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绝恋
《 黄河绝恋》是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电影以二次大战为背景线索展开,将国恨、家仇、亲情、友情、爱情全部融入其中,感人至深。最近一直在观看研究二战中有关亚太战场的相关资料和影片,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就加深了对黄河绝恋的理解。
日本据说是太阳神造的,天皇是太阳神之子,所以日本人信奉天皇,并把他当成民族的象征,日本有着很强的等级观念,他们不认为人就应该生而平等,所以二次大战的过程中 他们口口声声说要建立东亚新秩序,其实是想将日本放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使他们可以站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使他们可以成为高等民族。
有个美国人写过一本书 叫做《菊与刀》,是部参考日本人性格的的好作品,日本人向往美丽,却又残暴凶惨,他们服从命令却又个性反抗,他们盲目自大却又崇拜实力,他们激进勇敢却又传统保守。这个来自火山地震频发的岛国民族,脱亚入欧将海洋文明发挥到了极致,将最残酷的一面给了亚洲邻国,对于美国强敌地疯狂打击,最终却又摇头摆尾,对于这个民族的思考,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曾经看到过两个故事,一个是这样说的,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前一个小时,一群日本兵疯狂的屠杀村民,连婴儿也不放过,可是在得知投降的消息后,他们因为吸烟不慎烧毁了村民的柴火,集体挨饿一天。这说明了什么,日本人所崇尚的最高道义是忠,忠于国家 忠于领袖,忠于信仰,在进攻南京途中,两个日本军官杀人比赛,被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有3000多个女高中生 写信 表示要嫁给他们,这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只要为天皇尽忠,即使杀人、强奸、放火都是对的,都可以进神社。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在村子旁边,有一个日本炮楼,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一个日本兵心情烦闷,走到村子旁边,看见一个老人 他鞠躬说:“我们战败了”前些天,他刚刚来到这个老人家里抢粮食,这时候老人自然地说了一句:“那你就可以回家了”日本兵愕然。
这说明了什么,中国人的最高道义是仁,曾几何时 我迷茫,日本这个国民素质极高 勇敢坚毅的民族 曾给我们带来如此灾难,但是他们却又那么不好战胜,如果没有西方参战,我们是否真的会亡国灭种,今天看了黄河绝恋,我恍然大悟。
中国这个起源于大河的古国,经历过多少沧桑离合,黄昏之中,奔腾怒吼却又缓慢静谧的黄河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这就是日本为什么可以被征服,而中国永远不能。中国人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养成了服从的基因,正如国歌中所唱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只有到最危险的时候才会采取行动,而一旦行动却是那样强大,中华民族面对苦难虽然遗忘却很坚韧 生生不息,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面对贫穷 疾病 死亡 失恋等等,痛苦万分却又坚强生活,市场里 田地间 每一辆汽车 每一列火车 川流不息的人群 正如同永不消逝的生命力量。
日本人追求死如樱花般的静美,樱花凋落何其壮哉,但终会逝去 而中国人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黄河绝恋 恋的不是个人,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黄河绝恋为什么受争议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尽管这是一部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但中国人自己在影片中却成了没有主体性的“他者”,是被观看、被评述、被阐释的对象。因此,任何一个有着最起码自我意识的中国人,看了都会觉得不舒服,但如果你是一个美国人,你就会觉得很舒服了。 无疑,也会有一些人,觉得能够被美国人凝视是一种荣耀,他们就不会觉得不舒服,反而会感到窃喜,更加搔首弄姿。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来说,看与被看的关系,很容易转化成精神上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正如在今日世界,游客总是从发达地区流向不发达地区一样,主体地位、观看的权利、阐释的权利,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偏好影响“他者”的权利,往往是专属于强者的。贫困地区的人民,没有能力出国旅游,所以他们只能“被看”,被描述,只能做“他者”而不能做“自我”。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方挟坚船利炮在亚非拉的广大地区展开了历时近500年的殖民扩张运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了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的殖民主义话语。这套话语曾经被当作现代性的真理推广到全世界,八十年代之后,又被中国知识精英全盘接受,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保持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