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作用和矿床的成因分类
(一)成矿作用简述前已叙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是很不均匀的,如各种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都是很低的。例如铁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是比较大的,但也只不过占5.63%,若要在地壳中富集成铁矿床,其含量至少要达到25%~30%,既需提高5倍,才能达到工业要求的铁矿石工业品位;又如,铜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0.0063%,它的工业品位为0.5%,需增加近80倍。显然如果铁、铜在地壳中是平均分布的,就不能形成矿床。要形成矿床,就需要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使这些元素经过成矿作用富集起来,才能成为可以开采、利用的矿床。成矿作用就是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岩石圈中的有用组分,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成矿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因此成矿作用和地质作用一样,按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相应地形成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变质矿床。1.内生成矿作用是指由地球内能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由于地球内部热能产生高温、高压的环境而引起岩浆活动,在岩浆活动过程中,携带了本身及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向地壳浅部运移侵入,随着温度、压力的逐渐降低,在地壳不同深度、不同温度和压力、不同构造条件下,由岩浆结晶作用或由岩浆分泌出来的气液物质逐渐冷凝沉淀,使有用组分富集而形成各类内生矿床。2.外生成矿作用是指由地球外部能源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与太阳能等的相互作用,使暴露在地表的岩石或矿床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有用组分或者残留原地或者经介质搬运,在适当环境下富集而形成各类矿床。3.变质成矿作用是指由内生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的岩石和矿床,由于变质作用的影响,使原来矿床和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物理性质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最后使有用组分富集而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从本质上讲,变质成矿作用属内生成矿作用的一种不同形式。(二)矿床的成因分类根据成矿作用的特点、成矿地质环境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因素,将矿床划分为:1.内生矿床 包括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热液矿床、火山成因矿床等。2.外生矿床 包括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可燃有机岩矿床等。3.变质矿床 包括接触变质矿床、区域变质矿床、混合岩化矿床等。
成矿过程有哪些种类?
在成矿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纷繁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对这些地质现象的探究可以破解成矿过程之谜。成矿过程的划分按照地质作用类型来考虑,可以将成矿过程划分为如下几类,即与风化和沉积作用有关的成矿过程、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过程、与热液作用有关的成矿过程、与变质作用有关的成矿过程等。一、与风化和沉积作用有关的成矿过程沉积作用形成各类沉积型矿床,涉及的矿产主要有铁、锰、铝、磷、钾盐、岩盐、煤、油页岩等矿产。二、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过程可分为与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两个大类,其中与火山喷发有关的成矿过程主要分为海相火山成矿作用和陆相火山成矿作用。与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成矿过程是指岩浆结晶分异或熔离过程中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形成的各类矿床,包括超基性岩铬铁矿床、基性超基性岩铜镍硫化矿床、钒钛磁铁矿床,花岗岩副矿物有关的稀土、稀有、稀散矿床等。三、与热液作用有关的成矿过程主要包括岩浆热液矿床。岩浆侵入相关的热液成矿作用发生在岩体侵位以后,成矿流体形成集聚沉淀成矿。这主要是与岩浆冷却过程中的物质分异作用有关。以水为主体的挥发分携带着大量的溶解盐和金属元素从岩浆体系中逸出,形成岩浆期后的热水溶液。挥发相从正在结晶中的熔浆分离,构成在高温高压体系中的气相(或水溶液相)熔体相晶体相分异的复杂体系。包括矽卡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中高温热液钨锡矿、中低温热液金矿铜铅锌矿。四、与变质作用有关的成矿过程包括“变质”“变成”和变质热液成矿作用。变质矿床是指原始成矿作用已形成了矿体,经过变质作用以后,改变了矿体原有的矿物成分、空间分布特征,如海相喷流沉积变质铁矿;变成矿床是指原始成分不是矿床,经过区域变质后形成了矿床,如石墨矿、滑石矿、菱镁矿等;变质热液矿床指成矿流体主体是在变质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成矿物质也很可能来自围岩地层,如造山型金矿就是典型的变质热液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