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肾俞穴位位置图

时间:2024-10-29 09:58:01 编辑:阿旭

肾俞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肾俞的按摩方法

1 肾俞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简易取穴:先找到第12脊椎骨,再向下数2个突起骨性标志,即为第2腰椎,在其棘突下缘旁开1横指处即是肾俞穴。 2 肾俞的作用 背俞穴都分布在腰背部膀胱经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对应,肾俞所处的位置与肾脏所在部位是对应的,为肾脏之气输通出入之处,因此,肾俞穴对于肾脏的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保健作用。 3 肾俞的功效 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肾之背俞穴,善于培补肾元,肾藏精,精血是生命的根本,刺激肾俞穴,能促进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达到强肾护肾的目的,有滋阴填精,温肾壮阳,培元固本,回阳固脱的功效,为治疗肾虚及肾脏保养要穴。 4 肾俞穴主治疾病 1.肺主呼吸,肾主纳气,故本穴有补肾纳气,止咳平喘之功,是治疗肾虚喘咳要穴。 2.腰为肾之府,本穴还有补肝肾,强腰脊,止痹痛之功,是治疗肾虚腰膝酸痛的常用穴。 3.刺激肾俞还有助于小便淋沥,尿频,遗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水肿,腰脊痛等病症。

按摩肾俞的功效 肾俞如何按摩

1 肾俞穴名由来 肾,指肾脏;俞同输。因其内应肾脏,是肾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肾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故名肾俞。 2 肾俞定位取穴 腧穴定位: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命门穴相平。 简便取穴:先在背部取与脐相对的命门穴,再于命门旁1.5寸处取穴。 3 按摩肾俞的功效 肾俞穴位肾的背俞穴,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腰为肾之府。 1.肾俞穴能补益脑髓,强壮腰肾,调节内分泌,适用于缓解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阳痿遗精,肾不纳气和不育,月经不调等病症。 2.刺激肾俞穴,还能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从而加速肾对杂质的排泄,保护了肾功能。肾气足了,乏力,疲劳,健忘,睡眠不好等症状也就消失了。 4 肾俞的按摩方法 1.按揉法:直接用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为止。 2.摩擦法:双掌摩擦至发热后,将掌心贴于肾俞穴上下来回摩擦50-100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或每日睡前,坐于床边垂足解衣,闭气,舌抵上腭,两手摩擦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

命门穴和肾俞穴分别在哪里?

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肾俞穴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命门穴相平。(不知道你女儿多大年龄,这个1.5寸约相当于你女儿大拇指1个半那么宽)。捏脊法对小儿消化不良是很有好处的,但也要注意一定的手法。
http://www.mifang.org/am/pic/fbei.html 找穴位
http://you.video.sina.com.cn/b/14848294-1217096431.html捏脊法

小儿捏脊法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基本内容】

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

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

3、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4、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操作方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适应证】
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禁忌症】
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注意事项】
1、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2、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