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劝学的作者

时间:2024-10-31 01:51:40 编辑:阿旭

劝学古诗是谁写的

劝学古诗是谁写的_颜真卿《劝学》古诗词阅练习及答案(2017年随州市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1-12 题。(5 分)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①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题目中的“劝”是勉励的意思,起统领全片的作用。 B.首句写读书时间﹣﹣从“三更”读到“五更”,极言读 书之刻苦勤奋。 C.“黑发”、“白首”借指青年,老年,两相对照,突出 年少勤学的可贵。 D.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12.补写下面的“劝学”诗句。(2 分)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乐府?长歌行》) , 。 ( 《汉 ) ① 答案: (一)(5 分) 11.(3 分)B 12. (2 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空 1 分,有错别 字,该空不得分)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 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劝学古诗是谁写的_关于劝学的诗句 关于劝学的诗句关于劝学的诗句 1、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王安石《赠外孙》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3、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5、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6、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 童诗》 7、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8、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 童诗》 9、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1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 11、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 12、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 1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5、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116、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17、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咏史;其一》 18、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杂诗》 19、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 2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 2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5、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2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 27、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 一功名不爱钱。;;明杨继盛《言志诗》 28、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2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 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关于情感的诗句 哲理句子2 劝学古诗是谁写的_《劝学诗》 《劝学诗》朱熹《劝学诗》[作者] [解读] [注释] 颜真卿《劝学诗》注释: 解说: 赏析: 译文 分类 作用 启发 宋真宗赵恒《劝学诗》 展开朱熹《劝学诗》[作者][解读] [注释] 颜真卿《劝学诗》注释: 解说: 赏析: 译文 分类 作用 启发 宋真宗赵恒《劝学诗》 展开原文 编辑本段朱熹《劝学诗》 少年易学老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大意是: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 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作者]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别号紫阳,又 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位重要 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解读] 这是一首逸诗, 具体写作年代不详, 大约在绍兴末年 (1162) 。 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 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 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 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 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注释] 1、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方明传》 ,谢 方明之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 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尝于永嘉西堂四诗,竞日不就,忽 梦见惠连, 即得“池塘生春草”, 大以为工。 常云: “此语神功, 非吾语也。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 《登池上楼》 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用其典, 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2、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编辑本段颜真卿《劝学诗》 劝学诗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 三更灯火:三更半夜,很晚了。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解说: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 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赏析: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劝勉青少年要 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 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 性。诗歌以短短的 28 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编辑本段译文 指勤劳的人、 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 学习, 三更时灯还亮着, 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 五更的鸡就叫了, 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宋真宗赵恒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 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 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 前读。” 常言道,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赵恒的>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 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 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 人群。 编辑本段分类 古代的“劝学诗”,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六类: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 《神 童诗》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神童诗》 )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 功名不爱钱。 (明 杨继盛《言志诗》 )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 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诗》 ) 力学如力耕, 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 会有岁稔时。 (宋 刘 过《书院》 )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 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 ( 《长歌行》 ) 盛年不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晋 陶 渊明《杂诗》 )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 无花空折枝。 (唐 《金缕衣》 )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 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 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佚名《昨日歌》 )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 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 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 文嘉《今日歌》 )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 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 文嘉《明日歌》 )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 须要急思量。 (宋 陆九渊《读书》 ) 读书患不多, 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 既学患不行。 (唐 韩 愈《劝学诗》 )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 中流自在行。 (宋 朱熹《观书有感》 )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 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 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 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民国 熊 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编辑本段作用“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 借代修辞 )”“三更灯火 五更鸡”这句闽南俗语.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 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 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 了。“三更灯火五更鸡”这句闽南俗语,是指勤劳的人、勤奋 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 学习, 三更时灯还亮着, 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 得起床忙碌开了。 还有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 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 第三、四句写的是年轻的时 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 劝导人们 在有限的生命里,抓紧时间,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 光。 编辑本段启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要等到自己老了才后悔! ! 编辑本段宋真宗赵恒《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表示的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 功能,让 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类。 宋真宗颇具文学才能。上面提到的那首《劝学诗》 ,很有后 来胡适之白话诗的味道。语言通俗,说理明确,老百姓一看 就打心眼里喜欢。千百年来,华人以勤读书为首务,这首诗 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劝学是谁写的古诗

劝学是谁写的古诗_诗中惜时、劝学 诗中惜时、劝学 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 《题弟侄书堂》 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要躬行。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观书有感》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 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劝学》 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8.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 空折枝。 ----佚名《金缕衣》 9.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 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10.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刘过《书院》 1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钱鹤滩《明日歌》 12.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 已秋声。 ----朱熹《劝学》 13.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魏源《晓窗》 14.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汪洙《勤学》 15.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汪洙《神童诗》 劝学是谁写的古诗_书法 励志劝学 古诗词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已亥杂诗 (一)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二)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画菊 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醉中赠符载 唐 窦庠 白社会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浪淘沙 唐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将进酒 唐 李白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行路难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鸟鸣涧 唐 王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杂诗 晋 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昨日歌 佚名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 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今日歌 明 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日歌 清 钱泳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金缕衣 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读书 宋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季读书歌 民国 熊伯伊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神童诗(一)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闲居书事 唐 杜荀鹤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怜思诗 明 宋应星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读书有所见作 清 萧抡谓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宋 苏东坡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是谁写的古诗_必修02-2017年版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劝学》(含答案)注音及释义版 必修 02-2017 年版新课标高中语文 72 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劝学》 (含答案)注音及释义版 一、必修(10 篇) 02《劝学》 (荀子) y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zh?n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中 绳,輮以为轮, qū zh?nɡ y?uɡǎo pù r?u 其曲 中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 . cānxǐnɡ jǐ zhì 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xū yú qì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yú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jí xìng 者,非利足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 生 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jiāo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 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kuǐ qí jì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 nú shě qi? xiǔ sh? áo l?u zhǎo shàn 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 爪 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鳝 之 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 . 【使用说明】 加点的是易错字, 加波浪线 的句子。 【易错字分析】 1.学不可以已 . 的是难写字词, 加下划线 的是重点识记和理解 “已”很容易误写成“自己”的“己” 。 “已”是“停止”的意思,整句话可以翻译为“学 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要活到老、学到老) ,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已”的这个意思在现代 汉语的某些词语或者词组里依然保留着,如“伤心不已” “激动不已”的“已”字就有“停 止” “停下来”的意思。 2.金就砺 则利 . “砺”是磨刀石的意思,很多学生会把右边“厉害”的“厉”写成“历史”的“历” 。 -1- 必修 02-2017 年版新课标高中语文 72 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劝学》 (含答案)注音及释义版 我们可以这样想:磨刀石,就是一块很“厉害”的石头。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 千里 . “致”很多学生误写成“至” ,也难怪,因为这两字在此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有“到 达”的意思,而下文中的“无以至千里”正是用了没有反文旁的这个“至” 。同学们如果想 要记住而不混淆,不妨试一试用联想法:此处的“到达千里”是借助了外物(假舆马者)的, 因此多了一样东西。参考“致”的小篆文: 4.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 . “鳝”很多学生会把左边的鱼字旁写成了虫字旁。注意,黄鳝是鱼类,不是虫类。 5.用心躁 也 . “躁”很多学生写成“燥” 。 “躁”是急躁的意思,足字旁,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 急躁的时候拼命跺脚的样子。 【理解性默写】 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 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 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4.荀子的《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 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5.荀子的《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 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6.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 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 7.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 石 上 磨 过 会 变 锋 利 这 两 个 事 例 来 打 比 方 , 目 的 是 为 了 说 明 “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8.荀子的《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 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9.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 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10.荀子在《劝学》写到, “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 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 重要性。 11.荀子的《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揭示 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12.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 -2- 必修 02-2017 年版新课标高中语文 72 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劝学》 (含答案)注音及释义版 一 文也 不例外 ,作 者为了 论证 积累对 学习的 重要 性, 在举完 “山” 的例 子后 ,又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作了补充。 【参考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教材中的是一部分,要背下来。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扩展资料:《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学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劝学

劝学原文及译文

《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劝学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的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同是柴薪,火必向干燥处延烧。同是平地,水必就湿润处流。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丢弃了学习,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中和之声的极致;《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听在耳里从嘴巴出去;嘴巴和耳朵的距离,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是不对的,啰嗦。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劝学的作者是谁?

《劝学》的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全文如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全文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以后,其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到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瞰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了黑泥里,也会变得跟就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虽然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它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各类事情的发生,都是它的根源。人的荣辱的降临,也必定和他品德的优劣相应。肉腐了会生蛆,鱼枯死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的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坚硬了容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居住,万物就是这样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靶子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休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就自然会飞来相聚。所以言语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任何一方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但能凌空而飞,鼫鼠有五种技能却还是飞不上屋。《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从前,瓠巴弹瑟,连水中的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连拉车的马也停止吃草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山中藏有宝玉,草木就会格外润泽;深渊生有珍珠,崖岸也显得似有光彩。大概是没有坚持积聚善行吧,如果不断地做好事,哪里会有不为人们所知道的呢?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我的回答是,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君子对知识的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学习的途径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规定了法度典章,但没有详细阐明其道理;《诗经》《尚书》记载的都是古时的事情,不切近现实;《春秋》简约而晦涩,其道理难以让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说,就可以养成崇高的品德,得到全面的知识,通达世理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跖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好的读书人。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则重视品德、操守的完美无缺。

劝学出自哪里作者名是

  《荀子》,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末期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今存《荀子》。赵国猗氏即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世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即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旨在总结战国末年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荀子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