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中货

时间:2024-10-28 05:10:42 编辑:阿旭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

1、长城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2、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3、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4、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5、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03-1790年)。占地560余万平方米,建筑物达110余处,为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周围环绕长10公里的石砌宫墙。

我国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有21处,分别有:明清皇宫、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1、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2、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3、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全世界。


“中华”的含义

“中华”一词与“华夏”紧密相联,应先搞明白何为“华夏”?何为“华夏民族”?何为“中华”?为什么近代以来称“中华民族"?中国人应该研究自己从何而来。华夏,百度百科目前比较准确的,是从有正史《史记》《春秋左传》传世记录以来,后世《左传注疏》中最早对华夏的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华夏的文字演变史远不止于此!商周之时的甲骨文或金文中已出现华、夏两字。夏字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来源于“太阳”崇拜。夏,上“日"下“鸟”。鸟即金乌的形象,大眼大足三羽,金乌即太阳,一部分早期的夏字有典型的金乌三羽特征。所以华夏最早的文明,就是崇拜太阳的文明!而华字最早来源于“扶桑神树”,“草木,为华”,取神树三层三叉之形,上通神间,下通人间,是人神相通的宇宙神树,是太阳神树,宇宙太阳神休息居住之所。华代表的扶桑神树,与夏代表的金乌,一起构成华夏族对太阳的敬祀,是对宇宙太阳神的崇拜与敬畏。华夏族最早就是崇拜太阳的民族,甚至建立了最早的古城,夏朝都城,阳城。华夏族,早期就是崇拜太阳的民族!华,又指阳光,泛指日月光华。华夏族以华为尊,敬祀太阳宇宙,因为世界万物沐浴阳光而生命繁衍。后世,华,因神树而指草木,“草木,为华”,泛指植物,又指植物精华。再后,又以“华”通“花",演变为“花”之意,代表开花的草本植物,又指花朵,花蕾,泛指一切美好事物。至周朝时,“华山”即意为太阳神山,周朝以华山为神山,“华山之周”,华,又指华山。直至春秋战国先秦之时,儒家学说盛行于世,儒家大贤在著作中又改“华"为“华服”之华,取礼仪之邦的文化之意,《左传注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指礼仪、华章,又指华丽,繁华。华,代表有着礼仪之邦的中原诸侯国家,以与“夷”所代表的外番夷族国家相区别。古人云:“太清紫华,飞神度命;太清丹华,飞光保生。太清青华,飞仙炼神;上清素华,飞零炼形;外则荣华,内则精华;境饰妙华,承上启下;上华圆满,谓之中华。”中华,最早是日月圆满的光华的意思,后泛指圆满、团圆、统一、团结的意思。至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七国领土为疆,取“中华”圆满、统一之意称“中华”大地,以七国百姓为民,称“华夏"民族,以与夷族相区分。西汉时,匈奴统称中华大地上的华夏族汉朝人民为“汉族”。《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秦汉之时“犯我中华,虽远必诛“。至此,中华、华夏的称呼实现大一统,千古流传。中华文明就是华夏文明,华夏来历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犹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就是华夏民族对太阳宇宙和人类生命探索不息的文明。(个人观点以探讨,查阅古文献以分享,企盼考古实据以证明!)因此,在古代,中华特指中华大地,华夏特指华夏民族。至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若使游步于中华。”指曹操魏国所在的中原大地。东晋恒温《请还都洛阳疏》:“夫先王经始,玄圣宅心,画为九州,制为九服,贵中区而内诸夏,诚以晷度自中,霜露惟均,冠冕万国,朝宗四海故也。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蠖屈以待龙伸之会,潜蟠之俟风云之期,盖屯圮所钟,非理胜而然也。”指西晋魏蜀吴三国统一后的中华大地。至唐朝长孙无忌《律疏》:“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而到了近代,中华民国以来为什么又将全国人民以"中华民族”称呼呢?当然了,是因为“华夏族”自古以来就是指汉民族,而中华民国推翻满清王朝后,以三民主义治国,强调全民族平等,所以"中华民族”这一称谓从此产生!而“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建立的国家,简称“民国"。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了全中国,首次实现了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大团结,因此继承沿续了“中华"这一称谓,“中华民族”,就是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就简称“中国”,而至此,中华即华夏,华夏即中华,也即中国。


中华是什么意思?

中华的意思如下: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 。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例句:1、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有多少英雄儿女战死在沙场上。2、姐姐怀抱着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投身到教育事业中。近义词1、华夏 [ huá xià ] 原指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引证: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例句: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2、中原 [ zhōng yuán ] 泛称中国 。引证: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况今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例句:九大军阀,加上董卓,则逐鹿中原的共有十大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