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背景是什么??叙述的是什么故事?
肖邦的叙事曲,是受了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的启发而创作的。关于他的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23),许多肖邦的研究者都认为是在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写作的。而《康拉德.华伦洛德》叙述的是十四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立陶宛人倭尔特.冯.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在战争中同时被俘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倭尔特。倭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他被立陶宛人俘虏过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夫妻二人以身许国,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幸福甚至生命和荣誉,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们二人悄悄离开立陶宛,来到聂门河的对岸。阿尔多娜自愿以修女的身份,关在尖塔上的小屋里,直到死去。倭尔特改姓换名为康拉德.华伦洛德,回到日耳曼武士团,在对摩尔人和土耳其人的战争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被任命为武士团大总管。掌握了大权以后。他在处心积虑的密谋策划下,干了许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团虚耗国帑,失去有利的作战机会,弄得民穷财尽,一败涂地。后来事情终于泄露,在倭尔特以叛逆罪被处死刑的前夕,他和尖塔上的阿尔多娜作了悲惨的诀别。扩展资料:有趣的插曲:对于这首曲子,有一段有趣的插曲:舒曼有一次遇见肖邦,当面对他表示自己在肖邦的全部作品中最喜欢这首g小调叙事曲。肖邦听后经过一段沉思默想,才以夸张的语调回答说:"哦!我真高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后来舒曼还曾在书信中提到:"这真是令人兴奋的曲子,但是在他(肖邦)的作品中还不算是最伶俐的,而应当算作最粗犷的、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号叙事曲
谈肖邦第一叙事曲
它仿佛星宿般突然在星体轨迹中走样,却又如叙事长诗一样涩口而绵长--题记
一开始从do开始的纯洁带有极强引导性和叙事风格的八度,回环曲折着上升,揉捏敲击着强调着烘托着,带出第一个深沉诉诵而有感情变化的第一个主题,八个三拍子重复且变化的回响主要集中在中音区,几乎是鼓动的,它不断涌动,不断质疑,不断从内部抚平,解答,内省的自问自答,呢喃中的哲思,由内而外自发地述说和辨认,听者也在疑惑要怎样的几个和弦和几次重复才能承载心里堆积的层层遗迹,弥散而清晰中,两段相似关系的小光线从底层泄漏,留下虚无的痕迹后由它而隆起的平面逐渐开始波澜和升腾,如珍珠一般的一股细流倾注而下,从狐疑猜测中的小调衍生成了昙花一现的更宽旷而低沉的大调,临时镶嵌的变音记号,还原记号让间歇前后的左手在高低声部上下翻腾跑动,阴晴不定的新和弦悄然前来遏然提醒刚闪现而未茁壮的预兆性的曙光,似叙述如祈祷着的警觉渐觉腾盛,左手的跑动搅浑了整个疑惑和辩解的关系使代表序言和揭幕的第一主题中分散的短旋律集中而清晰的演化为抒情和如歌的第二主题,极度短暂的大调在流动的乐章中被遗失,或是成为另一种预言,在全曲的追逐和缭绕中无数次闪现,接着破碎,在破碎中,情绪努力于四下讲和劝谏,推进的程度自觉的放缓,陷入更深和触及原则的思辨,在温柔的余波中驶向如歌的第二主题,流动着六个音为一组的乐句安抚和疏导着它,此一轮彼一轮的低吟浅唱,而蜚短流长的话语和律动在撩拨中逐渐更倾向成熟的醒悟和抗争的欲望,悬而未决的思考逐渐清晰而勇敢,接着成了在自我问答中确定和内心在变化中愈完整而誓要强调的坚定,十分坚定!及其坚定!
这是爆发出来的理性而宏大的音响效果令第三高潮旋律从一个轰然鼎立的大门端庄磅礴而出,rui和高音声部一个八度rui把整个和声色彩撕裂拉扯音高和饱满沉稳按压和声效果的爆发,一阵阵因获得解放而畅快淋漓的密集和弦奔跑起来,一连串飞速爬行的音阶绝尘而去上下翻飞,由长久以来被某种力量所控制的保守而焦虑的情绪被自由击穿,自身的解终于大放异彩,重新审视那些经由的道路,过往的草丛泥潭或是荆棘都散发出新的色彩,从另一个角度和立场再次解读它们遗失的希望,场景似乎轻快而被解决,迎头的新危机的孕育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狂澜伏倒,直到忽然一丝强光射进眼睛,眼界被无比的拉长放大,才发现身边的景色由明转暗,昂扬中耳际畔声声呼唤仿佛昨日再临,警惕和反复翻折的对话神秘莫测却句句来源于本身,好久不见,长时间的凝固,一根一根的抽丝,拨开久久不散的迷雾,露出的倾斜般天空中劈下骤然闪电,一时间整曲的氛围进入了哲学式分离的第四主题,分别在左右手用杂乱而不和谐的五度和单音制造了多重旋风般的旋律,它仿佛星宿般突然在星体轨迹中走样,却又如叙事长诗一样涩口而绵长,而后竟山河退立,一切蒙在主调中一对一齐拔起巍峨却又冲突的音阶,这一对对息息相关却凭虚而来的,两次上行音阶,完整的升fa升la错位三度的神奇的不稳定的相同音阶,我们该如何信任或分析?抑或是不甘的起义的那对和弦?充满警告的红色告示牌高高悬挂,极度不和谐的四度错位八度和弦十四次重锤在琴键上,毅然重击起呼嚎般的思绪和感叹,飞溅到满座宾客,被告知者一时间错莫难辨这三个击穿了琴弦的f。我们在极具攻击性的三个和弦中久久伫立不能稍微动弹,无可承受。太多我们无法承受的东西和我们无法分析的关系,我们该如何表达深爱?事实上,我们可触及宏观框架结构随即被新颖的立意和独有的磅礴气势而感染,但无数熠熠发光将歇又起的差池处细节竟也如此摄人心魂却不可测量。
叙事曲的概念
古代歌曲、舞蹈不分,而在歌曲中歌词和曲调又不分,所以叙事曲最早的含义近似“载歌载舞”。后来,随着歌曲、舞蹈的分开,叙事曲逐渐变为指代歌曲的ballade和指代舞蹈的ball(舞会)、ballet(芭蕾)。最后,随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古老的歌词被人们所遗忘,于是歌词和曲调也分开了,叙事曲仅指代曲调,而没有歌词的含义了。按时间来说,叙事曲的演变如下: 14世纪以前指跳舞。古代歌舞不分,故亦可理解为“载歌载舞”。 14世纪至浪漫主义前期指源于中世纪的定型诗的歌曲。随着时间的演进,歌词逐渐变为民谣和民间传说,故曲调也随之具有叙事性,成为音乐性和文学性的结合。此时歌舞已经分开,故不再指代跳舞。 浪漫主义中后期一般指器乐作品。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原有的歌词逐渐被淘汰,歌曲中歌词和曲调逐渐分开,此时一般不再指代歌词,而专指音乐本身。
叙事曲的介绍
叙事曲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