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的由来及历史
白马寺的由来: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历史如下:根据清代碑文记载,可以断定,边董白马寺北齐年间已初具规模,唐朝时兴起,元末明初,因黄河、漳河之患,寺庙墙垣倾圮,荒凉垢敝,及至明朝万历年间,经过大修后的边董白马寺,再度辉煌,开始了有碑文记载的历史,相传至今。成安匡教寺是慧可大师讲经说法的场所,成安县二祖村又是慧可大师圆寂的地方。当时边董村东至匡教寺不过二十华里,北至二祖村不过十华里,西南至邺城四十华里,可见,佛教在边董村一带的兴起与慧可大师有着密切的联系。白马寺的布局结构在寺院东侧还有高耸入云、雄伟壮观的十几座白石宝塔。宝塔结构精美,每一座有各自的特点,特别是塔上面的雕塑非常精美,独具匠心,巧夺天工,雄伟壮观,深受世人称赞。院内古树参天,寺东石塔耸立,并拥有田产400余亩,和尚尼姑100多人。其规模盛况可想而知。解放后,因多种因素造成寺院面貌改观。白马寺所在集镇的居民及其周边百姓,为了满足对佛教文化的信仰,贯彻中央对于人民群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希望有一个宗教活动的固定场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要求,热切希望重建白马寺院。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马寺
白马寺的由来及历史
白马寺的历史由来: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历史:据说香火也曾鼎盛一时,佛塔林立、香客云集,方圆几十里地广说其名。 寺内有一大钟,解放后作为文物被缴送南阳,具体不详。寺内建筑曾一度作为校舍使用,大殿等旧舍已不存。现经改造重建成为白马寺小学。2005年,当地居民在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并稳定后,经有关信士倡议、募捐,在原白马寺旧址、现小学校舍北麓,新建殿舍一所以供奉三宝,并迎汉白玉马两尊立于殿前,寺名仍号白马寺。重大意义:重建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举办庙会,一年比一年热闹,每次前来赶会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烟缭绕,真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活跃了地方经济建设,满足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白马寺在哪里
白马寺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具体位置在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洛白路6号。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教发源地和祖师之庭。
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国家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大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其“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入列“洛阳八大景”。但被这一代的中国人淡忘,而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聆听钟声的游客绝大多数来自东瀛,在这里喜迎新年是不少日本人的神圣愿望。
白马寺在哪里
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 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均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白马寺建造在哪里?
白马寺建造在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它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白马寺外有二匹相对而立的石马,是宋代雕凿,而非汉代作品。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到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白马寺达到鼎盛时期,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德高僧纷纷前来朝拜,这其中就有为中日友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武则天也多次亲临,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有“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赞誉寺境幽雅的著名诗句。唐末期在全国范围的灭佛,使白马寺受到重大打击。宋太宗赵光义又下令重修白马寺。元至顺四年(1333年),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刻《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现仍立于寺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看到的白马寺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整修,大门匾额即为当时镶嵌。如今白马寺的面积大约有四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一千余公斤的大钟,仍悬于殿内。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