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三大批判精粹是什么
1纯粹理性批判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 ,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2实践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文章内容不代表公众号观点,留言评论文章,参与批评、讨论。底层菜单哲学琴音、Freedom、睡前故事收录哲学人物、时代听风、千歌诗选等栏目。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千歌哲学公众号,点击底层菜单,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康德三大批判的核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自康德以后哲学的伟大传统彻底没落了!
德国哲学家康德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他的著名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了完整的理性分析和伦理价值观上的判断。
康德之所以成为人类思想精神史的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在于他思想上的深邃和个人的道德自律精神。无法想象的是,这位一生都未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德国东普鲁士格尼斯堡的老人,如何在方寸空间中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思想,以至于多少年过去了都无法有人可以在哲学逻辑推理体系上超越他的成就。
据说,康德每天都在他的小屋中思考哲学问题,唯一的运动就是每天下午三点半出门,到小屋附近的一条种满菩提树的小道上散步,以至于当地的人都要在他出行的时候对表,因为他的出行时间比教堂的钟声还准时。唯一的一次,他有一个星期没有出门,害得当地人无法对表以确定准确的时间。
后来有人关心地问他是否生病,他才说:“没有,我只是在家看卢梭的《爱弥尔》入迷了,忘了出来散步。”
尽管常人看康德的生活显得那样单调乏味,但很少有人在那个时代里发现他们身边尽然有这样一个思想深邃,精神生活丰富的大思想家。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格尼斯堡全城的人为这位“伟大的儿子”送行。在下葬的当天,天气寒冷把地上的土冻住了,直到16天后才正式将遗体下葬。
康德思想是可以说在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上,最为精密复杂的理论体系,几乎可以说达到理性思考的极致境界。但最后,康德仍然推翻了他所有的先验判断,理由是他最终意识到受人类的理性的局限性是永远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上的自律。
所以,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的最后,他提到这样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令。”
康德说这句话的目的,其实是提醒人们,不要太相信人类理性可以达到的高度,要清醒地看到理性可以达到的边界。与这个世界和宇宙相比,人类是永远也无法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对最本质的东西,人类只能在心中存在着敬畏和感恩之心,通过不断提高完善修养和道德境界水平,去感知生命和自然的美好。只有在这个层面人类才能感受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与整个世界和宇宙融为一体。
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中,系统论述了三个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人生问题即:人应该认识什么?人应该做些什么?人应该希望什么?。
最终在其著作《逻辑学讲义》中,将这三个重大问题又合并成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人是什么?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主要想解决的是“人应该认识什么?”的问题。在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四组“二律悖反”理论:
1、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 :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推理证明:因为如果承认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没有开端的,那么就等于说到了一个时间点上(比如到目前为止),一段无限的时间序列已经结束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限”就是没有结束之意,怎能说无限的时间结束了呢?由此看来,时间只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如果承认时间有限,则等于说,宇宙在时间上有个开端,在此以前宇宙还不存在,这也就等于在开端之前,时间是空的,而在空的绝对时间中是不可能形成万物和世界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有个开端是不可能的,因此说时间是无限的。这种证明说明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和有限的这两个命题都是正确的。空间是无限的与有限的这两个命题也同样可以证明都是正确的。
2、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推理证明:正题说复合体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如假设复合体不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则复合体就不成为复合体,因而正题为真;反题认为一切都可分至于无限,没有单一不可分割的东西,其证明是假如复合体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但空间不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它可以分至于无限,故宇宙中占据空间的复合体也可分至于无限。
3、 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 ,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推理证明:正题假设宇宙中有自由,即认为有超越于因果以外的自由因,其证明是:假如宇宙中只有因果变化,有果必有因,这样就可以推至于无穷,所以必须假设有自由因作为变化的起点。其反题认为宇宙中根本无自由,一切事情都按照自然的因果律而发生,其证明是假如自然界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有自由,就有一个超越于因果性的自由因,那等于说这个自由因本身不是为其它原因所产生,但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因为自然中的一切不可能是没有原因的。或者说产生这个自由因这件事本身就是由因果决定的。
4、 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推理证明:正题说宇宙中有一个绝对的必然的存在,或者是它的部分,或者是它的原因,其证明是就必然存在来说,假设一系列的原因和条件,从原因推原因,从条件推条件一定有一个必然的存在;反题认为并无必然存在于宇宙内的宇宙主体或存在于宇宙外作为宇宙的原因,其证明是假如有必然的存在,则它成为宇宙的开端或成为构成宇宙的全体,但成为宇宙的开端必须使时间有开端,故不可能;成为宇宙的全体则因宇宙现象由偶然的东西所构成,故也不可能。如认为必然存在于宇宙之外,等于存在于时间之外,这也不可能,因此没有必然的存在。
在以上这四组“二元背反”问题,在每组二元背反的论点中,都可以通过理性逻辑的推理,论证出两个观点都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无法证明哪个更正确一些。康德其实想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事物的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之外,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都在研究形而上的问题,哲学家都认为在这个世界所有现象的背后,都确实存在一个超越具体形式之外的终极实体,这个实体被称为“逻各斯”或者“上帝”。自古希腊哲学的开端,所有的哲学体系都是建立在这个体系上发展起来的。
而康德这个“二元背反”的观点其实就带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假设人生如果最终无法靠理性来认识这个现象背后的实体,人最终无法接近这个世界本源的“逻各斯”或“上帝”,人生就缺乏一个终极追求的意义,人生就容易陷入到虚无的状态中。
但是问题是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天,他就无法回避对生存根本意义的追问,否则内心就永远无法得到安宁,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生存的精神根基。在这个意义上,康德需要在这个对立矛盾的观点中,寻求一种人类行为上的突破,也就是要考虑一个问题:人应该做些什么?
康德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其《实践理性批判》里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选择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什么意思?其实康德想说,在人们确实无法靠自己的理性去认识这个世界背后的本质时,只能靠意志的自由选择,通过对自我精神和道德修养的建构,来达到符合世界自由意志的终极目的。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积极人生态度。
但是,问题又来了,既然这个代表世界本体的“逻各斯”或“上帝”是永远无法靠人的理性去接近的,那人们凭什么一定要去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修养呢?这么做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最后,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给出了模糊的答案:我们能希望什么?做与不做,这个要取决于每个人的自由意志选择。虽然现实中靠人的理性是无法直达世界的本质,人生显得没有终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人总要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有希望。这个生命的希望,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即使我们无法真正观察到世界的本质,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逻各斯”和“上帝”,假设有他们的存在,这样人的生命就有了希望,就给了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理由,就会努力提升自我的精神和道德修养,以达到内在心灵与自然世界的完美融合与和谐统一。
虽然这个理性的推论确实说明了人之所以为人所要遵循的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意识到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为康德很清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有善恶之分,人天生就有追求本能满足的内心需求,就好比一个人喜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如果要一个人向善,那就必须在本能上要有节制,要用到的伦理的自律来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理性的彼岸。
那也就是说,如何引导人的理性向善的方向转变,让人类自觉地根据世界自然法则来用理性意志的选择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不至于落入本能满足的局限性中,前面的理论推导才能最终成立,才是有意义的,这其实就是摆在康德面前最大的难题。
所以,最终康德提出了三条著名的绝对命令:
1、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无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立法原则。
2、你的行动,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看作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手段。
3、每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理念。
这三条绝对命令可以概括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意志自律。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个论点。三条绝对命令的提出,都指向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人是什么?
康德想说明的是,一个好的善良意志是不掺杂丝毫的个人情感和符合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因素,因为这种善良意志是符合自然世界法则的普遍意志的理念和立法原则,人之所以要凭借自由意志选择向善之道,取决于一个最根本的认识:责任与自我尊重的需要。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最终选择向善的道路,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内在需要,更是对自己的一种道德责任,对自我尊重的态度,这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生存法则和依据。如果一个人不选择向善,只以满足自我本能需要为目的,那就等于把自己降格归入到动物的行列,那对这个人来说,他只是把自己的生存当作了一种手段,一个没有道德境界的非理性生物。
而当一个人有了责任和自我尊重意识的时候,通过对自我本能的约束,自觉地以理性的道德法则完善自我,过一种合乎理性的节制生活方式,那这样的人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他把生存当成了一种遵从普遍立法意志的目的,而不仅仅把自己的生存当成了手段和工具。所以,一切道德伦理法则之所以要求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是基于其他任何目的,只是为了人的本身,以人为最高“绝对目的”
这就是康德全部道德伦理学的理性推理依据,之后的西方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直到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种需要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尊重与自我实现”,都是基于康德“人是什么”的阐述而来的。
从康德的道德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逻辑推理思路,即:
1、人应该认识什么?
我是谁?我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与这个世界有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2、人应该做些什么?
我该通过什么方式去过一种有价值的人生?我该如何建构自我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境界?
3、人应该希望什么?
我一定要这么做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我对自我有那些希望和期待?我对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
4、 人是什么?
我这一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该如何去充分体现?我该如何获得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尊重的心理满足感?
说到现在,用康德做挡箭牌兜了一大圈,相信聪明的读者会明白笔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其实,这个世界大道理上都是相通的,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在我们之前好几百年、上千年就有无数的思想家在思考,并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观点,笔者现在无非是借古人的口,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仅仅就是跟着他们的思路再走一遍而已,因为这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对自己的一种无法推卸的义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问题,过一种合乎世界普遍意志法则的道德生活。
既然本书是讨论生涯,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问题,我们无法避开“人是什么”这个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远的话题,所以笔者希望从这个康德所提出的人生认识问题入手,为读者展开一幅“人生意义的全景图”,启发大家的深入思考和内心感悟,最终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
通识教育实验机构教育规划师、职业规划师
黄铭峰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是什么?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简介:人们可以将本研究当作一部致力于系统性的评注来读。在给出《批判》作为现代哲学关键文本的四个理由(第1章)这后,本研究在第一部分对于人们通常喜欢的简化进行了反驳。并从题辞、两版序言和“导言”开始,揭示康德更加宏大的、可供当今哲学绝大部分选择的规划。接下来,本研究试图逐一地为康德的“感性论”(第二部分)、“分析论”的“演绎”与“图型说”(第三部分)及其“原理”(第四部分)、“辩证论”(第五部分)与“方法论”(第六部分的第21至第22章)辩护,从而有力地批驳那些鲁莽的指责。每一部分我们都始之于引导性的文字,继之以解说与评注,最后给出批判性的评价,对于与新近的争论相关的讨论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每一部分得出阶段性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最后借助于考察康德的隐喻(第23章)做出总结性的回顾(第24章)。这一回顾给《批判》调以谨慎的节食配方,但又避免消瘦到形销骨立,战战兢兢,无法站稳。由于总是还有许多理由来赞许康德的著作,我们不妨借用荷尔德林的激情,将他的话(《书信》,235)转用到哲学上来:《批判》“你必须加以研究,那时你将没有足够的钱去购置一盏灯与灯油,从午夜到鸡鸣的时间也嫌不够。”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是什么?
康德哲学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781年,是康德的哲学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全书除了一个“序言”和一个“导言”之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阐述“先验原理论”,后一部分主要阐述“先验方法论”。贯穿全文的内容是,人们通过对理性的本身,即人类先天认知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其中一些先天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本源、作用、条件和界定等,并用以探讨它能认识哪些和不能认识哪些,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形而上学的发展和归宿做出明确判定。该书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著作。2015年11月,该书被英国“学术图书周”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大体可分三个部分。首先,书中论述了进行理性批判的原因。作者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且含有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其次,书中指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畴。最后,书中又提到了理性批判应该遵循的原理及其意义。康德不仅在书中论述了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成为科学的,而且提出哲学也应该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的观点。
《纯粹理性批判》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纯粹理性批判》([德] 康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EtEPSnnWhnBSkFn6or4ew 提取码:10ov 书名:纯粹理性批判作者:[德] 康德译者:邓晓芒 译豆瓣评分:9.7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7-3页数:582内容简介: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全书约有45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作者简介: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早年当过插队知青和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研究生,师从陈修斋、杨祖陶先生,1982年留校任教,1989年任教授,现为武大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德国哲学》主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上成就斐然,并积极介入中西比较和文化批判,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在学术界和思想界独树一帜。杨祖陶,1927年生。1945-1950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师从金岳霖、汤用彤、贺麟、郑听、洪谦诸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是我国著名的康德黑格尔研究专家,也是业内公认的著名翻译家。著有<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欧洲哲学史稿》《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六十年》译著有《精神哲学》《耶拿体系1804-180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等。
纯粹理性批判是什么书
纯粹理性批判是什么书如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简介:人们可以将本研究当作一部致力于系统性的评注来读。在给出《批判》作为现代哲学关键文本的四个理由(第1章)这后,本研究在第一部分对于人们通常喜欢的简化进行了反驳。并从题辞、两版序言和“导言”开始,揭示康德更加宏大的、可供当今哲学绝大部分选择的规划。接下来,本研究试图逐一地为康德的“感性论”(第二部分)、“分析论”的“演绎”与“图型说”(第三部分)及其“原理”(第四部分)、“辩证论”(第五部分)与“方法论”(第六部分的第21至第22章)辩护,从而有力地批驳那些鲁莽的指责。每一部分我们都始之于引导性的文字,继之以解说与评注,最后给出批判性的评价,对于与新近的争论相关的讨论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每一部分得出阶段性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最后借助于考察康德的隐喻(第23章)做出总结性的回顾(第24章)。这一回顾给《批判》调以谨慎的节食配方,但又避免消瘦到形销骨立,战战兢兢,无法站稳。由于总是还有许多理由来赞许康德的著作,我们不妨借用荷尔德林的激情,将他的话(《书信》,235)转用到哲学上来:《批判》“你必须加以研究,那时你将没有足够的钱去购置一盏灯与灯油,从午夜到鸡鸣的时间也嫌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