; 3、号称正统的蜀汉,被孙权偷袭夺走荆州,杀死大将、消灭了整个军团,却一点反应都没有,上层人士可以理解你是要合力对付曹丕,但是一般黎民就会认为你国家弱小,没有能力做出反应,或者说不敢招惹孙权。 这样一来,刘备本人和新成立的蜀汉帝国在广大民众中的威信,将大大降低。正因为如此,刘备才必须打一仗。挽回这个一年半之前的威信损失。这个看法很有道理,但是说刘备发动这场战争主要是为了挽回威望,我总觉得有些牵强。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是:刘备攻下巫山和秣归(在东吴地整个战略布局里,这两个地方不那么重要,可以说若有若无)后有好几个月就停驻在这两个地方,并未打算进取(在等待孙权的屈服和妥协)。那孙权有没有妥协呢?当时东吴周瑜 吕蒙 鲁肃等极具谋略的人才虽然都已经去世,但是还是有机略无方的陆逊 张昭等等这些人继续辅佐坐镇东吴,这么多神谋远虑的智士莫非看不出刘备伐吴的主要意图?孙权很实在,很知道重视集体利益,其忍辱负重的坚毅性格不次于刘备,如果他看清楚了刘备的目的,按以上第三个观点,孙权应该愿意舍弃巫山和秣归这两个毫不紧要的地方,向刘备妥协,继续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两家的问题。可是他没有这样做(先前刘备起兵,他倒是遣使求和,不过刘备盛怒不许),他反而做了他更不想做的事情:向曹丕称臣,连魏抗蜀。 所以,个人以为第3个观点还是不能很好的解人疑惑。下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只是猜测,浅薄的地方还要请诸位见谅!刘备请出诸葛孔明后,按着孔明隆中对的战略路线,一步步的先占领荆州,益州,汉中,逐渐成就鼎足之势,我想刘备当时一定是意气风发,一生雄心壮志逐步得到施展和实现,他也一定在厉兵秣马,治戎讲武,以俟大举,正在舒心的等待天下之变,幻想自己一统天下的雄风和光彩,可惜,东吴偷袭荆州,猛将关羽身亡,刘备梦想登时变的很遥远,心情就象从天上掉到地下的那种感觉,很难形容他的感受,应该是既愤怒有痛惜和伤心吧。所以这也是他发动这场战争的一个小原因。 荆州是极为有战略意义的一片土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诸葛亮;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鲁肃),也许先前刘备还没真正了解这块地盘的重要性,但经过关羽只以一支荆州兵就打得曹操几欲迁都避之的战役后,可以想像刘备此时应该是最清楚了荆州这路奇兵的震撼力大到什么程度,是他攻打魏国所必需的,因此他要夺回来!可是要怎么夺?如果硬的来,他就和上述的第2个观点一样。 个人认为,刘备之所以亲自起倾国之师东向,是想在气势上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东吴,然后选东吴不太在意的几个地方攻打,之后利诱武陵五谿蛮夷反吴,用以造成惊天动地的声势迫使孙权屈服,所以刘备步步为营(他其实不想硬碰硬,因为这样只会对曹魏有好处),逐渐的紧逼着东吴,想把吴压到一个死角,然后两方坐到谈判桌上商议,重新划分荆州地区,重新联合起来对付曹魏,刘备这样做好处不少,威望当然也挽回了,又不需要损失多少兵力就加重了和孙权谈判的筹码,使魏无乘机取巧,趁火打劫的机会。不过他的做法没有确保万无一失,因为孙权对荆州垂涎以久,好不容易拿了下来,怎么可以让刘备轻松的就要回去呢?刘备方面也不敢确保孙权会妥协,所以象诸葛亮这样谨慎的人就不同意冒这个险,极力的反对,可惜刘备心有未甘,还是去赌了,孙权果然不买账,暂时臣服于曹丕,派出陆逊统领全军抵抗。刘备这时有点犹豫不决了,打嘛没把握,不打嘛自己的打算就此泡汤,因此他层层结营设防(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陆逊),想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先,可是临阵不决,兵家大忌,在结营方面更是犯下了严重的兵法错误,终于导致了夷陵的惨败,一切终成泡影! 可是他为什么那么急,当时益州也未能完全平定,内部问题也没彻底解决,刘备就率倾国之师出发了。个人认为,所谓时间很容易刷洗一切,孙权背盟弃约杀关羽夺荆州,当时得理的是蜀,蜀的军民也应该很愤怒,战斗的情绪高涨,而东吴处取荆州,民心尚未完全臣服,叛乱的事件时常发生(就算刘备夷陵败北后,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所以刘备不想让这样的热情冷淡下来,就出兵了。
彝陵之战,刘备有75万大军,为什么失败了?
余从《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片字短语”中所得,夷陵之战其实并非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而是“实力相当”的对决。那时的情况是蜀军大约8万,吴军大约6万。相方相差仅2万。刘备出兵为关羽报仇其实是借口!若当真,就是“傻子”(请原谅我的直言)。荆州是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局面,等待时机,发动‘二路伐曹’收复两京(即长安、洛阳)【隆中对最终目的只是收复京都并在中原固有‘一席之地’】的战略布署,也是使蜀汉政府既有‘军事基地’(荆州),又有‘政治基地’(益州);更是为蜀汉地域加固了一道‘门户’。故此必须取回。出师当有“正当又正义的名号”(无论何时何地都很重要,因为它是“动力”)而说为“报仇”正好恰当!况且关羽对刘备可谓“尽忠”——千里走单骑。刘备若不以为他报仇为名号则不能尽为君之“义”《三国志*魏*刘晔传》中记载了刘晔对魏文帝曹丕说:“关羽对刘备已尽为臣之忠,刘备不为关羽报仇就是没尽为君之义,那就违背了当初关羽的“不背叛之节”(指千里走单骑),同时刘备以“信义”为立世之本(忽悠世人),则背其原则。普通人重原则,更何况以“英雄”著称的刘备?”(译文)余度之说的准确无误。首先,由于蜀的出兵的时间是错误的(季节)!无论是史书,或是兵书,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者、著名军事家都一致提倡“秋守春战”的战略方针且反对“夏战”。但刘老总偏偏要来挑战“权威”,选择“酷暑大游行”商标,高价收购“荆州股”!作为进攻国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与作战;深入吴境600多里,身处“山地”(气温最高——上过初中地理、物理课程都知道的常识),无疑使到士兵的士气和身体各项机能都慢慢衰弱。从战争开端到结束一直是在“夏季进行中”!其次,出兵是可以,但是不宜“过急”。应当“稳步健进”。从史书当中我们可获知刘备是“仓促集兵、错误季节出兵,单线(指只是陆路进行,非水陆并进)进兵,急忙PK兵”一切都是在进行着“犯错再犯错”。一开始是打出点成绩,连战连胜,士气大振,在心理上占有绝对信心和优势(注:先前已经说过错误的季节,在此不再详细说明)但是是以“伤劳过多”对吴军的“英勇顽抗”;“休整不足”对吴军的“以逸待劳”的守战逐渐拉开“战斗力”与“精神力”的差距来替换的,代价太大了!作战方法错误至极!为最终的失败再次埋下“地雷”。其次,由于吴军是以“坚守”为主,让地为辅。陆逊把自身不好的驻兵地盘(山地)让给刘备,而且本来的(丢失)营寨很长,有五十多座又不近水源。陆逊把兵驻在平地上,在地形上占处上风。刘备求战又不得,气得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再玩“诱敌伏击”的策略,又被陆逊看破而终止计划,更是“气上加气”。相方相持了一个来月,蜀军体力透支(烈日暴晒),加上喝“污水”,疫病流行。刘备不得已,而选择“迁地”(原先的地方本就是错误的)。可能是前翻“受气”导致大脑‘短路’;又可能是由于“自诩经验丰富”轻视敌人(效仿关羽的毛病——自负)。偏偏进入密林而犯下兵家大忌,终于是“自尝苦果”!陆逊观察形势,见蜀军没了开始时的锐气,开始反守为攻;观察地理,见蜀军驻扎“死地”,暗暗欢喜,决定“火攻”!结果可想而知!其次,自曹操这家伙(刘备的宿敌)死后,论名气先主刘备已是位处“顶峰”。曹魏、东吴集团上下无有一人能与之比美。陆逊又是个“名不经转的小屁孩”,先主便犯了关羽的老毛病——自负。认为“姜是老的辣”(作战经验丰富),殊不知是动画戏剧里《骄傲的将军》那样“阴沟里翻船”。再者当时刘备的身边没有很好的(军事家或军事理论家或战略家或战术家)臣子 。诸葛亮(算是个战略家——著名“隆中对”)在成都搞政治;法正死了;黄权调走;李严作守备工作;马谡又不敢用(不可大用)。因而导致一切错误在不断发生。其次,在后勤补给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但是由于供给点与战地相距甚远,属于“长线供应”。会造成不良效果!《孙子兵法》提到过这样的情况会引发三大弊端:第一,物资上升。若政府自身贮备不足,可通过两个途径补充:一、向市商购买,商人会乘机哄抬价格,政府不论从或不从,首当其冲百姓受害,无力支付而导致流离或死亡的案例急增,影响治安,危害国政;二、向民间借粮,数量有限,百姓供应得来国家又致令自身不足,因而向其他稍微充足的家庭借粮或向市商购粮,但无论是谁都会“哄价”,这样“利滚利,息加息”,又将导致流离或死亡的案例急增,影响治安,危害国政。第二,运输耗费飙升。运输供应可分为“一次大量性”和“多次分量性”。‘一次大量性’:优势在于供应大规模的军事持久战和远征战,劣势是数量庞大,因此需要相应的承载量就多,再而需要的供应监督人员也就越多,再而花费在于承载量、人员等方面的资金就越大,会造成国本“严重透资”,长时间难以恢复各行业运作与市业交易。‘多次分量性’:优势在于减少国资、民间压力,劣势是数量不多,多次进行,叠加起来也是花费很大。只能进行短期的军事作战和小规模对战。无论选那一个都不好!第三,治安动荡,以上第一、第二都发生或只有其一都会造成局部或大范围除钱粮价格上升外,还会引致铁价、盐价等生活所需物品价格提高,若出现“疯卖”、“狂购”、“断市”等现状,必定会引致治安案例急剧,严重的会发生暴乱。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综合以上总总就是刘备失败的原因。“思想上的冒险(当时的情况蜀吴国力相当)”+“错误的抉择”+“急促的行动”+“自诩丰富经验”+“战线过长”=失败这是必然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国演义】“演义”刘备亲率70万大军伐吴,吴军区区5万。但是经陆逊火烧连营,刘备70万是灰飞烟灭。三国局势逆转,原本蜀国在夷陵前夕,军事、经济都不输于魏国。而战后经济迅速衰败,就连吴国也不如了。【三国志】“史实”70万只是夸大。即使是三国鼎盛时期,魏、蜀、吴三国也未曾拥有70万大军。蜀投降时,全国总人口都是90万 (包括军队)。《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均记载“夷陵,吴军尽歼蜀军8万”,即蜀军参战人数最8万左右。也明确记载吴军当时只有约6万与之对抗。战后蜀国国力衰退。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彝陵之战双方兵力比多少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7元持续到公元222年8月,以东吴大败蜀汉结局,是三国时期里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次通过积极防御,化解敌军先天优势而最终取胜的成功战例,是影响三国时期历史进程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夷陵之战双方行军
这场战役的发生动机,是刘备为报东吴杀关羽之仇,公元219年,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被吕蒙所杀,荆州转归为东吴属地,至此,东吴和蜀汉结仇,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也即位做了皇帝,他便想到,要替关羽报仇,决定兴兵讨伐东吴。这个攻打东吴的动机,历史上也颇有争议,还有人认为不过是刘备想借替关羽报仇而重新夺取对蜀汉至为重要的荆州。
战役的双方投入兵力大致相同,蜀汉大军5万,由刘备亲率,东吴孙权指派新秀将领陆逊率军五万迎击,在战争还未打响之前,东吴孙权便派人求和,在共同敌人曹魏虎视眈眈之下,两方交战无异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刘备铁了心要打,孙权只有积极备战迎敌。
在战争的前期,刘备率领的蜀军步步紧逼,已经驻扎到长江西岸,军心振奋,气势正盛,而东吴一方,陆逊通过观察蜀汉大军,认为此时不宜直接迎战,而应该先挫其锐气,等待时机再两军开战,这是陆逊判断精准
,后期果不其然,等待蜀汉大军,军心涣散,战备松懈之时,火烧连营四百里,大败蜀军。而陆逊经此一战,名满天下,流传百世。蜀汉则是重伤元气,战役结束的第二年,刘备便归西了,可叹可叹。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多少
夷陵之战是以蜀汉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最终蜀汉刘备大败的经典战例,为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是一场以积极防御,以逸待劳,最后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夷陵之战 双方行军图
在双方的兵力投入上,真实的历史人数并没能经过演义的那样夸大,经后人考据,双方兵力相差不大,为了突显夷陵之战的反转效果,很多人夸张了蜀汉的兵力,说有20万之从,而东吴只有7万左右,从而显现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在后人的考证下
,当时蜀汉刘备自已亲率了4万人的兵力,然后还联络了西南少数部族蛮夷,共一万人左右的兵力,合计才五万人左右,而东吴方面,也只有五万人左右,两军实力其实相差不大。
但是这场战役并不是人数起决定性作用的,作为主动攻击的一方,蜀军前期的军心振奋,来势汹汹,锐不可挡,这样的气势对速战速决类的战役很是受用,只可惜,东吴派出的陆逊,英明果断,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实力,结合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并没有采取正面迎敌的策略。而是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坚守不出,挫其锐气,在开始战争过了大半年后,双方才有交战。而到此时,蜀军已是长途跋涉,军心早已涣散,更可惜的是他们的将领刘备并没有陆逊一样的军事才能,败局已定,几乎全军覆灭。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大败
夷陵之战是一场以积极防御成功扭转战局的著名战役,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过后,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而也为东吴和蜀汉后来联手灭魏做下了铺垫。经此一战,蜀汉的刘备元气大伤,经丞相诸葛亮领导休养生息五年之久才得已恢复,可见在这场战役中,刘备输的有多惨,败得有多重。
《三国演义》刘备剧照
刘备以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为名,亲率五万大军,挟威而来,军心振奋,气势热烈,信心满满,志在必得,战役的结果却是如此反转,可见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占得天时,人和,地利的全面优势,首先,出师之名不正,以报兄弟之仇陷国家于战争中,这不是一个明君该有的胸怀,也许有人说,刘备不仅仅是报关羽被杀之仇,他是想借这个名,重新夺回荆州,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对于蜀汉太过重要了,不管怎样,刘备出师之名不正,而且,面对刚刚称帝的蜀汉,百姓尚未安居乐业,国库尚未充实,这样的国内储备不足以支持打这样一场声势浩大,日旷持久的战役。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时,刘备没有听取大家的意义,在战争开始,赵云,诸葛亮都曾劝谏过刘备不要打这场战,可他们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没有打消刘备的念头,从一开始,群臣反对的战役就没有好的结局。而且在战役指挥上,刘备也算不上军事才能卓著,并犯了兵家大忌,让军中的营帐连绵四百理驻扎,这给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全灭蜀军提供了机会。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彝陵之战双方兵力比多少?刘备为何大败?蜀为何自此一撅不振?
公元219年,关羽被吕蒙擒杀,荆州为孙权所有,刘备在巴山以东的势力全部消亡。为挽回既得利益,并为关羽报仇,不顾大臣劝告,决意东出,令车骑将军张飞自阆中(今属四川)会师江州(今重庆)。张飞出发前被部将刺杀,刘备仍令诸葛亮留成都,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自统大军于七月东征。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称臣。曹魏趁势封孙权为吴王,加紧离间孙、刘。孙权接受封王,同时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徐盛、韩当、孙桓等部5万人拒蜀军;令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守益阳(今属湖南),企图阻止武陵(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一带)土著部族助蜀。当4万蜀军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针对蜀军势盛、求胜心切以及地形于己不利的状况,采取先让一步、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令守将李异、刘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长江东岸)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将几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疲惫蜀军。次年正月,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南渡,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夷道(今枝城)一带连营,坐镇I亭指挥;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至夷陵北,与吴军相拒,兼防魏军袭击;派侍中马良进至武陵郡,接应反吴投蜀的部族首领沙摩柯,争取更大支援。当刘备遣前部督张南围孙桓于夷道时,吴军众将请求陆逊派兵救援,陆逊知孙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坚粮足,坚持不予分兵。蜀军频繁挑战,吴将急欲迎击,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有的老将和公室贵戚出身的将领企图各行其是,欲贸然出动,陆逊绳以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埋伏8 000蜀兵于山谷,派吴班在平地扎营,企图诱陆逊出战。陆逊识破其计,仍不与战。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远道出师,速决不成,且营地分散,运输困难,兵疲意懈。时值暑热,刘备将水军移驻陆上,失去主动。闰六月,陆逊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由防御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军一营,继令诸军乘势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闻讯,亦弃夷道北走,受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即令水军封锁江面、孙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军于大江东西,进而各个击破,火烧连营,克营40余。蜀军死伤惨重,将领杜路、刘宁投降,大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西北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蜀军数万。刘备领余部趁夜向西突围,后卫将军傅肜等被吴军斩杀。刘备军退向秭归,并令驿人于险道上烧铙铠阻塞道路以断后。吴军将领纷纷请战欲大举追击。陆逊为防曹魏袭吴,仅派李异、刘阿跟踪至南山(指秭归南岸之山)。黄权因归路被吴军截断,率众投魏。刘备收集散兵后由秭归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李异、刘阿于八月还守巫。次年四月,刘备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