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的典故是什么?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士兵都体力不支,行军很慢。曹操担心贻误战机,就对士兵说: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一、望梅止渴的由来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望梅止渴”。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盘踞在宛城的张绣。当时已经到了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携带着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又热又渴,非常难受,给行军带来了严重影响。 曹操见将士们一个个舔着干燥的嘴唇,勉强行走,心里非常焦急。下令队伍原地休息,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过了好一会,派去的人全都提着空桶回来。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原,没有河流,也没有山泉,根本找不到水。曹操又下令就地挖井,士兵们挥汗挖土,但过了好长时间,也挖不出一滴水。 曹操心想,情况很严重,如果在这里久留,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坚持下去。曹操略微思索了一下,猛地用马鞭指着前边的山坡,大声对手下的将士说:“这个地方我熟悉,翻过前边的山坡,就会有一大片茂盛的杨梅林,到了那里,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的将杨梅享用个够。”将士们一听说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想像起酸味,从而流出口水,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曹操立即指挥队伍行进,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带领队伍成功找到了水源,大家痛痛快快的喝了水,精神焕发的继续行军。二、望梅止渴的主人公简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氶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不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望梅止渴”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一个人只有对前景充满信心,抱有希望,才能激发动力,引发其努力拼搏、奋斗。相反,如果我们看不到希望,没有目标,就会失去信心、缺乏动力、勇气,更谈不上逆流而上,犹如浮萍飘到哪里算哪里。
望梅止渴出自什么
“望梅止渴”最早的文献记载出自南朝宋宗室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典故出自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国时人曹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亦有相关记载。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成书年献晚于刘义庆。)文献记载:1.《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翻译: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非常口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望梅止渴解释: 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2.《三国演义》相关记载:(《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一次,曹操和刘备同来到后园的小亭对饮,曹操说:“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于是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论起天下英雄来。 从此,“望梅止渴”千年流传。 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们不现实的想法,用空想来自我安慰。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望梅止渴并非无稽之谈。 "望梅"确实能够"止渴",是人类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一种反应,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二十世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阐明了“望梅止渴”的可行性。
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望梅止渴的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望梅止渴的汉语词典解释: 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摺:「这厮他不知死飞蛾投火,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却那里得这银子来!只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茅盾《路》七:「骗谁呀?你是在那里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说梅止渴、纸上谈兵、聊以自慰、止渴望梅、指雁为羹、画饼充饥 反义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用望梅止渴造句: 1, 面对理想,我们要鼓足干劲,迎难而上,绝不能望梅止渴。 2, 有时只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3, 一路上将军一直用望梅止渴的方法刺激着队伍走出了沙漠。 4, 他没钱买别墅,只好天天看着房屋广告望梅止渴了。 5, 每当逢年过节,过敏体质人群常常只能望梅止渴。 6, 既然不能到现场臂赏球赛,回去看电视转播望梅止渴吧! 7, 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只想走捷径,恐怕是望梅止渴,无济于事的。 8,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都是权宜之计。 9, 既然不能到现场观赏球赛,回去看电视转播望梅止渴吧!
望梅止渴的意思解释
望梅止渴的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释义】望梅止渴解释为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宽慰自己。【出处】《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用法】连动式结构,在句子中主要用作宾语、定语等。【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成语典故有一天,曹操带兵攻打张绣。时值盛夏,烈日当头,大地都快被烤焦了。在行军途中,由于找不到水源,战士们都被晒得头昏眼花,每走几里路,就有士兵倒下。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地骑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还是未发现水源。突然他灵机一动,大声喊道:“前面不远处有大片的梅林,结满酸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就可以吃梅子解渴了!”战士们听了,精神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